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閱兵剛結束沒幾天,東南亞那邊就傳來一個讓人挑眉的消息:印尼又盯上殲-10C了。
不是“考慮考慮”,不是“技術交流”,而是國防部高層明確表態(tài)正在認真研究采購方案。
問題是,印尼不是已經下單法國“陣風”戰(zhàn)斗機了嗎?還跟土耳其簽了五代機“KAAN”的聯(lián)合作戰(zhàn)合同?怎么現在又開始“回頭看”中國裝備?
是預算吃緊,還是現實太骨感?從閱兵場到軍購清單,這事背后可不只是“換款飛機”那么簡單。
從閱兵式到戰(zhàn)機清單
9月3日,印尼總統(tǒng)普拉博沃受邀出席中國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閱兵儀式。
當時站在天安門廣場上,看著殲-10C編隊呼嘯而過的他,臉上沒什么表情。但回國沒幾天,他就點名讓國防部信息局“認真評估殲-10C平臺的引進可行性”。
這節(jié)奏,怎么看都不像是“走個過場”。尤其是他還特意提到,這不是一次純技術考察,而是“國家戰(zhàn)略層面的持續(xù)推進”。
這話什么意思?其實早在印尼軍方高層在普拉博沃當國防部長時期就已經盯上殲-10C了,現在只是延續(xù)戰(zhàn)略,不是臨時起意。
說到底,印尼對殲-10C感興趣,不是因為它長得帥,而是因為它“靠譜”。
一方面,殲-10C的綜合性能在第四代半戰(zhàn)斗機里妥妥算是“東南亞天花板級別”。
另一方面,它的交付周期短、維護成本低、武器系統(tǒng)成熟,還能配套訓練保障,最重要的是:東西來了就能用,不像某些項目,簽了合同、拍了照,三年后一根螺絲都沒見著。
印尼海空軍的任務量有多大?看看地圖就知道。
一個橫跨赤道、擁有17000多個島嶼的國家,得守住馬六甲海峽、蘇拉威西海、巴布亞邊境,還要兼顧海上救援、反恐、反海盜、災害應對。
空軍手里的那點老飛機,連“看家”都顧不過來,更別說“巡邊”了。
而且印尼空軍的現役機隊狀況,說難聽點,已經接近“拆東墻補西墻”。
F-16是骨干沒錯,但大部分是幾十年前的老機型;蘇-27和蘇-30雖然性能不差,但因為俄烏沖突導致零部件供應成謎,很多飛機長期趴窩;英國和韓國的輕型戰(zhàn)斗機則根本不適合高強度作戰(zhàn)。
說白了,印尼空軍現在最缺的不是“未來幻想”,而是“能飛、能打、能修”的現役戰(zhàn)機。
陣風太貴,KAAN太遠,殲-10C成了中間的“現實解”
理論上,印尼已經簽了兩份“大單”:一份是法國達索公司的“陣風”,另一份是土耳其TUSA?公司的五代機“KAAN”。
這兩筆軍購,如果真能按期交付、按圖索驥,那殲-10C確實沒什么插足空間。
問題是,現在這兩份單子,一個是“買得起養(yǎng)不起”,一個是“看得見摸不著”。
“陣風”戰(zhàn)機的性能當然不差,畢竟是法國人的當家花旦。
但問題是,它貴。
單價貴、維護貴、彈藥也貴。印尼2022年簽約的42架“陣風”,合同總金額超過100億美元,首批交付預計得等到2026年之后,全部形成戰(zhàn)力恐怕要等到2030年以后。
而且,印尼國內輿論對這筆軍購也并不買賬,原因之一就是:2022年印巴邊境沖突中,印度的“陣風”在實戰(zhàn)中被巴基斯坦的殲-10C“壓著打”,這事在印尼軍方內部引發(fā)了不少爭議。
再看“KAAN”,這款五代機目前還停留在“樣機階段”。發(fā)動機還得靠進口,隱身涂層、雷達系統(tǒng)、火控系統(tǒng)都未完全定型,連首飛都剛剛完成。
就算一切順利,按土耳其目前的工業(yè)能力,量產也得等到2030年之后。換句話說,這筆交易更多是政治合作和技術投資,實際戰(zhàn)力遙遙無期。
反觀殲-10C,簽約即開工,兩三年內就能交付;武器系統(tǒng)成熟,PL-15遠程空空導彈、PESA雷達、電子干擾吊艙一應俱全。
性能上,在東南亞地區(qū)完全具備壓制性優(yōu)勢;價格上,單價約為“陣風”的一半,維護成本也遠低于西方戰(zhàn)機。
而且,中國在出口裝備時一貫“配套打包”:訓練、備件、后勤、技術轉讓一并安排,不像西方國家“買飛機不包電池”。
更現實的是,殲-10C已經在巴基斯坦形成戰(zhàn)力,并在實戰(zhàn)飛行中展現了極高的出勤率和實戰(zhàn)性能,印尼可以直接參考“巴鐵經驗”,少走彎路。
這些加在一起,殲-10C就成了印尼當前最現實、最可行的選擇。
中國裝備的“信譽分”,在印尼悄悄漲起來了
其實這幾年,東南亞國家對中國軍事裝備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明顯變化。
過去提到軍購,大家第一反應是“歐美貨”,后來是“買俄貨”,而現在,“中國產”越來越成了性價比和可靠性的代名詞。
印尼不是第一次考慮中國戰(zhàn)機,早在2021年,就有消息稱印尼曾與中方討論過殲-10CE的采購事宜,甚至還向中國提出了聯(lián)合生產和維修基地的設想。
雖然當時因為預算和外部壓力沒能達成協(xié)議,但這段“歷史淵源”并未中斷。
如今,印尼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中國,說明中國裝備在印尼軍方心中的“信譽分”已經悄悄漲起來了。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軍工出口模式,比起西方國家,更注重“平等互利”和“可持續(xù)合作”。
不像美國動不動就因“人權問題”卡合同、暫停交付,也不像俄羅斯那樣一旦陷入大戰(zhàn)就顧不上客戶。
對印尼這種既要防務獨立又要技術過渡的國家來說,中國的穩(wěn)定供應鏈和靈活合作模式,才是真正的“關鍵能力”。
而從中國角度看,印尼作為東盟最大國家、人口最多的穆斯林國家和區(qū)域性軍事強國,其軍購選擇具有強烈的示范效應。
一旦印尼正式引進殲-10C,勢必將在東南亞引發(fā)連鎖反應,進一步提升中國軍工在“全球南方”的影響力。
當然,印尼最終是否下單,取決于多方面因素:預算審批、國內政治、國際壓力、軍種協(xié)調等都可能成為變數。
但從目前的信號來看,殲-10C已經不再是“備選方案”,而是“重點考察對象”。
結語
印尼重新考慮采購中國殲-10C,不是對土耳其五代機的“背叛”,也不是對法國“陣風”的“后悔”,而是一次對現實的回歸。
從閱兵式上的編隊飛行,到兵工清單上的戰(zhàn)略選項,中國戰(zhàn)機正以一種穩(wěn)扎穩(wěn)打的方式,走進越來越多國家的“核心國防話語體系”。
下一份采購合同上,殲-10C的名字,會不會正式出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