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1947年2月8日—),湖南長沙人,作家、文化學(xué)者和美學(xué)家。1981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xué),獲文學(xué)碩士學(xué)位并留校任教。曾任廈門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現(xiàn)已退休,隱居江南小鎮(zhèn)潛心寫作。
【正文】
先給信仰下一個定義:嚴(yán)格地說,信仰就是對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堅定不移地相信。不符合這個定義的,只能叫“準(zhǔn)信仰”或者“類信仰”。
為什么要這么嚴(yán)格?這就要弄清楚信仰為什么會產(chǎn)生。
因為人類把握世界有四種方式:體驗——藝術(shù)、改造——實踐、思考——科學(xué)。如果這三種方式都不能完整和終極地把握世界,就只能信仰。
比方說,宇宙的性質(zhì)。宇宙的性質(zhì)是有限而無邊。因為如果無限,那么,就會有無限的引力和無限的光,宇宙將不存在。如果有邊,那么請問外面是什么?
因此,宇宙只能是一個三維的球面,既有限,又無邊。這是廈門大學(xué)物理系盧炬甫教授告訴我的。
可見即便是這樣的問題,也仍在人類認識能力的范圍之內(nèi)。但,這個“有限而無邊”的宇宙是誰創(chuàng)造的呢?創(chuàng)造這樣一個宇宙的目的和意義又何在呢?
諸如此類,就不能靠科學(xué),只能靠信仰。因為信仰的對象既超自然又超世俗。所以,科學(xué)、實踐和藝術(shù)不能解決的問題,它都能回答。
有人問一個信基督教的科學(xué)家:你是相信上帝,還是相信科學(xué)?科學(xué)家說:都相信。因為上帝創(chuàng)造了一切,也創(chuàng)造了科學(xué)和科學(xué)家。信科學(xué)和信上帝,并不矛盾。
由此可見,信仰是用來解決終極問題的。因此,信仰一定是唯一的和超功利的。
這種嚴(yán)格意義上的信仰,漢民族沒有。漢民族也不是什么都不信。我們也相信一些東西,比如信神信佛信風(fēng)水,但是有三大特點。
第一、沒有定準(zhǔn)。農(nóng)村的神龕里,往往供著各路神仙,玉皇大帝,觀音菩薩,媽祖,關(guān)公,土地神,灶王爺,還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遠遠不止四套班子。
今天信這個,明天信那個,一視同仁地行禮如儀,其實是誰都信,也誰都不信。因為多中心即無中心,多信仰即無信仰。這叫“仰而不信”。
第二、實用主義。中國有句老話,叫“信則靈”。其實翻譯過來,就是“靈則信”。
有個廣東人拜文昌菩薩,交了功德錢又嘀嘀咕咕。因為他拜菩薩,是為了兒子考大學(xué)。但,他兒子要上斯坦福,文昌菩薩懂英語嗎?要他去拜圣母瑪麗亞,他又怕這洋菩薩聽不懂廣東話。如此功利,也好意思叫信仰?相反,只要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我們是不在乎改換門庭的。這叫“信而不仰”。
第三、容易動搖。五胡十六國的時候,有個胡僧叫佛圖澄,可能是龜茲人,也可能是印度人,被后趙皇帝石勒尊為“大和尚”。但是有一天,石勒的繼承人石虎發(fā)脾氣了。他說,我天天拜佛供僧,還是打敗仗,佛有什么用?佛圖澄回答說:陛下如果不是前世供養(yǎng)了六十個阿羅漢,今生怎么能夠做中華皇帝?石虎這才轉(zhuǎn)怒為喜。可見信與不信,全看有沒有用。
這就是中國人的所謂信仰。
請問,這是信仰嗎?
我們民族為什么沒有嚴(yán)格意義上的信仰?因為中華文明有三大精神。
第一是人本精神。請大家看看看甲骨文和金文的天,那分明就是一個"人"字,是人頭頂上的那一部分。
既然連“天”都是人,當(dāng)然也沒有什么超自然、超世俗的存在。所以,中國只有祖宗崇拜和圣人崇拜,沒有宗教信仰。
外來宗教最吃得開的是佛教,也因為佛是人,不是神。甚至就連釋迦牟尼被稱為“佛祖”都具有中國特色,因為我們講究的是葉落歸根和認祖歸宗。
第二是現(xiàn)實精神。中國人為什么喜歡觀音菩薩?因為觀音菩薩不但大慈大悲,而且千手千眼,能夠?qū)崒嵲谠诘鼐瓤嗑入y。生不出孩子找她,孩子生多了養(yǎng)不活也找她,相當(dāng)于計劃生育委員會加聯(lián)合國難民署。所以,觀音菩薩的大悲殿香火最旺,佛祖的大雄寶殿反倒冷清些。
這就像明清兩代的官員送紅包,并不完全看級別,給頂頭上司的往往最多。讀書、聽講座也一樣,要看有沒有用。今天我講了這么多沒用的,大家還沒走,實在是要說“阿彌陀佛”了。
第三是藝術(shù)精神。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禪宗說: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郁郁黃花,莫非般若。這都是把藝術(shù)看作最高境界。
實際上在中華文明的語境中,藝術(shù)并不單單只是藝術(shù),也是生活方式,甚至看起來像是半個信仰。只不過,方向恰好相反:信仰是對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堅定不移的相信,藝術(shù)則是對自然界和世俗生活全心全意的體驗和投入。
所以佛教進入中國以后,一定會產(chǎn)生出禪宗。禪宗完全是人本的、現(xiàn)實的和藝術(shù)的。
六祖惠能說:這是現(xiàn)實。
至于藝術(shù),我們可以來看一首禪詩: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開覓菩提, 恰如覓兔角。
這可真是大徹大悟。諸位聽完今天的講座,如果有人問你有什么收獲,你能回答“滿船空載月明歸”,那就恭喜你了。
這樣的文化土壤,產(chǎn)生不了嚴(yán)格意義上的信仰。
但這只是陳述事實,不是價值判斷。實際上我并不認為沒有嚴(yán)格意義上的信仰就有多么可怕和多么不得了。謂予不信,請聽降央卓瑪所唱倉央嘉措的《那一天》。不為超度也不為來世,只為有你喜樂平安,不也是很高的境界嗎?
