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選舉,藍營支持者渴望鐵腕!
“女戰(zhàn)神”鄭麗文以68%驚人支持率橫掃選情,高喊“下架賴清德”,誓粉碎“臺獨”!
洪秀柱一錘定音,重申“一中原則”底線。
誰能帶領藍營突圍?
一場看似熱鬧非凡的選舉,卻處處透著一股說不出的滑稽感。
國民黨這次的主席選舉,為了博眼球引入了網民互動環(huán)節(jié),本意是想接接地氣,結果卻被不少人吐槽,說好好的選舉愣是搞成了一場“口水秀”。
整個過程亂糟糟的,被形容為“群魔亂舞”都算客氣的。
最讓人哭笑不得的一幕,莫過于在9月20日那場關鍵的首場辯論會上,候選人郝龍斌人沒到,現(xiàn)場卻赫然立著一個他的人形立牌,場面一度非常尷尬,也成了大家茶余飯后的笑料。
被譽為藍營“女戰(zhàn)神”的鄭麗文,民調數(shù)據(jù)一騎絕塵,在一項網絡投票中,支持率甚至一度沖到駭人的66%乃至68%,辯論會后更是收獲了超過六成的好評。
這種壓倒性的優(yōu)勢,與另一位候選人、孫文學??傂iL張亞中那低至6%或10%左右的慘淡支持率形成了天壤之別。
“女戰(zhàn)神”沖鋒陷陣
沒辦法,面對賴清德政府的步步緊逼,國民黨內部的氣氛早已壓抑到了極點。
賴清德上臺后,針對在野黨的打擊動作頻頻,甚至有傳言稱連柯文哲都可能面臨牢獄之災。
這種高壓態(tài)勢,讓藍營支持者心里憋著一股火,他們迫切需要一個能帶領他們沖出去的強硬角色。
鄭麗文的崛起,恰恰迎合了這種情緒。她就像是為戰(zhàn)斗而生,旗幟鮮明地喊出了“下架賴清德”的口號,誓言要徹底粉碎“臺獨”思想。
她的風格被評價為“強悍”,總能精準地抓住民眾最關心的焦點問題。
她特意選擇在“九一八”這個充滿國恥意味的日子登記參選,此舉的象征意義不言而喻,就是要展現(xiàn)一種絕不妥協(xié)的戰(zhàn)斗姿態(tài)。
她猛烈抨擊民進黨附和美國的所謂“臺灣地位未定論”,將矛頭直指對手的要害。
事實證明,這套打法非常有效。
網絡投票中那超過三分之二的支持率,以及另一份民調中22.2%的領先數(shù)據(jù),都說明了基層黨員和支持者是多么渴望一個能與民進黨硬碰硬的領導人。
他們受夠了溫良恭儉讓,現(xiàn)在就想要一個能打的“戰(zhàn)神”。
溫和派的尷尬處境
與鄭麗文的強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他幾位候選人的困境。
張亞中,作為孫文學校的總校長,學識淵博,言論總能引經據(jù)典,充滿學術理論色彩。
他提出的“救國民黨、救臺灣、救兩岸”口號,聽起來宏大而理性。
但在當前這種充滿火藥味的政治氛圍里,他的理性與專業(yè)反而成了軟肋。
大家覺得他的觀點雖然深刻,卻不解渴,不接地氣,在情緒化的對抗中顯得格格不入。
更要命的是,他那學者式的直言不諱,既批評過綠營,也曾公開質疑過朱立倫等藍營高層,結果是兩頭不討好,得罪了不少人。
另一位候選人羅智強,網絡聲量不低,也曾被視為潛力股。
他主打自己的“立委”經驗,強調在黨內的號召力,還獲得了前主席馬英九親自站臺拉票。
可即便如此,他的民調支持率也只在17%到18%之間徘徊,辯論后的好評率更是只有27%,遠不及鄭麗文。
在許多支持者看來,羅智強的路數(shù)還是太傳統(tǒng),缺乏新意和足夠的沖擊力。
他和郝龍斌一起稱贊未參選的臺中市長盧秀燕為“藍營共主”,甚至被一些人批評是在“蹭熱度”,反而暴露了自身領導力的不足。
這種“溫和派”與“學者派”的集體失語,清晰地反映出國民黨支持者對過去那種“中庸之道”的徹底失望。
統(tǒng)一還是不統(tǒng)一,這是個問題
選舉辯論,不可避免地將國民黨最核心、也最糾結的問題:兩岸路線。
表面上看,大家似乎有共識。無論是鄭麗文、羅智強還是張亞中,都高舉“九二共識”的大旗,把反對“臺獨”當作基本盤。
然而,掀開這層共識的幕布,底下的分歧卻是巨大的。分歧的關鍵點不在于要不要“反獨”,而在于對“統(tǒng)一”的終極目標,到底抱持著什么樣的態(tài)度和決心。
黨內元老洪秀柱,反復強調“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是國民黨的根基,反對“臺獨”是必須堅守的底線。
可現(xiàn)實卻很骨感,大多數(shù)人選擇了更模糊、也更“安全”的表述。
鄭麗文就是這種模糊策略的代表,她雖然堅定反“獨”,但論述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實現(xiàn)“兩岸和平”上,對于如何走向統(tǒng)一的進程卻著墨不多。
這反映了國民黨主流派的一種普遍心態(tài):試圖在“反獨”和“不統(tǒng)”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既能鞏固深藍票倉,又不至于嚇跑中間選民。
但這種曖昧不清的立場,長期以來一直被外界詬病為“腳踏兩條船”。
誰是老大,誰說了算
這場選舉暴露的,不僅僅是路線上的焦慮,更是黨內嚴重的內部矛盾和領導力真空。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對盧秀燕的吹捧。羅智強和郝龍斌爭相將這位并未參選的臺中市長捧為“藍營共主”,這本身就說明了一個尷尬的事實:臺面上這幾位候選人,沒有一個能讓全黨上下心服口服。
這種“共主”的虛幻,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對黨中央的普遍不信任。
鄭麗文在競選過程中,就毫不客氣地暗示黨中央的選舉存在不公,要求整個過程必須“公平、公開、干凈”。
張亞中也曾質疑過前主席朱立倫,認為其在運作選舉時有“內定”和“私相授受”的嫌疑。
種種情況都說明,這個百年大黨,此刻并非鐵板一塊,而是充滿了裂痕。
結語
10月18日的選舉日越來越近,這場選舉,與其說是在選擇一個主席,不如說是在選擇一條未來的道路。
真正的考驗,在于新主席能否帶領這個風雨飄搖的政黨,找到自己的位置。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