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巨星全智賢,因新劇《暴風圈》涉嫌“辱華”,一夜之間從神壇跌落。
面對洶涌民意和天價代言的集體“切割”,她卻選擇傲慢沉默,拒不道歉。
三大國際品牌聞風而動,緊急切割止損,但損失已注定慘重。
品牌的求生欲有多強
在資本的世界里,反應(yīng)速度和求生欲永遠是成正比的。
當洶涌的民意撲向全智賢時,那些曾將她奉為座上賓的奢侈品牌,上演了一出教科書級別的“切割”大戲。
動作最快的是珠寶品牌伯爵。他們與全智賢的全球品牌大使合約,滿打滿算才簽了半年。
但面對危機,伯爵沒有絲毫猶豫,幾乎是第一時間就按下了“刪除鍵”,官網(wǎng)首頁、廣告大片、宣傳海報……所有與全智賢相關(guān)的物料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快得像一道閃電。
護膚品牌海藍之謎則顯得有些遲疑和觀望。9月20日,他們先是悄悄地刪除了中國區(qū)的宣傳內(nèi)容,試圖用這種方式在國內(nèi)市場滅火。
但網(wǎng)友們很快發(fā)現(xiàn),其海外社交媒體上,全智賢的廣告依然掛著。
這種“兩面派”的做法無異于火上澆油,憤怒的評論迅速淹沒了他們的海外賬號。
壓力之下,僅僅過了一天,9月21日,海藍之謎被迫進行了二次清理,將海外的宣傳物料也一并抹去。
最后一個行動的是路易威登(LV)。作為全智賢的全球形象代言人,他們的合作關(guān)系更深,決策自然也更慢。
但到了9月21日,LV也頂不住了,默默刪除了相關(guān)的宣傳廣告。
這些品牌的選擇題其實一點也不難,一邊是“可以被替代”的代言人,另一邊是“絕不能失去”的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
當中國網(wǎng)友們涌入品牌評論區(qū),用密集的留言施壓時,這種消費者的力量就直接轉(zhuǎn)化為了品牌的商業(yè)決策。
業(yè)內(nèi)估計,全智賢這次因代言丟失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將超過一億人民幣。
劇本里的貓膩
拋開情緒,我們回到風暴的源頭——《暴風圈》這部劇本身。
它之所以會引發(fā)如此大的爭議,問題并非出在一個點上,而是一次從聽覺到視覺的全方位冒犯。
首先是臺詞,劇中一句“中國為什么偏好戰(zhàn)爭?”的臺詞,毫無根據(jù)、充滿挑釁性,本身就是一種極具攻擊性的敘事。
接著是視覺上的歪曲,劇情需要一個中國城市大連的場景,但呈現(xiàn)出來的卻是一個臟亂差的棚戶區(qū)。
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有消息指出,劇組根本沒去大連,而是在香港的一些落后區(qū)域取景,然后“移花接木”地安上了大連的名字。
這種刻意的丑化,用心可見一斑。
最讓人憤怒的,可能還是道具上的“夾帶私貨”。
一塊印有五角星的紅色布料,竟然被堂而皇之地當作地毯,任由演員在上面踩來踩去。
這種對一個國家文化符號的公然踐踏,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劇情需要”的范疇。
有人說,演員是無辜的,她們只是念臺詞的工具。這個說法在全智賢這里,顯然站不住腳。
作為韓國一線女演員,全智賢擁有極高的劇本選擇權(quán)和話語權(quán),她甚至成立了自己的經(jīng)紀公司,對所有公關(guān)事務(wù)都有絕對的決策權(quán)。
說她對劇本內(nèi)容毫無影響力,恐怕沒人會信。
順著責任鏈條往上追,編劇鄭瑞景和導(dǎo)演金熙元難辭其咎。
尤其是編劇鄭瑞景,早有利用作品輸出政治偏見、扭曲歷史的“前科”。而導(dǎo)演在拍攝和道具選擇上的“巧思”,則更像是故意為之。
而最終的推手,則是出品方迪士尼。作為全球性的娛樂巨頭,他們在內(nèi)容審核和風險管控上的失職與縱容,讓這樣一部充滿爭議的作品得以問世,并且在事后選擇沉默,這本身就是一種態(tài)度。
女神濾鏡碎了一地
曾幾何時,憑借《我的野蠻女友》和《來自星星的你》,全智賢在中國積累了現(xiàn)象級的人氣,“千頌伊”的濾鏡讓她成為了無數(shù)人心中的女神。
粉絲們愛她的美貌,也愛她角色里那種率真與霸氣。
然而,濾鏡終究是濾鏡。
早在2011年的戛納電影節(jié)上,她與李冰冰同臺宣傳《雪花秘扇》時,就被指態(tài)度傲慢,全程對身邊的中國演員愛搭不理。
這次危機爆發(fā)后,其經(jīng)紀公司的回應(yīng)輕描淡寫,只說“劇情為虛構(gòu),無影射”,而全智賢本人則選擇了徹底的沉默,拒不道歉。
更有趣的是,有韓媒報道,全智賢此次高調(diào)復(fù)出,一個重要的動機是為了替丈夫崔俊赫償還一筆高達150億韓元(約合7600萬人民幣)的投資虧損。
她出演《暴風圈》,每集的片酬大約是4億韓元(約203萬人民幣),一部劇拍下來收入可觀。
但她真正的目標,或許是想借著新劇的熱度,在中國市場快速“回血”,畢竟這里的代言費才是大頭。
可惜,她嚴重誤判了形勢。為了劇集的片酬,她接下了一個充滿風險的劇本,結(jié)果卻導(dǎo)致了過億的代言全部丟失。
這筆賬怎么算,都是一筆血虧。
她押注中國市場,卻用一種最不尊重市場的方式入場,最終滿盤皆輸。
全智賢的翻車,在韓國娛樂圈早已司空見慣。
從早年的張娜拉,到后來的主持人劉在石、歌手黃致列等人,類似“吃飯砸鍋”的事件時有發(fā)生。
可見部分韓國娛樂產(chǎn)業(yè)對中國市場的心態(tài),既想依賴這里的龐大購買力,又在骨子里帶著一種揮之不去的輕視。
商業(yè)的歸商業(yè),這個邏輯沒錯,但任何商業(yè)行為,都不能脫離對當?shù)厥袌鑫幕拖M者情感的基本尊重。
正如官媒人民文娛在9月21日的發(fā)文中所批評的,這種“夾帶私貨”的行為,最終傷害的是觀眾的感情。
結(jié)語
在全球化時代,任何試圖“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的行為,都將不可避免地遭遇市場規(guī)律的無情反噬。
文化的交流,本應(yīng)建立在平等和尊重之上。任何一方的傲慢與偏見,最終都會讓自己付出沉重的代價。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