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chuàng)團·筱恬
輔導個作業(yè),居然招來了警察。
這么抓馬的事情,朋友最近就遇上了。
原來,那天晚上她陪讀。眼看著兒子那敷衍磨蹭的樣子,她的火氣直往上飆,忍不住摔了東西。
或許是動靜太大吵到了樓下,鄰居上門理論??珊糜褮膺€沒消,直接態(tài)度惡劣地懟了對方一頓。
這樣一來二去,雙方矛盾升級,不光發(fā)生了口角,還差點動了手。
樓下直接報了警。最后警察上門,一番批評教育,折騰了很久才息事寧人。
一件本可以很簡單的小事,最后鬧得大動干戈。而導火索,竟然是輔導作業(yè)。好友的經歷,想想很不值。
這越發(fā)讓人覺得,做情緒穩(wěn)定的父母,真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
動不動就生氣,這屆家長很易怒
不久前,央視新聞欄目采訪了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中國積極心理學發(fā)起人彭凱平。
節(jié)目中,彭教授透露,他們建了一個心理熱線,結果60%的求助電話是初高中生打來的。
讓人意外的是,那些孩子前來咨詢時,焦點大多不在自身,而是指向父母的心理狀態(tài)。這其中,父母情緒失控,經常突然地打罵、指責孩子,是最集中的問題。
《南風窗》雜志曾報道過這樣一位媽媽的故事。
她是一位職場媽媽,女兒上三年級。每一天,她的情緒都隨著孩子的學習狀態(tài)而變化。
當女兒作業(yè)做得好時,她會很高興??纱蟛糠謺r候,女兒喜歡拖延,還有粗心的毛病,完成的作業(yè)質量并不高。
由此,每天督促孩子完成作業(yè)成為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粗畠和瑯拥腻e誤屢教屢犯,這位媽媽總是忍不住會生氣,甚至氣到“喘不上氣來”。
而女兒那副油鹽不進的態(tài)度,又進一步挑戰(zhàn)著她的耐心。情緒上頭的時候,她往死里打女兒的屁股墩,還打過耳光。
每一次打完后,這位媽媽都很后悔,會跟女兒道歉,檢討自己不應該這樣。可到了下一次,她依然會如此。
她的怒火,總是說來就來,控制不住。
《中國親子教育現(xiàn)狀調查》報告顯示:“很多父母都有很嚴重的情緒問題,有87%左右的家長表示自己有過情緒失控而對孩子打罵的經歷?!?/p>
可以說,易怒、愛發(fā)火,已成為目前很多父母的通病。
大人情緒失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視頻——《深度還原媽媽心情好Vs心情不好的時候》。
媽媽心情不好時,孩子坐著嫌礙眼,吃零食被指責,作業(yè)沒寫完更是大發(fā)雷霆,家里的空氣彌漫著低氣壓。
而當媽媽心情好時,孩子同樣的表現(xiàn)變成了各種表揚和夸贊,哪怕作業(yè)錯了很多都能得到心平氣和的鼓勵。
惟妙惟肖的演繹,得到了很多家長的認同,也揭露了一個真相——
在很多情況下,大人之所以發(fā)火,根源并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取決于當時我們本身的認知和狀態(tài)。
正如著名的“情緒ABC理論”:“一個人的情緒和行為后果(C)并不是由外部事件(A)直接決定的,而是由我們對這些事件的信念、看法和解釋(B)所決定的?!?/p>
想想我們這屆家長,確實很不容易。平日里上班、弄家務已經夠忙夠累了,回頭還得面對那個不省心的孩子。各方壓力的夾擊之下,也難怪會把自己逼到崩潰。
但其實,憤怒是一種次級情緒,不是由孩子直接引發(fā)的,歸根結底在于我們內心深處的三種感受:羞恥感、恐懼感、愧疚感。
就拿輔導作業(yè)來說,你口干舌燥講了好多遍題目,孩子仍然一臉茫然,你的火氣噌的一下就上來了,忍不住開始吼娃。
這份憤怒背后可能是羞恥感在發(fā)酵:“這么簡單的題都教不會,我這個當媽的是不是特別無能?”
也可能是恐懼感在作祟:“現(xiàn)在這點知識都學不會,以后成績就更跟不上了,那可怎么辦?”
還可能是源于愧疚感:“我的能力無法滿足孩子的教育需要,感覺挺對不起孩子的。”
當大人本身狀態(tài)不佳、無法合理消化這些復雜的感受時,就容易心態(tài)失衡,進而以發(fā)火的方式將情緒宣泄出來。而我們的孩子,就這樣成為了無辜承受的出口。
由此可見,情緒失控的本質,在于我們自身的心結。要想避免這樣,關鍵就是要不斷修心、改變認知。
父母擁有好情緒,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上個月,身邊一位認識的媽媽因為兒子不省心,一氣之下砸了家里的電視和手機。
結果,兒子因此對她恨之入骨,完全把她當成了仇人,她自己還因為血壓飆升去了好幾趟醫(yī)院。
當段子一樣的新聞照進現(xiàn)實,我不禁想起教育家盧梭的經典名言:
“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就是發(fā)脾氣、講道理和自我感動?!?/p>
是啊,對孩子一通脾氣發(fā)完,大概率是非但問題沒有解決,親子關系還破裂了,這是多么得不償失。
越發(fā)深刻感受到,大人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是對自己、對孩子都負責的“育兒必修課”。
當然,養(yǎng)娃生氣是難免的。要想保持心平氣和,有時候的確挺考驗我們的。
對此,彭凱平教授總結了三種實用的方法:
1、自我慈悲
這是心理學上的概念,指的是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對遭遇痛苦、失敗或自身不足的自己,給予善意、理解和接納,而非嚴厲的批評與指責。
換句話說,在父母這個角色中,我們不必過于苛求完美。時刻告訴自己:“我已經做得很好了?!倍嘟o自己一些善意與體諒,及時為自己解壓,有助于我們更加從容地面對孩子。
2、情緒命名
心理學研究證實,當我們能用具體的詞語描述自己當下的情緒時,大腦的理性部分就會被激活,情緒的沖擊力也會隨之減弱。這其實就是用思考“馴服”了感受。
因此,一旦覺察到自己的火氣開始升騰時,不妨試著剖析一下這是一種怎樣的情緒、它由何而來,從而讓自己逐漸冷靜下來。
3、行動改變
上學期家長會上,班主任邀請女兒班上的學霸媽媽上臺交流。
當被問到“別人家的孩子”是不是從來不會惹大人生氣時,這位媽媽笑了:“哪有,每次都氣得夠嗆!”
她分享了一個控制情緒的小竅門:“每次感覺自己要發(fā)飆時,就去擦地板?!?/p>
心理學上有個“12秒效應”:“人被某件事情引起暴怒的時間只有12秒,過了這段時間人會恢復往日的平靜?!?/p>
因此把握住這關鍵的12秒,停頓下來,深呼吸數(shù)數(shù),可以的話離開現(xiàn)場。
如果怒氣依然難消,試著合理發(fā)泄出來,比如運動、打被子摔枕頭、做家務、腹誹……
情緒沒有對錯,有對錯的是如何表達。
改變行動,最終的結果就會大不一樣。
當然,紙上得來終覺淺。具體到生活中應該如何實踐,需要用到家長的智慧和耐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