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秋分,院子里的桂花香開始正濃。早晚的風涼了,曬在臉上的陽光卻仍暖——一天里好像有兩個季節(jié)在輪換。
秋分的“分”,不是割裂,而是平分。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它正好站在秋天的中點:立秋是開場,霜降是落幕,而秋分,就像秋天的午后——光景最均衡,氣候最溫和,田里的莊稼由青轉(zhuǎn)黃,正往收尾的方向走。
在老理里,這一天的講究不少。有一吃四俗,還有個有趣的豎蛋,還有一份帶著敬意的“拜”,都濃縮著古人的智慧與心意。咱們今天細細道來,不是照搬古法,而是在快節(jié)奏的日子里,留下那份順應天時、安頓身心的心情。
秋分的來歷與古人智慧
《春秋繁露》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晝夜均而寒暑平?!币馑际前滋旌谝垢髡家话耄錈嵋苍趽Q手。
古人還愛把秋分分成三個“候”來看: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換成大白話,就是雷聲停了,蟲子封洞了,河水也開始退了——天地萬物,真的在收心。
秋分還是古代的“祭月節(jié)”,春天祭日,秋天拜月,這是早于中秋的事。那時人家在院子里設香案、擺瓜果,對著剛冒頭的月亮一拜,許的是風調(diào)雨順、家宅安和。
一吃:秋湯暖心
嶺南的老習俗是秋分吃“秋湯”,用秋菜(當?shù)氐囊扒{菜)和魚片煮成清湯,寓意洗滌肝腸,全家安康。咱們北方不多得這種野菜,可以換成小白菜或菠菜,加幾片魚肉或者蝦仁,清鮮爽口。
家常做法:
秋菜(或小白菜)200克洗凈切段,魚片100克加少許鹽腌十分鐘。水滾后先下魚片,待變白后下菜葉,煮半分鐘,加鹽調(diào)味即可。熱熱喝下,既暖胃又暖心。
四俗:在習慣里藏祝福
祭月
雖說中秋才熱鬧,可秋分才是最早的“拜月日”。月亮初升的時候,擺點應時瓜果、月餅或自家蒸的花饃,對月一點頭,那一刻,心里是寧靜的。
粘雀嘴
南方鄉(xiāng)村會煮一串無餡的小湯圓,插在竹叉上放在田邊,說是堵住麻雀嘴,保莊稼無損。如今家里陽臺種幾株辣椒、番茄,也可以煮幾個糯米丸子,跟孩子一起玩?zhèn)€儀式,圖個喜慶。
放風箏
秋分風乍起,天高云淡,正是放風箏的時節(jié)。老人說“放走秋天的病氣”,孩子則覺得這是天賜的游戲場。哪怕只是公園空地上一只小風箏,也有那份秋高氣爽。
送秋牛
過去,秋官挨家送印著節(jié)氣和耕作圖的“秋牛圖”,一邊唱著順口溜祝豐收。現(xiàn)在我們可以換成一張親手畫的賀卡,把秋日的問候寄給朋友——一樣的心意。
一豎:豎蛋的小樂趣
秋分正是玩“豎蛋”的好時候。據(jù)說這天地球引力和光線角度特別適宜,把雞蛋豎起來更容易成功。挑一個光滑勻稱的新鮮雞蛋,在桌面慢慢試著立起它——成功與否不打緊,橫豎都是一家人邊笑邊嘗試的美事。孩子會記一輩子,這才是民俗的溫度。
一拜:敬天、敬人
古人秋分拜月,是敬自然。我們今天,也可以換一種方式去“拜”:感恩田里的收成,感恩家人的陪伴。哪怕就是黃昏時分在陽臺上,雙手合十向天望一望,也是向天地說一聲“謝謝”。
有些地方還有秋分拜祖的習俗,把新收的糧食或水果,擺在老屋的供桌上,一炷清香,寄給先人。這樣做,不管離家多遠,心都落了根。
秋分的這些講究,并不是為了形式,而是讓人借著節(jié)氣的節(jié)點,調(diào)一調(diào)步子。吃一口時令的湯,是順應身體;放一次風箏,是順應心情;拜一拜月亮,是順應天地的節(jié)律。
如今,很多人感到生活被工作、瑣事牢牢牽住,其實節(jié)氣給的就是一個借口,讓我們找回和自然同頻的感覺。這個平分晝夜的日子,也是在提醒:忙與閑要平分,勞與逸要平分,喜與憂要平分。
秋分后的風,有涼意,卻不咄咄逼人;陽光有熱度,卻不讓人心浮氣躁。這種平衡,是天地給的禮物。
無論是“1吃4俗1豎1拜”的老理,還是家里小朋友成功豎起的一個蛋,都是日子里亮晶晶的片段。等多年后回憶起來,你會發(fā)現(xiàn),那不是節(jié)氣在過你,而是你在過好生活。
懂得平分晝夜的人,也懂得平分喜憂。
節(jié)氣不是日歷上的標記,而是你生活的調(diào)色盤。
你家鄉(xiāng)的秋分,有什么特別的風俗或菜肴?留言告訴我,讓這些秋日故事,一直傳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