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過的拉薩大橋
綠水青山
在我的雪域軍旅生活里,我曾無數(shù)次走過拉薩大橋。
拉薩大橋建成于1965年,橋長928米,寬7.6米,是拉薩河上的第一座大橋。當?shù)厝擞绕涫遣刈謇先擞H切地稱它為“估如桑巴”。拉薩大橋徹底改變了當?shù)厝丝颗Fご珊拥臍v史,后來它也成為拉薩市標志性的建筑。
沒修橋的時候,人們夏天劃牛皮船,冬天乘木船,在拉薩河的急流中搖晃前行,還要交不少的渡河費,可見以前過河有多難。
拉薩大橋的建成通行,使得拉薩河上誕生了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成為西藏交通發(fā)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通車后,它不僅縮短了拉薩河兩岸的距離,更打通了經(jīng)濟發(fā)展的命脈,成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紐帶。
我當兵的西藏軍區(qū)炮兵獨立第308團駐扎在拉薩河南岸,老部隊和拉薩市區(qū)只是一河之隔,拉薩大橋是拉薩市區(qū)到老部隊的必經(jīng)之地。
新兵進藏那年,我們乘坐的汽車浩浩蕩蕩從拉薩大橋上穿過,那是我第一次走過拉薩大橋。因為車上有篷布遮著,加之天已黑下來了,我對拉薩大橋沒有什么印象。
在拉薩當兵的日子里,我因公因私多次走過拉薩大橋。每當我車行走過拉薩大橋時,感受到了大橋交通紐帶的強大功能。每當我步行走過拉薩大橋時,感受到了河上之橋更是架起了各民族情感的橋梁。
那時候,我是團里的新聞報道員,我經(jīng)常騎自行車去西藏日報社、西藏人民廣播電臺送稿。我每次騎到大橋中央時,我都會停下來眺望一下拉薩河的風景,見證拉薩河的春夏秋冬,別有一番感悟和收獲。
軍校畢業(yè)后,我又多次走過拉薩大橋,前往我服役的部隊西藏軍區(qū)山地步兵52旅。拉薩大橋在我的記憶深處,成為了一道永恒的風景線。
拉薩大橋是連接川藏線的咽喉通道,是西藏與內(nèi)地的交通紐帶,大橋的安全不容忽視。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大橋建成通車后,武警西藏總隊拉薩大橋守護中隊的全體官兵就一直默默的守護著它的安全,直到2007年拉薩河上的另一座橋,柳梧大橋正式通車,守橋官兵才正式撤離。
如今,藏熱大橋、納金大橋、迎親橋、柳梧大橋等10余座現(xiàn)代化橋梁如珍珠般串聯(lián)在拉薩河上,交通便捷成為拉薩成為西藏的新常態(tài),這些眾多形態(tài)各異的橋梁,成為拉薩城市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歷經(jīng)60年的滄桑與變遷,拉薩大橋依然屹立在拉薩河上,仍然扮演著交通紐帶的重要角色。相關(guān)部門已為其制定了“限高、限行、限重”的嚴格管理措施,以確保其能夠長久的見證拉薩的繁榮與發(fā)展。我多么地想,有朝一日能夠再走一次拉薩大橋。
2025.09.22于筑
(注:本文插圖均來自網(wǎng)絡(luò))
作者簡介:
綠水青山:本名黃筱龍,網(wǎng)名黔中凡人,70后,貴州務(wù)川人,苗族,從軍二十五載,多次立功受獎,軍轉(zhuǎn)干部,出版文集《走向世界屋脊》、長詩《真心英雄》(與人合著)、散文集《小溪慢流》。編有《民兵預(yù)備役政治工作研究文集》《貴州省國防教育手冊》《奔向小康路上的老兵》等書籍。系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中國詩歌學(xué)會會員、貴州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貴州省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貴州省詩人協(xié)會會員、貴州省散文學(xué)會會員、貴州省紀實文學(xué)學(xué)會會員。
作者:綠水青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