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
三國時期曹魏陣營有一位將領(lǐng),他屢立戰(zhàn)功,堪稱一代名將。在諸葛亮北伐期間,他多次料敵于先,戰(zhàn)略眼光就連司馬懿都極為嘆服,可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卻并沒有什么存在感,結(jié)局甚至被逃亡中的姜維一箭射死。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是一部根據(jù)真實歷史所改編的小說,其中內(nèi)容七分實三分虛,三國時期許多重要人物都較為還原。但小說畢竟是小說,作者為了情節(jié)豐富,總要對一些人物、情節(jié)進行藝術(shù)加工,而為了彰顯蜀國的厲害,曹魏的這位名將就被羅貫中給弱化了。
那么,被羅貫中弱化的這位名將究竟是誰呢?
他就是漢末三國曹魏名將,郭淮!
一、演義中被人一箭射死
首先來說一說郭淮的文學(xué)形象,所謂的文學(xué)形象,就是在羅貫中筆下進行過藝術(shù)加工的一種形象,這種形象的真實程度并不怎么可靠,因為真正歷史上的郭淮,并沒有弱到被姜維一箭射死的程度。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郭淮一直到三國后期才正式登場,首次登場就勸說曹洪不要處死張郃,于定軍山戰(zhàn)敗后推舉張郃為主將。
之后的出場就到了諸葛亮率領(lǐng)蜀國大軍北伐的階段,郭淮被曹真推舉為副將,并且屢次與蜀國軍隊交戰(zhàn)。
諸葛亮去世之后,姜維率領(lǐng)軍隊與司馬昭交戰(zhàn),且圍困司馬昭于鐵籠山上,當(dāng)時的羌王也率軍援助。卻被郭淮攔截擊敗,之后與司馬昭里應(yīng)外合大敗姜維。
姜維戰(zhàn)敗后倉皇逃竄,手中的兵器都丟失了。全身上下,就只剩下一把弓,甚至連箭都沒有。
郭淮一直在姜維身后緊追不舍,逐漸拉近距離后,彎弓搭箭,一箭射向姜維。就在這時,戲劇性的一幕發(fā)生了,只見前方的姜維突然一把徒手接住了郭淮的箭,并且用此箭射死了后面緊追不舍的郭淮。
郭淮的文學(xué)形象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但不得不說,堂堂一代名將這樣死去,實在是太過窩囊了,可姜維文學(xué)形象的勇猛,也被羅貫中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二、正史中大放光芒
說完郭淮的文學(xué)形象,現(xiàn)在就來看一看郭淮的歷史形象,也就是三國正史所記載的形象,它跟羅貫中筆下進行藝術(shù)加工下的郭淮,又有哪些不同呢?
《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二十六·郭淮》(《裴松之注》):按《郭氏譜》:淮祖全,大司農(nóng);父缊,雁門太守。
郭淮出身于東漢末年時期著名的門閥士族太原郭氏,祖父郭全任東漢大司農(nóng),父親郭缊任東漢末雁門郡太守。就連他的妻子王氏,也是太原王氏曹魏太尉王凌之妹。由此可見,郭淮的身后背景勢力不可小覷。
曹操在世時,郭淮就曾跟隨曹操參加漢中之戰(zhàn),后來諸葛亮北伐期間,郭淮屢立戰(zhàn)功,成為了曹魏中一道堅實的御蜀屏障。
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時,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如果從武功出兵,依山而往東,確實可怕;但如果前往五丈原的話,那大概率就沒什么可以憂慮的了。之后傳來戰(zhàn)報,諸葛亮果然轉(zhuǎn)進五丈原,諸將皆喜,唯有郭淮一人擔(dān)憂不已。
《三國志》: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民、夷,此非國之利也?!?br/>
郭淮認為,諸葛亮若是跨過渭水登上北原,就可連兵北山,斷絕隴道,掃蕩人民和胡人,此乃國家安危之大患。司馬懿這才認識到北原的重要性,于是派郭淮率兵前往北原,蜀國大軍果然來此,與郭淮軍形成對峙,沒有攻克。
數(shù)日后,諸葛亮率軍西行,諸將皆認為諸葛亮要攻西圍,還是郭淮料敵于先,認為諸葛亮攻西圍是假,攻陽燧是真。當(dāng)天夜里,果然不出郭淮所料,蜀軍進攻陽遂,因魏軍早有防備,因而沒能攻克。
諸葛亮去世后,郭淮還曾率兵擊退姜維,正史中記載他壽終正寢,備受曹魏皇恩,一直活到了公元255年,可不像是小說中說的那么窩囊,被姜維一箭射死。
綜上所述,《三國演義》雖然號稱有七分實,但也不能太過相信演義里的內(nèi)容,不少人都會將演義里的內(nèi)容當(dāng)成真正的歷史,這是錯誤的一種看法。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