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或許將是中國消費服務業(yè)未來黃金10年的起點。
就在剛剛,中央高層舉辦了一場提振消費的新聞發(fā)布會。
為什么從年初開始,中央高層就反復強調要大力提振消費?
提振消費的會議,為什么會在最近這個時候開?
消費對于當下和未來國民經濟的發(fā)展究竟有多重要?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又會有哪些利好政策和機會呢?
點贊關注,聽柏年詳細給各位分析。
一、服務消費時代來了
9月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廳舉辦了一場題為“擴大服務消費若干政策措施”的新聞發(fā)布會。
國家商務部、國家發(fā)改委、文化和旅游部、人民銀行等相關部門的負責人悉數出席,共同介紹《關于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的主要內容、亮點和具體落實方向。
這場會議,有個細節(jié)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就是“服務消費”這四個字。
文件的重點是“擴大服務消費”,那么與“服務消費”相對應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商品消費”。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羅斯托在《政治和成長階段》一書當中提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即:傳統(tǒng)社會階段、準備起飛階段、起飛階段、走向成熟階段、大眾消費階段和超越大眾消費階段等6個階段。而所謂的“超越大眾消費階段”,說的就是當一個經濟體進入這個階段后,經濟增長的主導權將不再是生產有形產品的工業(yè)部門,而是提供勞務和改善生活質量的服務部門。
進入這一階段之后,人們在休閑、教育、保健和社會保障領域的花費將大大增加。從發(fā)達國家的歷史經驗來看,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后,服務消費就會進入加速發(fā)展階段。比如,1970年美國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當時服務消費支出首次超過商品消費支出。而等到1979年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之后,服務消費占比快速提升。2024年,美國服務消費占消費總支出的比例已經高達68.5%。
類似的,日本也是在20世紀80年代實現了服務消費的趕超,1985年,日本服務消費占比首次超過商品消費,并占到消費總體支出的6成左右。
2021年,中國人均GDP首次超過1萬美元,2024年達到1.3萬美元。按照羅斯托的理論,屬于中國服務消費的黃金年代正在到來。
有些粉絲似乎對“服務消費”這個概念并不熟悉。
柏年在這里做個簡要解釋。國家統(tǒng)計局在2023年8月首次增加發(fā)布“服務零售額數據”。按照國家統(tǒng)計局的統(tǒng)計口徑,代表服務消費的服務零售額,是指企業(yè)和個體戶以交易形式直接提供給個人和其他單位的非生產、非經營用的服務價值的總和,這里面就包括了交通、住宿、餐飲、教育、衛(wèi)生、體育、娛樂、康養(yǎng)等領域服務活動的零售額。
也就是說我們累了去按個摩、去其他城市旅個游,給小孩報個補習班、給爸媽買個養(yǎng)老保險等等,都算是服務消費的范疇。
二、九部門聯手,提振消費四大招
進一步,柏年詳細看了一下這次提振服務消費會議的政策文件,應該說很成體系、亮點不少。柏年將其總結為四大抓手。
第一,搭平臺。
無論是商品消費還是服務消費,肯定要有具體的消費場景。所以文件就提出“開展消費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新場景試點城市建設”,提到要通過競爭性評審,在全國遴選50個左右的基礎好、潛力大的城市進行試點,支持首發(fā)經濟、IP跨界合作、商、旅、文、體、健融合發(fā)展。
第二,搞生態(tài)。
這個很好理解,20年前,我們看個電影要去影劇院,看完電影還得回家做飯,很辛苦。但后來有了大型商業(yè)綜合體,消費生態(tài)就豐富了很多,看完電影,順便按個腳、再吃頓飯、購購物,一站式的消費服務,老百姓得到了服務,商家也賺到了錢,國家也獲得了稅收。
針對提升國內服務消費的生態(tài)豐富度,文件提出,一是要擴大服務業(yè)的對外開放,將更多服務消費領域納入《鼓勵外商投資產業(yè)目錄》,放寬高端醫(yī)療、休閑度假等領域市場準入;二是提升文化體育消費品質,支持影視動漫精品創(chuàng)作,延長熱門文博場館、景區(qū)開放時間,鼓勵引進國際高水平體育賽事,打造自主知識產權賽事品牌;三是加強“一老一小”的服務保障,發(fā)展社區(qū)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點,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招收2-3歲幼兒,同時,加強養(yǎng)老護理、家政服務從業(yè)人員培訓,加快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和擴大覆蓋面。
第三,找增量。
首先,是優(yōu)化入境消費環(huán)境,文件提出要有序擴大單方面免簽國家范圍,優(yōu)化區(qū)域性入境免簽政策,推動改善支付、通訊、住宿便利度,吸引更多境外游客來華消費。其次,發(fā)展數字消費的場景,鼓勵電商平臺創(chuàng)新線上、線下融合的數字服務消費場景。
第四,給支持。
有了試點的平臺、豐富的生態(tài),文件還提出要加大對服務消費的信貸支持,提出中國人民銀行設立5000億元服務消費與養(yǎng)老再貸款,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住宿餐飲、文體旅游、養(yǎng)老等領域的信貸投放。此外,也要利用中央預算的資金,支持文化、旅游、養(yǎng)老、托育、體育等服務設施建設,同時,對與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消費領域經營主體給予貸款貼息等等。
可以看到,對于國內服務消費的發(fā)展,國家層面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紙面的研究,而是已經出臺了多項綜合、立體的政策舉措加以引導和支持。
三、會議背后的經濟賬
很多人會好奇,那為什么會在這個時候舉辦“擴大服務消費”的政策發(fā)布會呢?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柏年先給大家列一組數字。
2025年,國家統(tǒng)計數據中代表消費數據的社融消費品零售總額(簡稱“社零”)增速,在4月份新一輪中美貿易爭端爆發(fā)的時候是5.1%,5月是6.4%,6月4.8%,7月3.7%,8月3.4%......
