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個普通打工人想把孩子帶在身邊,不讓孩子做留守兒童,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孩子上學。
在哪個學校上學?上什么樣的學校都是困擾打工人的問題。
我家老大今年上高一,時間倒退回10年前,她即將上小學一年級時。不,應該更早,她即將上幼兒園的時候。
我是85后,在我成長的年代,周圍的同學幾乎都是留守兒童。要么爸爸媽媽都不在身邊,要么爸爸或媽媽其中一個不在身邊。
每年見到爸爸媽媽的時間和次數(shù)有限,要么暑假去到爸爸媽媽那里,要么等過年。
想爸爸媽媽的時候,只能悶在心里,偷偷地想。假裝堅強,不敢表露出來,怕被人笑話。
看到一些同學放學回家,爸爸媽媽不在家的無助和孤獨感,深深地烙在了我心里。
我想,我一定不能讓我的孩子做留守兒童。
到了我家老大即將上幼兒園的年齡,我跟我老公非常一致地選擇把孩子帶在身邊,似乎是本能。
本來想讓孩子上公立幼兒園的,一是學費便宜,二是,既然是公立,大家都擠破頭想去上,肯定各方面更有保障一些。
可我們沒有當?shù)貞艨?,連提交報名資料的資格都沒有,只能去上民辦幼兒園。
我們的目的是把孩子帶在身邊,民辦幼兒園就民辦吧,有學上就行,不就是多花些錢的事兒嘛。
到了我家老大即將上小學一年級時,我老公有過猶豫,要不要讓孩子在老家上學?
學費便宜不說,還能上到比較好的學校。
02
我跟我老公都是農村人,公公婆婆都還在農村生活著,但我們肯定不會讓我們的孩子在村里的小學上學。
孩子受教育的程度,關系著她的未來,我們一定會竭盡全力讓她去縣城上小學,接受更好的教育。
甚至因此,在老家縣城買了房。
到了春季招生季時,我們算了一筆賬,最終還是選擇把孩子帶在身邊。我們那會兒在廣州,決定讓孩子就在廣州上小學。
公立學校不用想,根本不在我們考慮的范圍內。想了也沒用,上不了,反而讓自己感覺很無力和自責。
那筆賬是這么算的,2015年,民辦學校的學雜費一學期大概4000多塊錢。如果孩子在老家上學,這筆錢基本不用花了。
但因為孩子不在身邊,可能過個什么節(jié)日,比如,兒童節(jié),想回老家陪孩子過,就得請假。
兩個人一起請假,扣的工資,來回車費,回老家出于對孩子的愧疚和補償心理,各種買買買。
讓公公婆婆照顧孩子,得給些生活費吧?
七七八八地加起來,可能還不止孩子一年的學費。
孩子不在身邊,要分散精力想她,念她,牽掛著老家的人和事。
這些東西都是成本呀,顯性的、隱形的。
帳算完,不用問,結果就擺在眼前。
03
上了2年,我老公有點兒蠢蠢欲動,想把孩子轉到東莞的民辦寄宿學校去上學,接受更好的教育。
他一個親戚的孩子,比我家老大大幾歲,在東莞的民辦寄宿學校上學。一個學期的學費10000多塊錢,吃喝住全都在學校,一周回來一次。
親戚跟我們聊天,說他家孩子上的是貴族私立學校,學校氛圍好,孩子的學習基本不用操心,都由老師管,很省心。
貴族學校呀,一聽到貴族兩個字,不自覺的感覺高大上起來,讓人心生向往。
從想把孩子轉到寄宿學校,到去學校報名,好像我們也沒什么猶豫的過程。
想到,就去做了。
這個錢,在我們能夠承受的范圍內,為了孩子有一個好未來,搏一把還是值得的。
第一年,老大去親戚孩子就讀的學校參加插班生考試,沒考上。
第二年,親戚給我們推薦了另外一所學校。
孩子去參加插班生考試,家長去聽校長宣講學校的教學理念。
我老公回來后跟我分享校長的宣講內容,說他們學校是貴族學校,在這里上學的孩子,都是企二代,廠二代,都是家里有錢的富二代孩子。
學費已經(jīng)篩選了一大批人,孩子以后的朋友圈絕對是高質量,高大上的圈子。
跨越階層從小學開始,越早布局,越有利。
當時聽到這個話,我們心里暗自竊喜,孩子以后的朋友、圈子不用發(fā)愁了,都是高端、高凈值人群。
老大上了寄宿學校,結果還不錯,考試成績有明顯提升。
到了老二上小學的年齡,不用考慮,直接復制老大的路線,上了寄宿學校。
04
后來發(fā)現(xiàn),那些話是學校在向家長販賣焦慮,什么跨越階層啊,高端圈子呀,不存在的。
在那里上學的孩子,很多家里的確是開廠或是開店的,但幾乎都分布在東莞的各個鎮(zhèn)街。
如果不是刻意聯(lián)系,或是家離得近,父母雙方有生意往來,放了學,畢了業(yè)就很難再遇,再續(xù)同學緣了。
就問問我們自己,到了現(xiàn)在的年齡,你跟你的小學同學、初中同學有幾個還在聯(lián)系的?
實話實說,我沒有。
微信列表上,有那么一兩個小學、初中同學,僅僅是一個人名而已,平時不聊天,朋友圈不點贊。
我們自己都是這樣的,你還指望孩子能升級?不可能,人性都是相通的。
于我家來說,既要把孩子帶在身邊,又能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最優(yōu)解就是讓她們去寄宿學校,花錢解決。
聽說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上公立學校,從孩子還沒上幼兒園開始,就研究各種入學政策,為孩子上公立小學做準備。
比如,參加各種志愿活動積分,增加概率。
05
可我們當時不知道,懵懵懂懂的,覺得有學上就行了,我們自己不都是這么過來的嘛。
在孩子上學的過程中,想法改變了,再做出適當調整。不過,要付出更多的金錢代價而已。
外界對寄宿學校的說法眾說紛紜,但我跟我老公都不曾為此后悔過,我們在我們的能力范圍內,給予了孩子最好的教育。
如果沒去上過,孩子在未來的學業(yè)上有不如意的話,我們會想,如果當初把她送到寄宿學校去上學,會不會是另外一種結果?
不甘心,會時不時地冒出來,膈應一下人。
雖說不用美化那條沒走過的路,但人的想法,哪是那么好控制的?
寄宿學校給普通打工人提供了一種選擇,讓作為家長的我,多一種選擇,讓孩子的未來多一種可能性。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