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邪私家筆記》9月20日晚在騰訊視頻首播,一次性上線4集。名字一看,觀眾以為又要跟著探險小隊下地宮,體驗驚心動魄的墓穴冒險。結(jié)果劇情一開,大家懵了:這不是盜墓劇嗎?咋感覺跑進了香港警匪片的現(xiàn)場?吳鎮(zhèn)宇一亮相,那股子港味老大范兒撲面而來,觀眾差點以為下一秒香港警方要破門而入。
老套路翻來覆去,觀眾心里早有數(shù)
劇情發(fā)展基本沒啥新鮮感,還是組隊救人、進墓遭險、內(nèi)部矛盾、外部阻礙,最后千辛萬苦逃出生天。熟悉的路子就像復(fù)讀機,一遍遍播放同一首歌。觀眾要是真閉著眼聽臺詞,能背出下一句??幢I墓劇追求什么?刺激和新鮮啊,可一旦劇情走到哪都能猜到,興奮感自然消失大半。觀眾吐槽說,這劇情就像“方便面”,沖泡即食,吃多了沒味。
特效寒酸,鏡頭一言難盡
盜墓戲最容易吸睛的就是特效場面。怪獸、機關(guān)、古墓構(gòu)造,這些都是視覺重頭戲。結(jié)果開局一看,紙張化星宿地圖的效果一塌糊涂,連小游戲動畫都比這強。特效預(yù)算明顯不足,后面雖然勉強加了些,但整體水平還停留在網(wǎng)大水準(zhǔn)。觀眾的評價很直白:盜墓冒險拍成了“盜墓年會”,氣氛全靠演員硬撐。
吳鎮(zhèn)宇的演繹,太過熟門熟路
觀眾看盜墓劇,期待的是“古墓里的神秘感”,而不是“港片里的江湖味”。吳鎮(zhèn)宇演技一直在線,問題出在他太習(xí)慣老大范兒的模式,演什么角色都帶著黑幫領(lǐng)頭的架勢。他在戲里一出現(xiàn),觀眾腦海立刻冒出一句:“喂,兄弟,跟我混!”真把人帶出戲。有人開玩笑說,這哪里是盜墓隊長,簡直是文物販子集團的幕后大佬。
腔調(diào)跑偏,氛圍徹底跑味
盜墓劇講究的是那股子陰冷、神秘和緊張感,哪怕演員一句臺詞都得帶點探險的氣息。偏偏吳鎮(zhèn)宇港味太濃,年輕男主演技稚嫩,整部劇的腔調(diào)像一鍋粥。盜墓沒了腔調(diào),就像相聲演員忘詞了,觀眾瞬間沒了興致。有人直言:“這劇的盜墓味道,一點沒熬出來,全是快餐味?!?/p>
表演格格不入,讓觀眾跳戲
更尷尬的是,全劇組好像都默認吳鎮(zhèn)宇繼續(xù)走熟悉的老大路子。妝容沒改,臺詞沒調(diào),氣質(zhì)沒適配,觀眾只能看見一個“港片老大”硬生生闖進了盜墓世界。這不是演得差,而是演得太好,演到脫離了盜墓氛圍。觀眾心里嘀咕:要真想突破,哪怕?lián)Q個發(fā)型、換種說話方式,都比現(xiàn)在合適。
觀眾想要的刺激去哪了
盜墓劇的觀眾圖的就是一股子腎上腺素,想看機關(guān)密布、暗流涌動的地下世界。《吳邪私家筆記》卻沒抓住重點,劇情像流水線,特效像省錢版,表演像串戲。觀眾想要的是探險,結(jié)果給端上來一份“港味雜燴”。看盜墓劇看到一半懷疑自己點錯片,這體驗算得上奇葩。
《吳邪私家筆記》問題很明顯:劇情套路化、特效廉價化、表演港味化。盜墓劇該有的神秘、緊張、冒險,全都被消解。觀眾不怕老套路,怕的是老套路還演得不對味。吳鎮(zhèn)宇的老大范兒沒錯,可放在盜墓題材里就像唱京劇時突然來段粵語歌,哪怕唱得好,也讓人出戲。這部劇最大的遺憾,就是沒守住盜墓題材的腔調(diào),把本該驚險刺激的冒險,演成了風(fēng)格錯亂的拼盤。觀眾要看的是真盜墓,不是誤入墓穴的江湖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