深秋的菜市場里,南瓜堆得像小山。
可別被那些圓滾滾、黃澄澄的“大肚南瓜”騙了,
有的蒸完水唧唧,有的甜得發(fā)齁,有的貴得離譜。
作為吃了二十年南瓜的“老饕”,我翻遍全網(wǎng)數(shù)據(jù),跑遍京郊菜園子,終于摸出六款“面嘟嘟、軟糯糯、
還不貴”的寶藏南瓜,讓你花小錢吃出米其林級的甜糯體驗。
先說最“網(wǎng)紅”的貝貝南瓜。
這貨原產(chǎn)日本,1998年漂洋過海來中國,現(xiàn)在菜市場十塊錢三個的“小綠胖子”就是它。
別看它個頭只有成年人拳頭大,瓜皮深綠帶淺條紋,蒸熟后一勺挖下去,粉糯得像嚼栗子,
甜中帶點奶香,連皮都軟得能嚼碎。
我常拿它給娃做輔食——蒸熟后加勺奶粉,攪成泥比超市買的果泥香十倍。
不過得認準“日本種源”的,現(xiàn)在市面上混著不少“假貝貝”,皮硬味澀,
買時捏一捏:真貝貝皮薄如紙,指甲能掐出印子。
蜜本南瓜才是老北京的“國民南瓜”。
胡同口菜市場三塊錢一斤,瓜形像拉長的木瓜,橙黃皮上蒙層白霜。
這貨最妙的是“百搭”——切塊熬小米粥,甜得自然不齁;
切條炸南瓜餅,外脆里糯;甚至切丁炒飯,都能吸飽油香。
我姥爺種了半輩子蜜本,說它“甜得清冽,不像有些南瓜甜得發(fā)悶”。
關(guān)鍵它耐放,放陽臺倆月都不壞,冬天熬鍋南瓜粥,比暖氣還暖人。
奶油南瓜最近成了西餐廚子的“新寵”。
這貨原產(chǎn)阿根廷,形狀像長脖子葫蘆,皮黃中透紅,蒸熟后肉金黃細膩,甜中帶點堅果香。
我頭回在國貿(mào)西餐廳嘗到它做的南瓜濃湯,驚為天人,
后來在京郊農(nóng)場找到源頭,十塊錢買五斤。
現(xiàn)在我家常拿它烤著吃:對半切開去籽,抹層蜂蜜烤二十分鐘,甜香能飄半條胡同,連隔壁小孩都端著碗來蹭。
香芋南瓜才是“偽裝高手”。
這貨從臺灣引進,長得像葫蘆,橙黃皮上綴著深綠花紋,蒸熟后竟有芋頭香!
我頭回煮它,媳婦以為我偷煮了芋頭羹。它最絕的是“雙吃法”:
整瓜蒸熟挖著吃,甜糯帶點粉;
或者削皮切塊,和排骨一起燉,吸飽肉香的南瓜比肉還香。
現(xiàn)在菜市場五塊錢一斤,比真芋頭還便宜,但甜度口感翻倍。
大磨盤南瓜是“便宜大碗”的代表。
這貨產(chǎn)自北京郊區(qū),個頭能長到十幾斤,扁圓如磨盤,深綠皮轉(zhuǎn)紅時最甜。
別嫌它個頭大——切開后橙紅肉厚,纖維少,最適合燉菜。
我常拿它和五花肉一起燉,南瓜吸飽肉汁,比肉香;
或者切片曬成南瓜干,冬天蒸著吃,甜得像蜜。
關(guān)鍵它才一塊五一斤,買一整個能吃半個月,比買菜還劃算。
最后說說“隱藏款”新疆貴族南瓜。
這貨別名金絲栗瓜,兩頭尖中間圓,青灰皮里藏著橘黃肉。
新疆日照足,糖分積得足,蒸熟后甜得發(fā)亮,栗香濃郁。
我頭回在烏魯木齊吃到它,當場買了二十斤背回北京。
現(xiàn)在京郊也有種植,十塊錢三斤,甜度比普通南瓜高兩倍,最適合做甜品,
打成泥加牛奶凍成冰棍,比哈根達斯還香;
或者切片烤成南瓜脆片,健康零嘴首選。
別聽菜販子瞎忽悠“南瓜越老越甜”,
貝貝南瓜要挑皮深綠帶白的,蜜本南瓜要挑橙黃帶霜的,
新疆南瓜要挑青灰?guī)Ы鸢叩摹?/p>
記?。禾鹋吹哪瞎希饋碛矊?,皮上白霜多,切開后肉橙紅緊實。
按我這六款選,保你花小錢吃出大滿足,
從此告別“踩坑南瓜”,讓秋天的每一口都甜到心尖上。
這六款南瓜,我吃了二十年,踩過坑也挖過寶。它們不貴,但甜得實在;
不花哨,但糯得扎實。
下次逛菜市場,別被那些“金玉其外”的南瓜迷了眼,
認準這六款,保你咬開第一口就想起小時候奶奶蒸的南瓜香,甜得踏實,糯得安心。
畢竟,最濃的秋味,從來都在最實在的瓜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