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刷屏的不是秋景,而是一場在喜馬拉雅山炸出來的“龍”——藝術家蔡國強攜手某戶外品牌,在西藏日喀則搞了一場名為《升龍》的高空焰火秀。
名字聽著挺霸氣,畫面看著也挺震撼:夜空劃破,火光盤旋,一條“中國龍”騰空而起,光影交錯,氣勢如虹。
可還沒等大家拍完照片發(fā)朋友圈,評論區(qū)就炸了:“這是藝術?還是‘炸龍脈’?”“法國日本不讓他炸,他跑來咱們這兒炸了?”“918剛過一天,喜馬拉雅上空炸條‘龍’,圖啥?”
好家伙,一場本該是“視覺盛宴”的表演,硬生生被網友扒成了“懸疑連續(xù)劇”,劇情比電視劇還離奇。
先說這時間點——9月19日,918事變紀念日的第二天。
地點呢?喜馬拉雅山脈,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生態(tài)脆弱得像嬰兒皮膚,風吹一下都可能留疤。
偏偏在這兒,搞了一場大規(guī)模煙火秀,還叫《升龍》。你說是巧合吧,也太巧了;你說是故意吧,又沒實錘。但公眾的疑慮,不是空穴來風。
更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這項目早年曾在法國、日本被拒。理由清清楚楚:環(huán)保風險高,地質敏感,可能破壞生態(tài)。
結果呢?國外不讓炸,國內卻批了?合著國外是“環(huán)保衛(wèi)士”,咱們倒成了“接盤俠”?
網友靈魂發(fā)問:“一個被兩國拒之門外的項目,怎么就在中國順利落地了?審批是怎么過的?”這問題,比煙花本身還刺眼。
再說那所謂的“環(huán)保型煙花”?,F(xiàn)場明明立著“禁止吸煙”的牌子,連一根煙都不讓點,生怕引發(fā)火災或污染空氣。
可轉頭就允許幾十公斤火藥在高原上空爆炸,釋放大量化學殘留和噪音,這操作像不像在無煙餐廳里開燒烤攤?嘴上喊著“保護自然”,手里卻在“炸山取樂”,這不叫環(huán)保,這叫“高級雙標”。
更諷刺的是,合作方還是個戶外品牌。
戶外圈的人最清楚:高原徒步,連一張紙巾都要帶走,生怕破壞一寸土地??蛇@個品牌,一邊標榜“親近自然”,一邊贊助炸山項目,這不是“知法犯法”,是“知環(huán)保而反環(huán)?!?。
最離譜的是,事件發(fā)生后,幾乎所有戶外大V集體沉默。平時一個個都是“環(huán)保先鋒”“山野守護者”,這次卻齊刷刷“失聲”。
直到有知情網友扒出:好家伙,原來不少大V都接了這個品牌的廣告。這下明白了——不是不想說,是不敢說,畢竟“拿人手短”。
但也有硬剛的,網紅游川直接宣布:拒絕合作,退還廣告費。
一句話,炸出圈。緊接著,越來越多博主站出來表態(tài),和品牌劃清界限。這才讓人松了口氣:原來,還有人把良心放在KPI前面。
至于蔡國強本人,履歷確實亮眼:奧運腳印、天梯、冬奧五環(huán),哪一件都是“封神之作”??稍俅蟮乃囆g成就,也不能成為破壞生態(tài)的“免死金牌”。
其當他的家庭背景被扒出——妻子旅居日本,大女兒日籍,小女兒美籍,長期定居海外——公眾的質疑就更復雜了。
不是說不能有外籍家人,而是:一個長期生活在國外、家人皆為外籍的藝術家,跑回中國最神圣的自然地帶搞“高危實驗”,動機難免讓人浮想聯(lián)翩。
更何況,早在1989年,他就畫了《升龍》草圖,明確說是“為西方藝術史創(chuàng)作的第一件作品”。
現(xiàn)在,這件“獻給西方”的作品,卻在中國的雪域高原實現(xiàn)了。法國日本嫌污染不干,他卻在咱們這兒落地了。這不叫藝術輸出,這叫“污染轉移”。
當然,事后道歉是有了,調查組也派了,品牌也發(fā)了致歉函。可問題是:道歉能修復被破壞的生態(tài)嗎?調查能追回飄散的化學顆粒嗎?一句“認識不足”,就能抹平公眾的信任裂痕嗎?
雪山不會說話,但每一片被污染的冰雪都在記錄。動物不會發(fā)聲,但每一次受驚的遷徙都是控訴。我們保護環(huán)境,不是為了“顯得高尚”,而是為了——這片土地,是我們和子孫后代唯一的家園。
最后想說:真正的藝術,不該是“炸”出來的,而是“長”出來的。它應該像一棵樹,扎根土地,敬畏自然;而不是像一場煙花,絢爛幾秒,留下一地灰燼。
希望這場風波過后,審批部門能長點記性,品牌方能找回良心,藝術家能學會謙卑。否則,下次再有人想“升龍”,咱們只能提醒一句:“龍”沒升起來,雷先劈下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