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中歐建交成果與展望學術會議(2025)”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舉行。本次會議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丹麥王國駐廣州總領事館和廣東國際戰(zhàn)略研究院聯(lián)合主辦,并得到了中共廣東省委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的支持。來自丹麥、比利時、波蘭、意大利、德國、希臘、葡萄牙、荷蘭、西班牙和法國等歐盟十國的駐穗總領事和副總領事、中歐商會代表和中外學者參會,共同回顧中歐建交50年來在各領域取得的歷史成就,并就進一步加強中歐友好合作關系展開研討。
會議現場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校長閆相斌教授,丹麥駐廣州總領事沈博(S?ren Bindesb?ll)和中共廣東省委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二級巡視員邱輝林分別致辭。
閆相斌在致辭中指出,50年來,中歐務實合作取得跨越式突破,雙方在財政、金融、司法、人文領域等合作富有成效,在數字經濟、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合作穩(wěn)步推進,展望未來,中歐合作仍然具有很強的韌性。閆相斌還指出,學校從建校之初即致力于推動中歐的文明互鑒,歷代廣外人為此篤行不怠、深耕不輟,為中歐關系深入發(fā)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廣外已與歐洲26國174所高校建立合作,未來將繼續(xù)發(fā)揮人文交流紐帶作用。
沈博在致辭中指出,2025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與奠定歐盟基石的《舒曼宣言》(Schuman Declaration)發(fā)表75周年的雙重里程碑。他強調,歐盟的和平繁榮源于歷史性的政治抉擇,而非理所當然。面對當前挑戰(zhàn),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丹麥聚焦競爭力與安全兩大核心議題:一方面需通過簡化法規(guī)、降低能源成本提升經濟競爭力;另一方面要應對地緣政治威脅,維護基于規(guī)則的國際秩序。沈博高度肯定本次會議對促進歐中對話與合作的重要意義。
邱輝林在致辭中指出,2025年正值中歐建交50周年,雙方關系歷經考驗,保持穩(wěn)定發(fā)展。她特別強調了廣東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前沿,通過與歐盟通過投資交流會、粵港澳大灣區(qū)招商大會等平臺深化合作,并提及2024年歐盟成員國駐穗領館參與的地方考察和文化活動有效促進了粵歐互聯(lián)。展望未來,邱輝林呼吁雙方秉持相互尊重、開放合作的原則,共同落實中歐共識,為下一個50年的雙邊關系書寫新篇章。
中國歐盟商會華南董事會副主席布蘭丁·克雷薩爾(Blandine Cressard)在慶祝中歐建交50周年的發(fā)言中肯定了雙邊貿易額增長至7800多億美元的成就,尤其指出中國南方仍是極具吸引力的投資與創(chuàng)新中心。布蘭丁呼吁中歐雙方需在政策一致性、數字標準統(tǒng)一及法治環(huán)境等方面共同努力,以應對地緣政治競爭。盡管存在挑戰(zhàn),她仍對合作前景表示樂觀,堅信中歐應攜手深化關系,共建光明未來。
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副會長鄭勇強闡述了新時期中歐綠色能源合作的實踐與展望。他指出,雙方在碳中和目標上高度一致,并已建立成熟的對話機制,中國在光伏、風電等裝備制造方面具有優(yōu)勢,歐洲則提供技術與市場,合作潛力巨大。他舉例一家廣州新能源企業(yè)通過在歐洲七國設立子公司,創(chuàng)造超千個就業(yè)崗位,展示了合作成果。展望未來,鄭勇強呼吁在戰(zhàn)略協(xié)同、技術創(chuàng)新(如氫能、儲能)及產業(yè)互聯(lián)上深化合作,并介紹了中歐科技合作協(xié)會在搭建巴伐利亞創(chuàng)新中心等平臺方面的努力,堅信中歐綠色合作前景廣闊。
中國歐盟商會華南董事會副主席葉春雨基于其20余年華南經驗,指出粵港澳大灣區(qū)憑借香港金融、深圳科技、廣州制造的“鉆石”模式,成為中歐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重要試驗場。她通過廣州塔、深圳樂高樂園、法國眼科技術等案例,說明合作已從宏觀協(xié)議深化為具體生活層面的共贏。面對AI普及與老齡化等趨勢,葉春雨提出四點建議:深入理解中國區(qū)域市場差異、加強面對面交流、區(qū)隔政治與商業(yè)、積極擔當灣區(qū)推廣使者,強調真正的協(xié)同效應需通過共同價值下的務實合作方能實現。
廣州衛(wèi)視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外部副主管李夢圓分享了公司通過深度與歐盟合作成功走向國際的經驗。她強調,與德國杜伊斯堡創(chuàng)新中心等機構共建的研發(fā)中心是關鍵推動力,通過臨床合作、技術交流(如中歐醫(yī)生互訪手術)克服了認證壁壘與文化差異。盡管歐盟CE認證嚴格且挑戰(zhàn)持續(xù),但李夢圓認為開放合作與網絡平臺是共享先進技術、實現共贏的重要途徑。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云山領軍學者李形教授坦言,歐盟正面臨與大國關系的復雜挑戰(zhàn),同時在安全、能源和關鍵技術領域存在依賴性。他強調,盡管中歐在一些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但持續(xù)對話至關重要?!皩υ挷⒉荒芟制?,但有助于管控分歧,建立信任,并在氣候變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等領域打開合作之門?!弊鳛樵谥袊c丹麥之間生活和工作數十年的親歷者,他呼吁雙方致力于建設一個對話戰(zhàn)勝分裂、合作戰(zhàn)勝對抗的未來。
丹麥國家博物館高級研究員本杰明·阿斯穆森(Benjamin Asmussen)則以18世紀的全球貿易為切入點,生動描繪了歐洲商船遠航至廣州黃埔古港的歷史場景。他指出,從最初的停靠修船,到建立商館,再到深入福建山區(qū)收購茶葉,早期的商業(yè)活動不僅是經濟行為,更伴隨著文化的碰撞與身份的交織。關稅、貿易公司等現象,在數百年前就已成為中歐交往的一部分。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云山領軍學者于奇智教授以中法關系為例,闡述了思想文化交流的雙重鏡像效應。他回顧了薩特等法國思想家在中國的傳播,以及改革開放后“西學熱”對中國學術界的深刻影響。與此同時,以《論語》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也在法國漢學界被重估,成為反思西方傳統(tǒng)的“他山之石”。他認為,這種雙向的思想互鑒超越了國界,最終的目標是在差異中尋找“無條件地互相尊重、互相承認的領域”,實現人類的和諧共生。
會議合影
9月22日,為慶祝中國與丹麥建交75周年,推動中丹文化交流,“中國-丹麥文化交流圖片展”揭幕儀式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圖書館舉行。本次圖片展共展出11件珍貴影印資料,生動回溯了中丹兩國長達350多年的文化交流史。
(中國日報社廣東記者站 李文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