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認領認養(yǎng),
守護文明根脈。
2017年3月11日,
《山西省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
“文明守望工程”實施方案》出臺,
動員和鼓勵社會力量
通過捐資、集資、出資、認養(yǎng)、
提供志愿者服務等多種形式,
參與文物保護利用。
“文明守望工程”實施8年,
截至目前,
累計已有512處文物認養(yǎng)點,
442處為正常認養(yǎng)狀態(tài),
成效突出。
山西省文物局聯(lián)合山西晚報啟動
“文物保護·凝聚原力”
文物認養(yǎng)優(yōu)秀案例展示暨宣傳推介活動。
該活動以現場探訪、
專題推介、宣傳片推廣、
短視頻、直播等形式進行,
遴選各市縣15個優(yōu)秀案例,
為全省“文明守望工程”中的文物認領認養(yǎng)
樹立標桿。
本期,
繼續(xù)推出第5個優(yōu)秀案例的探訪式報道,
助力低級別文物的認領認養(yǎng)。
▲山西晚報2025年9月19日報道版面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越過太行山西麓的五峰山巔,為晉中市壽陽縣平頭鎮(zhèn)窯子上村披上淡金色的薄紗時,靜臥于此的將軍廟里,沉穩(wěn)的吐納之聲已融入檐角風鈴的輕響。20歲出頭的山東青年楊澤雨與幾位學員在正殿前的石階下緩緩推掌,身形如松、掌風似水,古風古韻之中,盡顯人間美好。
其實,在這些美好背后,是一座曾經荒廢在深山的清代古廟的蛻變之路——在山西“文明守望工程”文物認養(yǎng)新模式下,將軍廟不僅用形意拳的勁力與導引養(yǎng)生功的魅力,使古建筑重煥新生,還將全村帶上一條致富之道。
▲晉中市壽陽縣平頭鎮(zhèn)窯子上村將軍廟
緣起
探尋文化血脈之地
9月10日一早,太行山余脈薄霧如紗,驅車從壽陽縣城出發(fā),沿著蜿蜒的道路駛入平頭鎮(zhèn)西雷公村深處,一座青瓦灰墻的廟宇豁然出現在山坳間?!爸ㄑ健币宦?,厚重的山門被推開,一陣沉穩(wěn)有力的呼喝聲穿透靜謐,與古樸的廟宇形成奇妙的共振。
這座廟就是將軍廟,位于雷公村窯子上自然村。據廟里碑文記載,將軍廟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增修,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修,現存為清代建筑。廟坐北朝南,依地勢而筑,是嚴格按照中軸線展開的三進院落:倒座戲臺、山門、過殿、正殿次第鋪陳,兩側鐘鼓樓與配殿拱衛(wèi),占地雖僅有1500余平方米,格局卻嚴謹恢弘,盡顯清代建筑規(guī)制。
▲晉中市壽陽縣窯子上村將軍廟(修繕前)
▲晉中市壽陽縣窯子上村將軍廟(修繕后)
2020年仲夏,山西太原市人閻子龍在新聞中偶然看到“國家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筑保護利用”的信息,心中頓起波瀾,瞬間點燃了他深藏心底的文化情懷與傳承使命。數月間,他一路尋訪,當踏入窯子上村將軍廟的斷壁殘垣時,荒草掩徑、殿宇傾頹的景象刺痛了他。
然而,更深的震撼來自于歷史的低語——廟內供奉的軒轅黑將軍,竟與他研習、傳承的“五峰山傅山導引養(yǎng)生功”有著跨越數百年的血脈淵源。
閻子龍還有個道名,叫閻玄泰,他是全真華山派第三十四代玄裔、陜西省道教學院丹道講師。他自幼習武,先后師從安慰、任德、許有德三位先生,系統(tǒng)學習了形意拳、太極拳、五峰山傅山導引養(yǎng)生功及丹道功法等。
▲閻子龍在進行武術展示
閻子龍介紹,其所習“五峰山傅山導引養(yǎng)生功”與將軍廟淵源頗深:明末清初,全真高道郭靜深(號還陽子)于陜西華山得遇異人,習得導引養(yǎng)生秘術。后郭靜深返回壽陽主持修繕五峰山龍泉寺及此將軍廟,并將此術傳予高徒、被后世尊為“醫(yī)圣”的傅山。傅山先生于太原“大寧堂”藥店精研并傳承此功,后歷經民國著名太極拳師葛書元、抗戰(zhàn)老兵許有德,再傳至閻子龍之手。而將軍廟正是祖師郭靜深昔日駐錫之地,也是這一文化血脈的源頭。
