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閩西設(shè)汀州府,轄長汀、寧化、清流、歸化、連城、上杭、武平、永定八縣。汀州府建制,始于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延續(xù)至清末。
如今,原汀州府轄地寧化、清流、歸化(今明溪縣)三縣,屬三明市管轄;其余原汀州府轄縣,屬龍巖市管轄。龍巖市范圍,在長汀、連城、上杭、武平、永定五縣基礎(chǔ)上,增加了歷史上原屬龍巖直隸州或漳州府的龍巖縣(今新羅區(qū))、漳平縣(今漳平市)。
由上可見,現(xiàn)在的龍巖市約等于古代汀州府,但不能跟古汀州完全劃等號。閩西約等于龍巖,這也是今人的普遍認知——盡管并不全然準確。時至今日,我們還常能聽到新羅區(qū)和漳平市的一些原始居民“抱怨”道:他們的家鄉(xiāng)原屬閩南,不在閩西范圍。不管怎么說,這是一種可理解的歷史歸屬情結(jié)。
本文志不在探討古汀州的歷史源流,而是出于對歷史的地理性、概念性之追溯或回眸。在此一并呈現(xiàn)品藏天下匾額館所藏的,部分古汀州府及其轄縣主政官遺留于世的題字匾額。今人可以看看,歷史上古汀州的“縣市領(lǐng)導”,都是一些什么人。
如上圖示,這是一塊清代康熙年間的【經(jīng)學傳家】匾,當時的福建汀州知府方伸題寫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題匾人身份落款顯示:“賜進士第 知山東登州府 福建汀州府事 前刑部清吏司郎中 翰林院庶吉士 方伸”。
方伸字佐平,康熙己未進士。他于康熙四十二年上任汀州知府時,有關(guān)歷史記載是這么描述的:“汀境箐峒阻深,峒戶率負隅自恣。伸單騎往諭,皆匍伏聽命。丁亥夏,蛟發(fā),水高十數(shù)丈,急沖城,民惶遽,哭聲震遠邇。伸嚙指血書告城隍,水立退。”
注意了,前文中“城隍”意指道教中守護城池之神。也就是說,前文歷史記載了汀州知府方伸,在汀江發(fā)大水時,咬破手指寫血書向守護神請求保護,然后洪水退去,百姓得救。
這段歷史記述充滿了迷信色彩,通過做法退洪水肯定是子虛烏有的,但在幾百年前的歷史認知條件下,汀州百姓或許真的相信汀州知府方伸是個能通神的人,拯救黎民于水火。因此,后來方伸離任時,“士民送者接踵”——傳說當?shù)孛癖娤嗨椭?00多里之外。
再看上圖【云谷肇瑞】匾,由清乾隆年間的汀州知府曾曰英,聯(lián)名汀州府武平知縣吳士元,共同題寫。這兩位作為汀州府及其轄縣主官,在歷史上留下的印記還是很深的,他們都曾被調(diào)往臺灣任職,并在臺灣社會政績頗豐。有關(guān)他們的事跡,詳見往期推文:從閩西空降臺灣!這個“市長”搞迷信活動,把自己害死了!他在福建武平立功,調(diào)任臺灣竟干出那樣的事
前圖【有美在中】匾,由乾隆年間的汀州府武平知縣李玉藻題寫,他是湖北監(jiān)利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任武平知縣。該匾裝飾圖案豐富,書桌、熏香、琴棋書劍畫、熏爐等,一應(yīng)俱全。由此推之,李玉藻應(yīng)該是個注重情趣的文人雅士。
上圖【奎壁聯(lián)輝】匾額,由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時任汀州府武平知縣周永保題寫。這一年,周永保被調(diào)往臺灣府彰化縣任職,他是繼曾曰英、吳士元之后,第三位從汀州府轄地被調(diào)往臺灣府屬地任職的主政官員??梢?,在歷史上,汀州府和臺灣府頗有淵源,兩地官員交流任用是家常便飯。有關(guān)周永保在汀州任職詳情,見往期推文:臺海往事 || 福建武平"縣長"為何空降臺灣任職?
再看上圖【矍鑠揚廷】匾,則是清嘉慶元年(1796)時任汀州府武平知縣蔣翰文的題留匾,贈予武平縣登仕郎蔣玉德。題詞中,“矍鑠”用于形容老年人很有精神;“揚廷”,指科舉時代皇帝的殿試,在朝廷中當眾對答。武平知縣蔣翰文褒獎受匾人精力旺盛,在朝廷上殿試時對答如流??梢姡抑新淇畹摹暗鞘死墒Y玉德”,應(yīng)該是一個年紀比較大的秀才。
上面這塊【宜其遐?!?/strong>匾,亦為汀州府武平知縣蔣翰文作品,題寫于清嘉慶二年(1797),贈予恩賜冠帶壽官王雍興。壽官是明清兩代養(yǎng)老制度中賜予老人冠帶的一種頭銜。由此匾可見,知縣蔣翰文應(yīng)該是一個比較敬老的主政官員。
前匾【蘭馨深院】,題匾人陳應(yīng)奎身份亦為汀州府武平知縣,任職于清咸豐年間,題匾時間為咸豐八年(1858),該匾贈予一位武平籍的國學生名謝書勛。題詞以蘭花為媒介,比喻受匾人的品德,題詞意在褒揚該國學生的科舉聲譽聲名遠播。
值得注意的是,題匾人陳應(yīng)奎在太平軍攻打武平城時,殉難于知縣任上,他被攻入武平城區(qū)的太平軍所殺。詳見可參閱往期推文:武平往事:兩位縣長戰(zhàn)死,一位連長因戰(zhàn)功突出升調(diào)臺灣!
