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期待又害怕爸爸的同袍來家吃飯。常常酒過幾巡之后,幾個很魁梧的大男人不知誰話鋒一轉(zhuǎn),說著說著就掉淚了,我也不敢再貪嘴伸筷。長大后我知道,那是想家回不去?!?6歲的臺灣美食家孫亦敏認為,食物最能知道家的方向,這也是她“推著移動廚房”入川二十載的原因之一。
“孫阿姨成都二十年歡聚宴席”20日晚在成都櫻園開席。初至櫻園,便見孫亦敏與丈夫2004年游都江堰的合影。移步換景,鮮花綠植掩映中,目之所及,皆是相機光影定格下孫亦敏定居四川二十載的點點滴滴。
照片“長廊”盡頭,一襲紅裙、短發(fā)齊肩的孫亦敏正在為宴席菜單落款。當晚有一百余位兩岸賓朋赴櫻園之約。這份兼容川臺風味的菜單在一周前敲定,有蒜泥白肉、青椒霸王兔等四川菜,也有三杯雞、豬血糕等臺灣味。
眷村長大的孫亦敏曾在臺灣生活40余年,是美國洛杉磯知名中餐廳“鹿鼎記”的創(chuàng)始人。20余年前,她與丈夫?qū)⒊啥甲鳛榄h(huán)球旅行第一站。夫婦倆初次入川便被川人熱情和川菜百味打動。二人隨即改變旅行計劃,定居成都。
“臺灣三杯雞來源于江西,牛肉面脫胎于四川。我當時想,四川人的餐桌是不是也可以有一碟臺灣味。”孫亦敏回憶,1987年,臺灣即將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時,自己就與家人等在香港,等著能第一時間回故土探親,嘗媽媽念念不忘的天津?qū)ξr,婆婆想了一輩子的西湖醋魚。食物是人與人、人與自己最深,最隱秘的羈絆之一。
入川二十載,孫亦敏創(chuàng)辦“孫阿姨移動廚房”,通過近百場活動助臺灣菜走進四川餐桌,烹調(diào)多種交融兩岸風味特色美食。在美食課上,孫亦敏除了教授烹飪技巧,還傳遞每道食物背后的心意。她用貼有名字的橘子代替冰冷的座牌,教媽媽們在南瓜盅上刻名字制造驚喜。
“我常常問學生,最難忘的一道菜是什么,這個問題的答案往往十分感人。”孫亦敏說,幾乎每個人都有一道在心底千回百轉(zhuǎn)的菜。雖然飲食的意義從不需要被渲染或夸大,但從廚房到餐桌的距離,是傳遞愛與歡樂最短的距離。
在孫亦敏入川的二十年,越來越多的臺青來到成都生活、工作、求學。成都街頭的臺灣餐廳、甜品店亦隨處可見。孫亦敏建議,來大陸打拼的臺灣青年不僅要多出去走走,還要學會在餐桌與人交流。這種面對面的情感傳遞,隔著手機屏幕難以企及。
當晚宴席最后,賓朋們來到櫻園書房。窗外秋雨不歇,房內(nèi)暖意翻涌。音樂聲響,話筒在人們手中傳遞,大家放聲歌唱、盡情舞蹈。
孫亦敏說,自己的“移動廚房”能在四川走過二十載,除了有一大幫因美食結(jié)緣的朋友,還因為四川的包容。她在廚房烹飪,興之所至起舞,很多四川朋友會跟著一起共舞。而她也受四川飲食影響,嘗試在臺式刈包中加入折耳根,在臺式肉粽中加入花椒,這種融合兩岸的味道,正是如今家的味道。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近期視頻推薦
更多精彩請關(guān)注川越海峽視頻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