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非嚴謹論證,僅僅只是個人的一點散亂思考,分享給大家。這些思考起因于筆者在關(guān)于價值判斷和道德判斷的文章中產(chǎn)生的困惑——道德是如何產(chǎn)生的?
個人觀點,道德源于人性中的善,成長于信仰——對于超自然、超世俗的堅定不移的相信。
人性中的善(比如共情、友善、公平感、正義感等等)是種子,而信仰則給這些種子提供成長的土壤,使其得以成長壯大,并形成一個人的自我道德約束,從而或演變?yōu)樯鐣餐袷氐牡赖聹蕜t。
若無善心,信仰只是一具空殼,沒有生命;若無信仰,善只是荒漠中的孤苗,難以成長。惡也是一樣,信仰如同牢籠,抑制人性之惡;若信仰出了問題,必然放大并泛濫人性之惡。
關(guān)于道德從何而來的摘錄
人類歷史中,關(guān)于道德起源的討論,中外倫理思想史中有各種不同的看法。
宗教倫理學(xué)把道德歸結(jié)為上帝或神靈的意志和啟示。奧古斯丁《天國》認為人間的善惡是按“造物主法則”和“神圣的天道”安排的“天然的順序”。
伊斯蘭教《古蘭經(jīng)》說,“人間的善惡乃真主的旨意,除獨一的安拉以外別無主宰”。
中國古代,董仲舒把天視為最高的人格神,認為“仁義制度之?dāng)?shù),盡取于天”。
蘇格拉底、柏拉圖曾斷言“善的理念”是“超乎存在之上”的至善或善本身,德行是靈魂對至善的回憶;黑格爾認為美德是對精神或倫理精神的向我意識;中國宋明理學(xué)家二程和朱熹認為“天理”、“太極”是至好至善的道理,是天地人物“萬善至好的良德”。
另外,還有一些倫理學(xué)家把道德起源歸結(jié)為人的先天“善良意志”或“良心”。比如,康德認為道德律令是由“先于經(jīng)驗純乎自發(fā)”的善良意志所產(chǎn)生的,聲稱“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道德萌芽于人性中本能的善。
它是與生俱來的共情能力,見他人痛苦而心生不忍;它是自然流露的友善傾向,希望與他人建立溫暖連接的渴望;它是初具雛形的公平感,是孩童在游戲中主張“這樣不對”的原始正義。這些樸素的情感,是道德最古老也最牢固的基礎(chǔ)。
這種共情、公平、利他的沖動并非后天灌輸,而是深藏于人性之中的“本能”——這種“本能的善”是道德得以萌生的第一推力。
然而,萌芽若缺少土壤,便難以成長。欲使“本能之善”固化為自我約束并擴展至他人,則需要一種超越個體的、超自然、超世俗的東西——信仰。易中天老師認為,嚴格來說,信仰是對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堅定不移的相信。
有了信仰,“本能之善”會得到強化,從而固化為一個人的道德準則,共情、公平等“善的信念”則會超越個體的意義。如孟子所言“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信仰則把這種“惻隱之心”固化——把對血緣之親的溫柔推廣為對陌生人的尊重,把一時沖動固化為自律準則。
人類歷史提供了正反例證。
從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歷史來看,信仰通過提供神圣的意志、規(guī)范和實踐指導(dǎo),引導(dǎo)信徒將“本能之善”固化為穩(wěn)定的道德準則。在基督教中,我們仿佛能夠看到了一個從外在服從上帝意志,轉(zhuǎn)向強調(diào)人作為道德主體,憑借理性或內(nèi)在信仰(如“基督在我里面活著”)來自律的過程?!爸挥性谛叛鲋薪蛹{神為救主,更新了的生命才能在生活中結(jié)出道德的果子?!?/p>
反面的例子。比如20世紀的極權(quán)國家把“種族優(yōu)劣”、“階級敵人”等信條強加給眾人作為信仰,最終,毒氣室被美化為“衛(wèi)生工程”,或因觀念不同而對血肉同胞殘暴對待。
基督教的歷史中,也不乏反面例子。比如權(quán)力異化下的道德泛化——中世紀基督教會的墮落揭示了信仰權(quán)力化的危害。隨著教會成為世俗權(quán)力機構(gòu),道德被功利主義異化。歷史學(xué)家羅素指出,這種異化導(dǎo)致基督教道德“變成極其荒謬的東西”,羅素還對宗教裁判所提出了批判,認為宗教裁判所“其實并不像常人所以為的那樣信仰上帝,而只是信仰權(quán)力和利益”。
有了信仰,個體的“本能之善”則在疊加了“他律”之后更加自律,道德隨之固化。當(dāng)絕大多數(shù)人都擁有某種道德準則時,這種自我約束最終才能演變?yōu)樯鐣餐袷氐牡赖聹蕜t。——道德不是提倡的,更不是少數(shù)人強加于社會大眾的。
信仰若被權(quán)力、功利侵蝕,便會成為孕育惡的溫床。
歷史上,不乏因此而產(chǎn)生的悲劇。比如,基于種族的狂熱信念,將“非我族類”視為草芥,恐懼與仇恨被放大,大規(guī)模暴行在“崇高”的名義下被合理化;再比如,權(quán)力把“階級斗爭”強化為社會信仰后,人與人之間沒有了溫情與友善,只剩下冷漠與仇視。
即便在當(dāng)今世界,也不乏宗教極端主義將教義扭曲為暴力借口,讓神圣的信仰淪為殺戮工具?!R斯、伊朗原教旨主義
凡此種種,信仰不再是“人性之善”的滋養(yǎng)品,反而成為“人性之惡”的催化劑,將人性中潛在的陰暗面——猜忌、狹隘、暴力、殘忍——無限放大。
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更需要清醒的認識。
道德不僅是人性本善的喚醒與培育,更是對人性之惡的防范。無論是否擁有宗教信仰,一個社會都需要堅守根本信念——不能稱為信仰——民主、自由、法治、人權(quán)、平等。
只有切實保障社會中每一個人都能夠擁有諸如生存的權(quán)利、免于恐懼的權(quán)利、生育的權(quán)利、獲取知識的權(quán)利、免于匱乏的權(quán)利、思想的自由、表達的自由,而不是空談道德,這個社會才能正常運行。
一個沒有信仰的社會,在社會生活中很可能導(dǎo)致——忽視人性、漠視人的基本權(quán)利,最終道德必然無從談起。
信仰的力量不僅僅體現(xiàn)在道德方面,而是體現(xiàn)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參考易中天老師關(guān)于信仰、信念的觀點,筆者真的沒有能力討論這個話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