人本、現(xiàn)實和藝術(shù)三大精神,是西周建立的。與中國東周同一時期的希臘文明,也不乏相似之處。正如黑格爾所說,希臘人的宗教其實是藝術(shù)。也正如丹納在《藝術(shù)哲學(xué)》中所說,希臘的神就是人,只不過更高大、健康和漂亮,而且不會死。
但,與西周的現(xiàn)實精神不同,希臘有一種超越精神,由此產(chǎn)生了純粹的哲學(xué)和科學(xué)。
所以,當(dāng)希臘文明和希伯來文明在羅馬相遇時,就產(chǎn)生了基督教。在三大世界宗教和三大一神教中,基督教是最早的有信仰的世界性宗教。這也是東西方文明的區(qū)別。
如何解決當(dāng)下的實際問題
必須強調(diào),我這樣說,并不是要否定信仰。相反,我們必須承認,信仰自有信仰的好處。
真正有信仰的人,一般都不會干壞事。因為他相信“人在做,天在看”,不可以胡作非為。當(dāng)然,嚴(yán)格地說,這樣看問題也不對。因為信仰是超功利的,不能用“有好處”這三個字來評論。
問題是,沒有信仰的人,該何以自處和處世?
我的建議是八個字:守住底線,不唱高調(diào)。
事實上,中華文明雖然不講信仰,但講信念,講底線。比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相信人皆可為堯舜,就是信念。
當(dāng)然,孔子也好,孟子也罷,都知道人人變成堯舜,是不可能的。因此,基本要求是守住底線。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怎么樣?孔子說,你拿德去報答怨了,請問又用什么報答德?因此孔子主張以直報怨。
什么叫“以直報怨”?學(xué)術(shù)界眾說紛紜。我理解,至少是不要“防衛(wèi)過當(dāng)”吧,卻也犯不著逆來順受,忍氣吞聲。這就是“不唱高調(diào)”。
為什么不能唱高調(diào)?因為唱高調(diào)的結(jié)果是批量生產(chǎn)偽君子。你以為投放使用三聚氰胺和地溝油是沒有信仰?那也太抬舉了他們!實話告訴你,他們是沒有底線。所以我的觀點是:可以沒有信仰,不能沒有底線。那么,底線是什么?
這其實是因人而異也因事而異的。有些人底線高些,有些人低些;有些事底線要高些,有些事可以低些。
但有兩條,應(yīng)該是共通的原則,一個是孟子說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一個是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說,你也許幫不了別人,但至少不要害人,不要將連自己都不愿意的強加于人。這兩條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且,只要做到這兩條,天下也就太平。
如果想做得更好一些呢?也有八個字的建議:利人利己,互利雙贏。
這跟前面所說是一致的。毫不利己,是唱高調(diào);損人利己,是沒底線。通過利人來利己,是“聰明的自私”,也是“中庸之道”。
但更重要的,是這樣八個字:獨立人格,自由意志。
事實上,只有人格獨立,才能相互平等。依附關(guān)系是不平等的。不平等,就談不上互利雙贏。
同樣,只有意志自由,才能利人利己。其實一個人,活得明白并不難,就是記住這八個字。人格獨立,就知道自己是人,別人也是。自己不愿意的,也不會強加于人。
意志自由,就能對自己負責(zé),從而“不怨天,不尤人”。因為自由就是“我選擇,我負責(zé)”。你“自由地”選擇了犯罪,那就請你服刑以示負責(zé)。你“自由地”選擇了接受幫助,使用了別人提供的產(chǎn)品和服務(wù),那就要付費,至少要答謝。廣東人說的“埋單”,就是認賬負責(zé)的意思。
不過這也不容易。除了要有責(zé)任能力,也得有自知之明。有一次,一個帥哥幫一個女孩解決了一個大問題。女孩說:帥哥哥,謝謝你幫了這么大的忙。小女子無以回報,只好以身相許。帥哥語重心長地對那女孩說:姑娘,長得漂亮才叫以身相許。像你這樣的,只能叫恩將仇報。
我希望今天的這些話,不要被看作“恩將仇報”就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