帶著這份深沉的文化認同與歷史責任感,閻子龍與志同道合的友人任杰,在2021年6月毅然簽下了將軍廟20年的認養(yǎng)協(xié)議。至此,一場與時間賽跑、為文化續(xù)脈的修復工程正式拉開序幕。面對年久失修、地處偏遠、修復難度巨大且后續(xù)運營充滿未知的挑戰(zhàn),閻子龍?zhí)寡裕骸白畲蟮膭恿?,就是不能讓祖師爺留下的這份基業(yè)和智慧,在我們這一代湮滅”。
▲將軍廟
守護
讓將軍廟“重生”
修復之路,步步艱難。閻子龍介紹,最大的挑戰(zhàn)莫過于矯正正殿嚴重傾斜的地基與墻體。在“修舊如舊”的修繕過程中,工匠們先是搭起嚴密堅固的支撐架,如呵護易碎的古瓷般穩(wěn)住搖搖欲墜的殿體,再小心翼翼地挖開朽壞的地基,重新夯土壘石。當支撐了數十年的泥土外墻被謹慎剝離,意外之喜降臨:檐枋、金梁、雀替、檐柱上,雙龍戲珠、劉海戲金蟾等百年前的描金彩繪,歷經風霜卻神韻猶存。
面對這份歷經滄桑的瑰麗,閻子龍與工匠們肅然起敬,他們堅定奉行“最小干預”的古建筑修復原則,“風化之處只做最必要、最細微的修補,絕不為求‘完美’而覆蓋歷史的痕跡?!泵恳惶幟杞鸬男迯?,皆由經驗豐厚的老師傅執(zhí)筆,僅對彩繪剝落、木質腐朽的危急部位進行點狀加固與局部補色,力求修舊如舊,讓古建本身訴說的故事得以延續(xù)。
修復的驚喜遠不止于此。在清理正殿前廊時,兩通被塵土掩埋的石碑重見天日。一通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月時任壽陽縣令遣人所立的重修碑記,另一通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石碑,則由時任知縣、縣丞與郭靜深的住持道士共同立下。
▲將軍廟院內
這通石碑不僅清晰記載了將軍廟供奉的是“黃帝”麾下一位在此為國捐軀的部將,更如一把鑰匙,貫通了將軍廟與縣志記載的北神山軒轅廟之間的地理軸線,將其與當地傳承至今、演繹黃帝戰(zhàn)蚩尤“阪泉山戰(zhàn)役”的古老儺舞緊密相連,勾勒出一幅底蘊深厚的活態(tài)圖譜。這一發(fā)現,為后續(xù)的文化活化奠定了堅實的根基。
將軍廟的重生之路,離不開壽陽縣文物部門前瞻性的制度設計與嚴格的監(jiān)管護航。認養(yǎng)過程中,壽陽縣文物部門首先對認養(yǎng)人的經濟狀況以及過往文化保護、主營業(yè)務等相關經歷入手,更多的是了解認養(yǎng)人對文物保護理念的理解。在方案審批環(huán)節(jié),組織晉中市專家組對設計方案進行評審,確保最小干預文物本體。修繕過程中,嚴格按照批復的設計方案照圖施工,要求認養(yǎng)人聘用有專業(yè)資質的古建隊伍進行施工。后期利用監(jiān)管方面,監(jiān)督其經營活動是否對文物本體造成損害,有沒有不按規(guī)定進行使用等。
“將軍廟認養(yǎng)實踐最突出的成功經驗,是找到了文物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平衡點,不僅保護了文物,而且還有效帶動龍棲湖3A景區(qū)的營收增長,文旅融合得以彰顯?!眽坳柨h文物所所長龐利軍表示,這種模式,對解決偏遠地區(qū)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難題的啟示是:社會力量參與能解決資金短缺問題,通過合理的活化利用可以讓文物重煥生機,改變以往文物閑置的狀況,同時通過嚴格監(jiān)管和有效的辦法能夠保障文物安全和合理利用。
▲將軍廟(修繕前)
▲將軍廟(修繕后)
傳承
打響鄉(xiāng)村旅游品牌
2022年的端午節(jié),投資約260萬元修復一新的將軍廟迎來新生后的盛典。在壽陽縣文旅局、文物所的支持與見證下,“形意拳協(xié)會傳習基地”“壽陽五峰山傅山導引養(yǎng)生功非遺傳習基地”和“呂洞賓造像藝術館”三塊沉甸甸的牌匾,正式懸掛于古廟門庭。