在古汀州府轄區(qū),上杭縣是個比較重要的縣份,且距離我的家鄉(xiāng)武平縣最近。品藏天下匾額館現(xiàn)藏清代上杭知縣題詞匾四方。下面逐一展示之。
上圖【翰苑仙才】匾,是清康熙八年(1669)時任上杭知縣吳起鵬題寫的,贈予上杭籍庚子科舉人羅銓。題詞“翰苑仙才”,意指受匾人在文苑是非同一般的有才華之人。
在古代科舉考試中,全省鄉(xiāng)試是一道分水嶺,退則為秀才,終其一生,大概率偏安一隅于本地鄉(xiāng)間;進則為舉人,可進一步邁向京城,角逐全國性的科舉榮譽,仕途高遠任君大展宏圖。
作為一個閩西山區(qū)縣來說,上杭縣在康熙庚子年出了這么個舉人,實屬難能可貴,難怪知縣吳起鵬親筆題匾祝賀舉人羅銓。
如前圖示,這是一塊【盛朝耆碩】匾,清嘉慶三年(1798)由汀州府上杭知縣吳羽仁題寫,贈予八十壽老人胡朝遠。匾文的意思是贊頌受匾人是太平盛世時期道德高尚,受人尊敬的老人。尊老愛幼是古汀州客家地區(qū)的傳統(tǒng)美德,上杭知縣為八十老人祝壽,想必在當時也是美談之事。
上圖【壽逾百齡】匾更是令人吃驚:清嘉慶十八年(1813),汀州府上杭縣誕生了一個年齡過百歲的壽星,于是上杭知縣沈士煋欣然提筆,寫下了這方祝壽匾額。
前匾題詞人沈士煋,嘉慶己未(1799)年進士,做過山東昌邑、福建上杭兩任知縣,著有《閩海詩存》。這首《過七里灘》即為其詩作:“上有高山下深谷,中起一灘浪如屋。欲問此灘是何名,舟人搖手顏觳觫。舉頭仰視天無光,舟底石聲如轉(zhuǎn)轂。一線長繩天外牽,榜人力盡巉巖麓。騰空作勢似飛猱,走陰狂奔儼驚鹿。巖上舟中兩叫號,半似人聲半鬼哭。力爭駭浪過灘來,共塵重生免魚腹。吁嗟我生命在天,胡為日與憂患逐。一棹莼鱸未必非,老守鄉(xiāng)園那知福?!痹撛娒鑼懥松蚴繜摳叭紊虾贾h途中,途經(jīng)汀州府清流縣七里灘的情景。
前圖【克施有驅(qū)】匾,清道光十五年(1835)由汀州府連城知縣凌某題寫,贈予一對兄弟監(jiān)生周運洪、周運漢,匾文勉勵受匾人在國子監(jiān)努力深造。題匾的連城知縣未在落款留全名,但身份顯示“特授知連城縣正堂事”。
見上圖,這塊【辟雍拔俊】匾,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由時任汀州府永定知縣吳永潮,和福建布政使錢琦聯(lián)名題寫,贈予永定籍太學生陳桂飄。清代布政使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長。永定知縣吳永潮與福建布政使錢琦聯(lián)名題匾,足見二人關(guān)系密切。
最后要展示的匾額【圣世醇良】,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福建直隸龍巖州知州包承祚題寫,贈予一位冠帶壽官,題詞意謂贊譽受匾人是處在極其美好時代的醇厚樸實善良的人。
清代龍巖直隸州,屬汀漳龍道管轄,在行政級別上與汀州府齊平?,F(xiàn)在的龍巖市是閩西的代名詞,因此本文將清代龍巖知州題詞匾一并展示。
前二圖,系清代汀州府寧化縣(今屬三明市)同治年間魏姓知縣的題詞匾【清譽襲人】,以及康熙年間汀州府歸化縣(今三明市明溪縣)知縣劉之杰聯(lián)名時任福建布政使姚啟圣共同題詞匾【運起人龍】。
在地理位置上,寧化縣和歸化縣地處閩西,且為古汀州府的兩個重要縣份,因此本文一并將相關(guān)匾額呈現(xiàn)如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