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座城都在東北,但完全是兩種氣質(zhì)!
東北之行,就得一口氣去兩個城市:哈爾濱和長春。
雖然地圖上只隔著兩個多小時車程,但說真的,到了之后才發(fā)現(xiàn),這倆城市完全是兩種性格。
就像是東北的“雙子星”:
- 哈爾濱,是熱情張揚的歐式老大哥,一開口就是“干就完了”的感覺;
- 長春,是穩(wěn)重沉著的理工科直男,啥都不說,但默默做事特別靠譜。
一開始以為都差不多,畢竟同是東北大城市,結(jié)果真到了當(dāng)?shù)?,一邊是哈爾濱的“人從眾”,一邊是長春的“慢生活”,直接反差給整麻了。
而且,哈爾濱是主動拉你入戲的那種城市,長春是相處久了你才發(fā)現(xiàn)它有點東西。
這倆城市,誰更好玩?誰更好???其實,沒高下之分。
真的就是看你喜歡哪種節(jié)奏。
哈爾濱是“造夢型”,長春是“低調(diào)型”
哈爾濱,光從火車站一出來,就像進(jìn)了另一個劇組。
索菲亞教堂、中央大街、松花江邊的歐式欄桿、馬迭爾冰棍、身穿棉襖的俄式銅像……
整個城市的“洋氣”和“復(fù)古感”是寫在外貌上的。
尤其是冬天來,冰雪大世界直接是“童話濾鏡拉滿”:
- 30多米高的冰雪城堡發(fā)著光;
- 全世界游客穿羽絨服圍在一起喊“凍死我了但我好開心”;
- 然后吃一根凍成磚頭的馬迭爾冰棍,笑著拍照、凍得掉淚。
哈爾濱就像是個會辦party的城市,節(jié)日感特別強(qiáng)。
但也正因為這樣,它太“游客導(dǎo)向”了。
景點密集、商業(yè)成熟、拍照好看、短時間刺激感足,特別適合三天兩夜打卡游,但不太適合久呆。
長春就不一樣。
這城市,一上來可能讓人覺得“沒啥特別的”,街道寬,建筑低,風(fēng)格穩(wěn)。
但越走越舒服,越看越順眼。
比如:
- 幾乎沒有游客的偽滿皇宮博物院,藏著中國近代史最擰巴的一段過往;
- 被稱為“東北故宮”的文化廣場和雕塑公園,完全免費還特別大氣;
- 長春電影制片廠旁邊的電影博物館,能看到張藝謀、姜文早年的劇照和膠片機(jī);
- 晚上坐個車去凈月潭,夏天騎行,冬天滑雪,市區(qū)內(nèi)就能一秒進(jìn)山林
長春屬于“你不吆喝它,它也不生氣”的城市。
住在這兒幾天,節(jié)奏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消費也不高,早餐攤5塊錢一碗豆腐腦+油條,地鐵便宜、交通順,生活氣息太濃了。
哈爾濱像是“為了讓你拍照和瘋玩而生”的城市;
長春是“你愿意留一段時間體驗生活”的城市。
吃喝玩樂,哈爾濱高調(diào),長春實在
說到東北,很多人最期待的就是“好吃不貴、分量巨大”。
這一點,哈爾濱和長春都不讓人失望,只不過風(fēng)格又不一樣。
在哈爾濱,必須吃這幾樣:
- 鍋包肉(酸甜適中,外脆里嫩);
- 紅腸(馬迭爾老字號,煙熏味拉滿);
- 殺豬菜(配上小燒,冬天來一鍋,吃完直接熱到脫衣服);
- 大列巴+奶油(中西合璧的快樂);
- 凍梨、凍柿子、凍酸奶……連零食都帶點“凍”屬性
總的來說,哈爾濱吃的偏重口味,偏向“節(jié)日餐桌感”,適合三五好友聚餐,熱熱鬧鬧。
而長春,吃的更“本地人”。街頭餐館看著普通,但味道穩(wěn)。
- 牛肉面、鍋仔、豆腐腦、糖醋里脊、老式小燒烤、冷面,分量夠大,味道夠正;
- 最驚喜的是一些老國營飯店,便宜實在,十幾塊錢一葷一素兩碗飯還帶湯
- 還有夜市和小吃街,像桂林路、紅旗街夜市,能從頭吃到尾,錢包不疼肚子滿足。
如果說哈爾濱是“朋友圈型美食”,吃的是體驗+儀式感;
那長春就是“本地人型美食”,吃的是性價比+煙火味。
一動一靜,一張一弛,東北雙城該都看看!
走完這趟“東北雙城游”,只有一個結(jié)論:
哈爾濱和長春,不是“誰更好”,而是“你更需要哪種體驗”。
- 想刺激點、浪漫點、拍照拍到手軟、晚上不想睡覺?那就去哈爾濱;
- 想松弛點、生活感濃、花錢少、吃得踏實?那就去長春。
如果時間允許,強(qiáng)烈建議一趟走兩個。
先在哈爾濱嗨三天,再去長春歇兩天,一個熱情如火,一個溫潤如水,搭配剛剛好。
東北真的不止有“冷”,也有溫度、風(fēng)格、底氣和故事。
這倆城市,就是最好的證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