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夏天,老槐樹下的分地會,擠得蟬鳴都啞了聲。全村人盯著兩塊地:臨街的金貴,村東頭的澇洼——連蛤蟆都不愿多待。母親給父親煎了雞蛋,倒了半杯祭祖的黃酒:“這酒壯膽,咱得為兒子爭。
”父親悶聲喝一口:“看大隊長咋分,聽天由命罷。
”輪到老趙家時,村干部說:“兩塊地,你們兄弟商量著分。”大伯嗓門炸響:“臨街的歸我!
他家建不起房,給了也是白搭!”母親攥著我胳膊,指甲掐進肉里——父親蹲地上,頭快埋進褲襠。紅戳按在協(xié)議上,咱家地址欄寫著“蛤蟆塘”,全村人笑成一片。
“洼地養(yǎng)魚吧?
”鄰居調(diào)侃。“媳婦都娶不上!”大伯母嚼舌根。
母親拍響八仙桌:“不爭饅頭爭口氣,洼地也能起房!”父親嘆氣:“那可是澇洼啊,真能建?
”母親早找了娘家三哥——十里八鄉(xiāng)有名的泥瓦匠,說“能,就是累”。兩年里,父親天沒亮趕牛車,去三里外拉沙石填洼。母親不嘮叨了,每天送水送飯,汗?jié)竦乃{布衫貼在后背上。
填了三千車沙石,小平樓立起來了——咱家掏空了所有積蓄。
大伯家臨街地起了兩層樓,喬遷時擺了十八桌,鞭炮響半里地。
母親請了親戚鄰居,想給新家暖暖屋,大伯母殺上門。“洼地起房了不起?搶著入伙?
”她嘴角上揚,“當(dāng)年哄老太太銀鐲的事,當(dāng)人忘了?”父親吼一聲,大伯母白他一眼,扭著腰走了。咱家沒辦儀式,只和貼心的鄰居吃了頓飯——熱鬧是別人的。
,多年后新農(nóng)村規(guī)劃,主干道擴建占了大伯家地。補償款剛夠蓋半層樓,堂哥半年揮霍光,老兩口進城租房。大伯母六十多,在飯店洗碗,手泡得發(fā)白。
咱家洼地呢?開發(fā)商看中了,說環(huán)境好、面積大,要高價收做農(nóng)家樂。
父母在農(nóng)家樂幫忙,每月有工資,存款厚實,日子舒坦。村里人見了母親,都說:“當(dāng)年真沒想到,洼地成香餑餑了。
”母親笑:“地還是那塊地,變的是人心——總盯著眼前好,哪看得見長遠?”老話說“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放現(xiàn)在還真準。當(dāng)年笑話咱家的,如今見了父親遞煙;當(dāng)年搶地的,如今蹲墻角嘆氣。
你說這分地的事,是運氣?是眼光?還是應(yīng)了那句“人算不如天算”?
類似的故事,你老家有嗎?評論區(qū)嘮嘮,讓咱聽聽不一樣的“風(fēng)水轉(zhuǎn)”。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