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前言
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戰(zhàn)爭還在繼續(xù),烏克蘭卻開始征召60歲以上老人參軍。
最先進的裝備配上最年邁的士兵,這種荒誕組合背后,是三年戰(zhàn)爭徹底掏空了烏克蘭的人力資源。
從三年前的意氣風發(fā)淪落到如今的竭澤而漁,澤連斯基為何走到這步田地?
編輯:bhl
60歲老人也要上戰(zhàn)場,烏克蘭人力資源徹底見底
先看看這個讓人震驚的消息。
12月初,烏克蘭最高拉達議員科斯堅科公開宣布,各地征兵處開始招募60歲以上男性加入烏軍。
這意味著什么?本該在家?guī)O子、享受天倫之樂的老人,現(xiàn)在卻要扛起槍走向戰(zhàn)場。
數(shù)字更加觸目驚心。烏克蘭人口從戰(zhàn)前的4000多萬,到去年已經(jīng)銳減至3700多萬。
短短三年時間,300萬人口消失了。
這些人去哪了?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剩下的人里面,能打仗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征兵年齡的變化,就像一個國家絕望程度的溫度計。從最初的27歲降到25歲,再到號召18到24歲的年輕人"自愿"參軍。
現(xiàn)在好了,連爺爺輩的人都要上。這說明什么?真的是沒人了。
更讓人寒心的是社會的不公平。有錢的、有門路的,早就想辦法把自家孩子送出國了。
新聞里都報過,征兵辦公室里的人收了好處,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把征兵名單改一改。
留下來的都是什么人?都是些跑不掉、也沒地方跑的普通老百姓。
眼睜睜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在國外享福,自己家的老人卻要被硬拽著去前線送死。
這樣的搞法,人心能不散嗎?當大家覺得只有窮人在流血的時候,誰還愿意真心實意地去賣命?
這比武器不夠還要命得多。
為了武器援助持續(xù)打仗,澤連斯基陷入死循環(huán)陷阱
澤連斯基的政治算計其實很簡單。
為了維持西方援助,他必須表現(xiàn)出持續(xù)作戰(zhàn)的決心,哪怕兵源已經(jīng)枯竭到這種程度。
這就形成了一個死循環(huán)。
為了拿到武器,就必須不停地打仗,擺出進攻的樣子??梢淮蛘?,人就沒了。
人沒了,就更需要武器來撐場面。武器越先進,對操作人員的要求越高。
可現(xiàn)在呢?最先進的武器配最年邁的士兵,這不是開玩笑嗎?
60多歲的老人,眼神不好,體力跟不上,在殘酷的戰(zhàn)場上連最基本的反應都做不到。
這哪里是在增加戰(zhàn)斗力,簡直就是在白白消耗生命。
西方那些國家也看得清楚。他們嘴上說著支持,實際上送來的大多是武器裝備。
自己的人?一個也不派。
有媒體就直接說了,烏克蘭現(xiàn)在缺的不是什么先進炮彈,缺的是能去操作這些炮彈的人。
話糙理不糙。再好的武器,總得有人用吧?
可澤連斯基聽不進去這些道理。他把自己的位子和這場仗捆在了一起。
仗停了,他可能就完了。所以他只能一條道走到黑。
哪怕把國家最后的老本都耗光了,也要在西方面前表現(xiàn)出"還能打"的樣子。
最近,美國那邊給的價值10億美元的新武器又到了,里面有"愛國者"系統(tǒng)的導彈。
拿到這些東西,澤連斯基恐怕更覺得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可是,希望在哪里呢?是用無數(shù)家庭的破碎換來的嗎?
家庭倫理被戰(zhàn)爭撕碎,文明底線在炮火中坍塌
想象這樣的畫面。
本該在家享受天倫之樂的老人,卻被硬拽到戰(zhàn)場上。他們顫抖的雙手能握住什么武器?
昏花的老眼能瞄準什么目標?這不是戰(zhàn)爭,這是屠殺。
更可怕的是,這種做法對士氣的打擊,比打一場敗仗還要大。
這等于是在告訴所有人——我們真的沒人了,連老頭子都要用上了。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不是土地,是人!
人要是沒了,就算最后贏了,那片土地上還剩下什么?只剩下一片廢墟和數(shù)不清的墳墓。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也是文明傳承的基礎。
當爺爺輩的人都要上戰(zhàn)場時,這個社會的家庭倫理已經(jīng)被徹底撕碎了。
孫子眼睜睜看著爺爺被拉走,這樣的童年陰影要怎么治愈?
妻子要送走丈夫,還要送走公公,這樣的家庭要怎么維持?
社會信任也在加速崩塌。當普通人看到有錢權勢的人能逍遙法外,而自己家的老人卻要被強行拖上前線時。
這種不公平感會摧毀一切。
更致命的是腐敗問題。征兵辦公室里的人拿了好處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有錢的可以買命,沒錢的只能送命。這還有什么公平正義可言?
當一個社會的道德底線開始坍塌時,再先進的武器也救不了它。
歷史上那些消耗型沖突,最后的結果都一樣。
不是軍事上的失敗,而是社會結構的全面崩潰。
烏克蘭正在走向這個深淵,而澤連斯基還在一意孤行。
這樣下去,等待他們的只能是更深的苦難。
中方三年前的預警成真,和平談判刻不容緩
關鍵是,這個結果早就有人預警過了。
去年的香格里拉峰會上,中方代表就直言不諱地指出,"戰(zhàn)斗到最后一個烏克蘭人"是恐怖的言論。
還直接問澤連斯基:"你人都沒有了,烏克蘭人民是在為什么而戰(zhàn)?"
這話不是偏幫誰,是實實在在的道理。
任何一場戰(zhàn)爭,最后吃苦的都是老百姓。政客們?yōu)榱俗约旱哪繕?,不應該把整個國家的人民都搭進去。
和平談判才是出路。坐下來好好談,總比在戰(zhàn)場上互相消耗要強。
可澤連斯基聽不進去。他覺得只要堅持下去,就能看到希望。
希望在哪里?60歲的老人上戰(zhàn)場,這就是他的希望?
現(xiàn)在的情況就是,一邊是源源不斷運來的致命武器,一邊是越來越老的士兵。
這個畫面,怎么看怎么讓人覺得悲哀。
戰(zhàn)爭把一個國家掏空了,從年輕人開始,現(xiàn)在輪到了老年人。
下一步呢?是不是真的要像說的那樣,戰(zhàn)斗到"最后一個"烏克蘭人?
國際社會也該醒醒了。光是口頭譴責有什么用?
真正的支持應該是推動和平,而不是繼續(xù)輸送武器。
中國的立場始終如一:力促停火、推動和談。
這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基于對戰(zhàn)爭本質的深刻理解。
縱觀人類歷史,幾乎所有大規(guī)模沖突的最終解決都離不開談判桌。
俄烏之間的矛盾固然復雜,但唯有通過平等對話才能找到可持續(xù)的解決方案。
時間不等人。每多拖一天,就有更多的家庭破碎,更多的生命消失。
當60歲的老人都要被推上戰(zhàn)場時,這場沖突已經(jīng)到了必須結束的時候。
和平的鐘聲,什么時候才能響起?
結語
戰(zhàn)爭的天平從來不會傾向于透支民眾生命的一方,這個道理歷史已經(jīng)證明了無數(shù)次。
當60歲老人也要扛槍上陣時,這場沖突距離真正的終點或許已經(jīng)不遠,但代價將是整整一代人的未來。
面對這樣的人間悲劇,和平的聲音何時才能壓過戰(zhàn)爭的喧囂?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