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天,晨風(fēng)帶著一絲涼意,陽光卻依舊金燦,有了沉甸甸的收獲感。轉(zhuǎn)眼,農(nóng)歷八月初五到了——這個在唐代曾經(jīng)熱鬧到舉國同慶的“千秋節(jié)”,如今在民間已鮮有人提起,但在一些講究的地方,老輩人依然會提醒:“八月初五,要吃定那兩樣,避開那一事,這一年都順順當當。”
千秋節(jié)設(shè)于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源于他自己的生日——農(nóng)歷八月初五。那會兒,大唐正處于盛世的高峰,百官聯(lián)名請愿,把這一天定為全國共同慶賀的好日子。玄宗喜歡“千秋萬代”的寓意,于是欣然應(yīng)允,還親自下令:天下州縣同歡,假三日。
你能想象那個場面嗎?長安城興慶宮花萼樓下,百官云集,宮廷樂舞響徹云霄。《霓裳羽衣曲》的旋律婉轉(zhuǎn)悠揚,楊貴妃的侍女們衣袖飛舞,如彩云繚繞。廣場上還有百余匹舞馬,隨著《傾杯樂》的節(jié)拍,屈膝、旋轉(zhuǎn),甚至銜著酒杯敬壽。宰相張說當場賦詩,百官獻上的“千秋鏡”在陽光下閃著金色的光澤。
千秋節(jié)不僅熱鬧,還流傳出不少有趣的細節(jié)——
一是那“千秋鏡”,不僅是賞賜,更寓意“以史為鑒”,可惜皇帝聽歸聽,未必真照著改。
二是揚州因鑄鏡出名,還因此設(shè)了“千秋縣”,就是今天的安徽天長。
三是這個節(jié)日傳到日本,沿用至今,只是換成了天皇的生日。
安史之亂后,盛世遠去,千秋節(jié)逐漸改與中秋結(jié)合,但那份喜慶與團圓的意味,一直留在了民間的飲食和禁忌里。
一吃香糯團圓餅" src="http://dingyue.ws.126.net/2025/0925/4e9e2947j00t33pf8012td000u000i7p.jpg">
舊時的團圓餅多用糯米粉加糖制成,有的地方會夾上豆沙、桂花糖,表面刻上花紋。這一口糯香,咬下去綿軟粘密,家人圍坐分享,就是“粘”住情分、團團圓圓的意思。
家常做法:糯米粉加溫水揉至不粘手,分成小團包豆沙餡,按扁后表面撒芝麻,平底鍋小火慢煎,兩面金黃即可。
二吃壽面
唐代宮廷千秋節(jié)一定有“長壽面”,不僅為皇帝祝壽,也寓意年歲平安、人丁興旺。細長的面條被認為不能隨便掰斷,要整根下鍋、整根入口,這樣才算把“長長久久”吃進了心里。
家常做法:新鮮面條放入開水鍋煮熟,撈出淋上蔥油醬汁,搭配炒香的香菇、胡蘿卜絲,清香順滑。
忌冷落家宴
老輩人常說,千秋節(jié)是喜慶日,哪怕不能擺出宮廷盛宴,也要有一頓像樣的家宴。如果這一天草草對付、各忙各的,不聚在一起吃口熱乎飯,就是冷了節(jié)氣、散了人心。古人講“樂亦在食,情亦在席”,節(jié)日的意義,不在于菜肴貴重,而在于那份“你來我等你”的心意。
這種規(guī)矩在我家一直保留著:哪怕只是兩三道小菜,也要騰出時間全家齊坐。曾經(jīng)有一年,因工作忙差點沒顧上,母親堅持說:“茶泡飯也得一起吃下去,這一年才算圓滿?!蹦穷D簡單的飯,我到現(xiàn)在都記得格外香。
千秋節(jié)在史書里,承載著盛唐的華麗和繁榮,在百姓家里,則化成了一餐團圓飯、一份應(yīng)景的點心。它提醒我們,再忙也別忘了圍爐而坐,把日子過得熱氣騰騰、人心暖暖。
明天八月初五,你若有空,不妨煎幾塊團圓餅,或煮一碗壽面,和家人一起動筷子。別忘了關(guān)掉手機,讓談笑在飯桌上流淌。這就是對千秋節(jié)最好的紀念,也是對生活最好的交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