不難看到,外部貿易爭端的不確定性,導致國內制造業(yè)企業(yè)減產、縮編,進而也會影響到國內的就業(yè)和消費。在這一背景下,相關“擴大消費”會議的召開和相關政策的出臺,其必要性則不言自明。
與此同時,今年年初的兩會上,中央高層也確定了今年中國GDP要到達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要完成這一重要目標,消費的貢獻自然是無法缺席。
經濟學家常說,消費是中國經濟的壓艙石。這句話聽起來比較抽象,柏年再列一組數字大家就能明白。2021年中國GDP增速8.4%,當時消費對GDP增速的貢獻率是65.4%,2023年GDP增速5.2%,消費對GDP增速的貢獻率是82.5%,2024年GDP增速5.0%,其中消費對GDP增速的貢獻率是44.5%。
中國的最終消費支出多年占GDP的貢獻比重都在50%左右甚至更高,這就意味著如果想要是實現年度的GDP增長目標,消費就無法缺席。
為此,國家從2024年開始就出臺不少提振消費的政策舉措。比如,給居民發(fā)消費券,部分城市這兩年也出臺了給二孩、三孩家庭的生育補貼。但不少人似乎又有一種感覺,那就是看上去提振消費的手段很多,但實際能夠刺激自己消費欲望的措施和手段又很少。
這里面的現象啊,也值得進一步說道說道。
提振老百姓消費的手段有很多,總結一下大致可以分為:消費補貼類、現金發(fā)放類、生活保障類、福利支持類、收入提升類和財富效應類。
首先,是這兩年用得比較多的消費補貼類。
消費券的好處顯而易見,他會在短期內快速刺激此前積壓的消費需求,比如我之前想買彩電,但一直想等它降價、想等雙11,現在有了9折、8折的優(yōu)惠,自然現在就直接買了。
但一個人不可能一口氣買10臺彩電、10臺電腦,所以在很多商品一次性消費結束之后,后續(xù)消費券的“藥效”就會大打折扣。這也是,最近3個月社零數據下滑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現金發(fā)放類。
2020年美國爆發(fā)新冠疫情之后,特朗普大手一揮,給困難家庭每個月定期發(fā)放救濟金,這招在當時看來確實挺靈,很快就讓美國經濟實現了復蘇,但是后患也很大。1年之后,由于此前錢發(fā)的太多,美國開始經歷長達5年的高通脹。
面包從原來的1美元漲到了2美元,這導致不少原來能吃飽肚子的人,生活反而更加艱難。發(fā)現金是一時爽,但通脹來了、錢不值錢了,是痛很長。
第三,是生活保障類。
中國是全世界儲蓄類最高的國家之一,儲蓄之所以這么高,跟中國文化里攢錢養(yǎng)老有關,但也和養(yǎng)老保障體系的建設有關。如果我的老年生活看不到確切的保障,一到了40歲之后,我肯定也是多攢錢、少花錢,而40歲左右的人往往是社會消費的主力,這也是導致消費疲弱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們也能看到,無論是本次的政策會議,還是這兩年一些高層的會,都在不斷提及和完善國內的養(yǎng)老保障體系,其實這從某種程度上也會提振消費。
第四,是福利支持類。
逢年過節(jié)增加一些居民的現金補貼,針對特殊人群增加一些資金支持,這些和提升工資類似,都是長期能提升老百姓收入的政策,這對提升大家的消費需求肯定要比一次性發(fā)放現金效果好很多。
但是,這些資金從哪里來,是個大問題。中央財政最近這10年都是赤字,也就是花的錢比賺的錢要多。一旦給大家漲工資,比如給公務員漲工資,這個財政負擔可就不是一次性的了,而是以后每個月、每年都有,錢從哪里來?發(fā)多少合適?都是非常棘手的問題。
這又涉及到收入分配問題,老百姓手里有錢,才會愿意花錢。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和擴大中等收入人群,這一點,應該也會是即將推出的“十五五”規(guī)劃的重點攻堅方向。
最后,是財富效應類。這類應該說對財政壓力最小,比如2015-2018年這幾年,股票漲了一輪之后,地產馬上接棒上漲,房價上漲之后,老百姓覺得自己普遍都更富有了,不自覺也會認為后續(xù)的經濟也會更好。這個時候就愿意消費、敢于消費。
但進入2021年之后,由于房價見頂,很多人的房產縮水了。這時,雖然自己的工資收入也沒發(fā)生什么變化,但就是不想消費、不敢消費了。盡管今年以來股票市場出現了明顯的觸底反彈,但中國老百姓的資產主要在房產里,所以盡管這波股票漲幅不小,但消費數據層面,似乎并沒有很好的傳導。
四、普通人的機會
我們會發(fā)現,消費政策出臺,往往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一項政策的出臺,牽一發(fā)動全身,如果不反復斟酌,就可能造成類似美國通脹高企后反向收割普通老百姓的局面。
這也是我之前在視頻里說,不要過度關注比如二孩家庭補貼的金額,而要意識到政策大方向的轉向。畢竟,一步到位短期是好,但如果造成巨大財政負擔,進而導致其他更重要的板塊資金不足,也是大問題。
可喜的是,國家再行動?;谶@次“擴大服務消費”的政策舉措,伴隨著服務消費市場的擴容和升級,將會創(chuàng)造更多就業(yè)崗位,特別是在家政、養(yǎng)老、托育、文旅等領域,而柏年認為只是一個起點。
我們常說“民以食為天”,在柏年看來這是一個存量思維。展望下一個10年,如何在“服務消費”領域找增量,或許才是值得政府部門和企業(yè)老板們思考的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