“我們認為認養(yǎng)人在將軍廟內引入形意拳、養(yǎng)生功、藝術館等非傳統(tǒng)祭祀功能,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和嘗試,能讓文物建筑發(fā)揮更大的社會服務功能。”龐利軍介紹,審批時主要考量這些功能是否會對文物本體造成損害——包括建筑結構安全、文物周邊環(huán)境等;是否符合地域文化特色和歷史背景;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可持續(xù)性。
形意拳的剛猛凌厲、傅山導引養(yǎng)生功的柔和綿長、呂洞賓造像藝術的肅穆莊嚴,均與將軍廟作為道教民俗場所的歷史基因高度契合,這種非遺傳承、文化展示與歷史空間完美融合的模式,也為文物認養(yǎng)提供了最佳實踐范例。更重要的是,閻子龍將其所傳承的“五峰山傅山導引養(yǎng)生功”帶回其誕生的祖庭,正是文化血脈的回歸與反哺。
▲閻子龍(右一)指導學員們練習武術
活水既開,潤澤一方。依托閻子龍在網絡上的影響力,將軍廟的“線上+線下”教學模式迅速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愛好者:線上,精心制作的教學視頻跨越山河;線下,沉浸式的游學體驗讓學員紛至沓來。他們如候鳥般在古廟與都市間往返,原本寂靜的山村,因這些習武養(yǎng)生者的到來開始涌動久違的活力。
來自山東淄博的21歲青年楊澤雨,便是其中一員。2023年初,他經朋友介紹慕名而來?!斑@里太適合練功了,清凈,有種‘歸真’的感覺?!睏顫捎暾f,前來習武養(yǎng)生的學員,高峰期達數十人,年齡跨度頗大。許多人選擇在村里租下閑置農房,短則數月,長則經年,邊修習邊生活。而需求激增帶動了房租上漲,村中房屋租金從認養(yǎng)前每年兩三千元飆升至上萬元。村民的口袋實實在在地鼓了起來,笑容里多了滿足與希望。
據統(tǒng)計,自基地設立以來,累計受訓學員已超1000人,有效帶動了周邊龍棲湖3A級景區(qū)及住宿、餐飲、農產品銷售等業(yè)態(tài)的發(fā)展,實現了文化傳承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在“戲曲進鄉(xiāng)村”文化惠民工程的推動下,本地社火儺舞重回將軍廟戲臺,不僅為當地村民帶來久違的歡笑,更讓年輕一代重新觸摸到鄉(xiāng)土文化的根脈。
▲將軍廟院內
將軍廟認養(yǎng)的成功經驗,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蕩起層層漣漪,其示范效應在壽陽縣迅速擴散?!秹坳柨h文物建筑認養(yǎng)管理辦法(試行)》正式實施后,激發(fā)了社會力量參與文物認養(yǎng)的積極性:2024年,大明寺成功認養(yǎng);2025年,文星巷觀音堂亦覓得守護人。認養(yǎng)模式正從孤例走向常態(tài)。未來,壽陽縣將進一步優(yōu)化政策,提供技術指導、搭建宣傳平臺,并通過培訓、激勵與嚴格監(jiān)管并重,引導社會力量探索更多元、可持續(xù)的活化路徑。
對閻子龍而言,將軍廟的認養(yǎng)旅程遠未抵達終點。他正籌劃將這里打造為一座立體的“文化堡壘”:在確保文物絕對安全的前提下,開展面向公眾的古建藝術解讀、文物保護知識科普;深化與非遺儺舞的合作,重現“阪泉山戰(zhàn)役”演繹;拓展研學體驗,讓更多青少年親手觸摸歷史質感,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與溫度。
當歷史的回音不再塵封于梁柱之間,當拳風掌韻與綿長吐納重新在庭院流轉激蕩,一座古廟的重生,已然成為一個村莊文脈的復蘇,一片鄉(xiāng)土希望的點亮。在保護與活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窯子上將軍廟正穩(wěn)穩(wěn)走出一條可期之路。
▲將軍廟俯瞰圖
(圖文來源于“文博山西”,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