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武俠小說是我們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在金庸的武俠世界中,易筋經(jīng)是一種十分厲害的功法。當初令狐沖受到了內(nèi)力反噬之苦,若是沒有少林的《易筋經(jīng)》,令狐沖或許就會命喪黃泉。還有一位就是《天龍八部》中的游坦之,他在練習(xí)了《易筋經(jīng)》之后,竟然能夠和喬峰匹敵。
那么真實的易筋經(jīng)又是什么樣的呢?易筋經(jīng)的由來有很多版本,大多數(shù)人都比較認可,易筋經(jīng)是明朝的一位紫凝道人所創(chuàng)。經(jīng)過了這么多年人們對《易筋經(jīng)》的學(xué)習(xí)和研究,已經(jīng)非常深刻了。同時,也演變出了很多不同的《易筋經(jīng)》功法。
這套《攥拳易筋經(jīng)》就是外界流傳的易筋經(jīng)功法其中的一種。這套易筋經(jīng)很簡單,只需要攥攥拳就能夠練習(xí),也不需花費太多的時間,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練一練!
這套易筋經(jīng)的歌訣中有云“握拳易筋把力攥,神力拉動九座山”,由此可見,這套易筋經(jīng)是專門練習(xí)拳力的功法。和坐功易筋經(jīng)、少林達摩十二式易筋經(jīng)等等,這些都不同。
這套易筋經(jīng)的第一式稱作:開功預(yù)式。
練法非常簡單,只需要簡單的兩腳平行站立,腳與腳的距離,應(yīng)該是與肩同寬,兩只手要環(huán)抱于丹田之前。按照這個姿勢,靜心調(diào)息,切記需要用鼻子進行呼吸,大概一分鐘左右即可練習(xí)下一式。
第二式,稱為提肘攥拳。
依舊是如上式一樣的站姿,這招的雙手指尖向下掌心朝后,肘部略微提起。切記,這個時候,兩臂不能夠用僵力。自然呼吸,雙手一握拳,一松便為掌,如此變換,49次之后,再練習(xí)下一式。
第三式,稱為下垂攥拳。
這招站姿依舊,雙手不再提肘,而是放松下垂,張開自己的五指,讓指尖沖下,而掌心也不是向后,而是變?yōu)橄騼?nèi)。接著便是繼續(xù)握拳。同樣在握拳49次之后,便可以進入下一式。
第四式,稱為前伸攥拳。
站姿依舊,但是這次需要我們前伸抬起來,和肩膀同寬,左右掌心一定是相對的,掌尖需要朝前。然后進行握49次拳。
第五式,稱為伸舉攥拳。
顧名思義,兩只手需要舉到頭頂上方,掌心同樣是相對的,兩掌的間距和肩距同寬。然后進行握拳,同樣是49次。
第六式,稱之為屈舉攥拳。
所謂的“曲舉”,就是大臂和肩膀持平,然后小臂立起來,掌心需要朝前,掌尖要朝上面。接著就是屈指握拳,一共是49次。
第七式,稱之為橫臂攥拳。
這一式兩臂做展開狀,就是兩支胳膊左右伸起來,和肩膀齊平,這個時候掌心需要向前。然后握49次拳。
第八式,稱之為貼腰攥拳。
這招需要將自己手放在腰后處,掌心向后,掌背需要貼在腎俞穴的位置,故稱之為“貼腰”。同樣是握拳49次后,進入下一式。
第九式,稱之為抱腹攥拳。
雙手放在小腹之前,成虛抱之狀,掌心相對,距離大概是5寸左右。然后握拳49次后,再進入到最后一式的練習(xí)。
最后一式為功法收式。
全身放松之后,將手臂橫放在胸前,掌心向上,指尖相對。然后用鼻進行細長且勻的呼吸,吸足氣后,兩掌向下壓,再配合吞咽,將所吸入的氣貫入丹田。
最后,右手在內(nèi),左手在外,環(huán)抱于丹田之前。此后進行36次的逆腹式呼吸后,再進行36次叩齒,然后用舌頭在口腔內(nèi)攪動,生津之后,分三次吞下。
最后再揉動丹田,順時針、逆時針各81拳。至此全套練完,最后注意,練完之后,多多散步,疏通血氣。
這套易筋經(jīng)的確是簡單,但是再簡單的功夫也得堅持練習(xí)才有效果。這套易筋經(jīng)的歌訣中,還有這樣的一句話“十個武人九必練,祛疾養(yǎng)生又延年”,可見這套易筋經(jīng)的效果非凡。
傳統(tǒng)文化往往就蘊含在這些簡單的動作之中,一動一靜之間都蘊含著老祖宗千百年來所凝練的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