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和父親都拿過諾貝爾獎,你呢?」
維勒姆·玻爾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這個問題從青年時期就伴隨他到現(xiàn)在。每當被問起,他總是笑笑,眼里透著一點無奈,又好像早已看開。
玻爾家族在科學界的分量巨大。
祖父尼爾斯·玻爾 圖源:維基百科
祖父尼爾斯,量子物理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原子結(jié)構(gòu)模型的提出者,1922 年就斬獲諾獎。
父親奧格·玻爾 圖源:維基百科
父親奧格,繼續(xù)深挖原子核世界,1975 年也把諾貝爾獎帶回了丹麥。
三代科學家,前兩代都在世界科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到了維勒姆這兒,外界的期待自然水漲船高。但人生并沒有按照劇本走。
在科學氛圍里長大
哥本哈根的小樓,是家,也是實驗室。小維勒姆的童年里,客廳里常常坐著一群嚴肅的科學家。他們有的來自德國,有的從美國來訪,大家對著黑板討論得熱火朝天。
祖父尼爾斯與愛因斯坦 圖源:網(wǎng)絡(luò)
外人聽來艱澀的詞匯——電子、軌道、概率波——對他來說就像日常的談話背景。午餐桌上,祖父尼爾斯總是邊吃邊寫公式,父親奧格喜歡拿紙片折疊模型,演示原子核如何裂變。
小維勒姆那時并不知道這些對世界意味著什么,他記住的只是家人對科學的那種投入。
鄰居家的孩子玩的是足球,他玩的是顯微鏡。他把秋天掉下來的枯葉放在鏡片下,觀察纖維的細節(jié)。他也常常蹲在角落里,看著父親用放大鏡檢查實驗小瓶里的沉淀物。
科學,像空氣一樣,伴隨他長大。
拐彎走進生命的世界
如果照著家族傳統(tǒng)走,他大概率會學物理??伤蝗还樟藗€彎,選擇了分子遺傳學。
原因很簡單:他對衰老更好奇。
小時候看著祖父晚年逐漸虛弱,后來又目睹父親身體的變化,年輕的他心里總有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一定會老去?有沒有辦法讓人老得慢一點?
這種樸素的好奇心,慢慢塑造了他的人生軌跡,讓他奔向了細胞與 DNA 的奧秘。
他 1950 年出生在哥本哈根,1978 年拿到醫(yī)學學位,1987 年同一年又同時完成博士和理學博士學位。那會兒的他,每天幾乎都泡在圖書館和實驗室里,同齡人還沒想好未來要做什么工作,他已經(jīng)在想如何把 DNA 修復的問題講清楚。
年輕時,他先在哥本哈根大學醫(yī)院專攻神經(jīng)病學和傳染病,后來趕赴美國斯坦福大學,在 1982 到 1986 年擔任研究員。那幾年,是他眼界徹底打開的時期。他親眼看到國際最前沿的實驗方法,也在那時真正認定了「DNA 修復」將是他一輩子的課題。
1986 年,他進入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兩年后就成為了永久高級研究員。1992年,他正式加入美國國家老齡化研究所(NIA),擔任分子老年學實驗室主任,從此扎根在這個崗位,帶著團隊研究衰老的秘密。
圖源:網(wǎng)絡(luò)
研究 DNA 修復,就像是一場和時間的對話。他常說,細胞每天都在經(jīng)歷成千上萬次損傷,如果沒有修復系統(tǒng),人類可能早就活不到今天。
用三萬次引用寫下的名字
他最重要的貢獻,正是揭示了 DNA 損傷和修復的過程。他帶領(lǐng)團隊開發(fā)了一套廣泛應用的方法,可以分析單個基因的 DNA 修復。最讓學界震動的,是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關(guān)鍵現(xiàn)象——活躍基因會被優(yōu)先修復。
這個發(fā)現(xiàn)聽起來抽象,卻打開了一扇新門:原來 DNA 修復并不平均分配,它和基因的活動狀態(tài)緊密相連。
這一觀察,推動科學家們理解 DNA 修復與基因轉(zhuǎn)錄之間的關(guān)系,成為整個領(lǐng)域的分水嶺。
此后幾十年,他的實驗室持續(xù)在這條道路上發(fā)表高質(zhì)量論文,聚焦于 DNA 損傷處理的機制,也不斷追問:這些修復過程,隨著年齡增長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它們又是如何牽動像阿爾茨海默病這樣的神經(jīng)退行性疾?。?/p>
根據(jù) ISI Web of Science 的數(shù)據(jù),他的著作被引用超過三萬次。
更難得的是,他親手培養(yǎng)了 200 多位博士和博士后,他們?nèi)缃褚咽鞘澜绺鞯卮髮W里的科研帶頭人。有人說,玻爾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正是這些接力奔跑的學生。
圖源:網(wǎng)絡(luò)
他的成就得到了同行的肯定。2020 年,他獲得了國際研究獎。此外,他還是奧斯陸大學的榮譽博士,也是丹麥皇家科學與文學學會的成員。
意外成為「補劑明星」
維勒姆玻爾與衰老補充劑公司董事合照 圖源:網(wǎng)絡(luò)
2010 年前后,他的研究聚焦于 NAD+。這種分子結(jié)構(gòu)曾經(jīng)只是專家圈的討論話題,但因為衰老研究,它逐漸被推到公眾面前,被認為可能影響細胞能量與壽命。
一家美國公司注意到他的成果,主動找到他,希望合作開發(fā)相關(guān)補充劑。原本在實驗室的理論,突然間變成了包裝精美的產(chǎn)品,被宣傳說能「抗衰老」。
一時間,他不只是科研人員,也成了大眾口中的「青春守護者」。他說自己沒想到會走到這一步,因為科學家通常不習慣與市場站在一起。
他出現(xiàn)在新聞發(fā)布會上,也在科學顧問團的名單里。人們對他有了新的認識,但科學界卻開始有了不同的聲音。
質(zhì)疑從論文開始。部分研究者指出他的科研數(shù)據(jù)存在問題,特別是實驗圖像,看上去有明顯的拼接痕跡。
圖源:網(wǎng)絡(luò)
在科研界,這樣的質(zhì)疑等同于沉重的指控。他對此不愿多說,只是強調(diào)「那不是造假」??稍谕饨缈磥恚@遠遠不夠。
一些同行在會議上公開表達擔憂,一些媒體開始追問,甚至把他與「補劑產(chǎn)業(yè)過度宣傳」聯(lián)系在一起。
長久以來,玻爾家族在科學界代表著嚴謹與崇高,而維勒姆似乎第一次讓這個名字變得復雜。
光環(huán)與壓力
外人總愛拿他和祖父、父親比較。提起玻爾,人們就會聯(lián)想到哥本哈根學派、諾貝爾獎,那些輝煌的符號。
但維勒姆的名字,卻總是和「爭議」一同出現(xiàn)。
這并不公平。畢竟幾十年中,他確實認真地做了研究,培養(yǎng)了學生,也推動了一些領(lǐng)域的發(fā)展,可祖輩諾獎的光環(huán)太耀眼。
七十多歲的他,本可以功成身退,安享余生。但他每天依舊坐在一堆顯微鏡和培養(yǎng)瓶之間,有人勸他休息,他搖搖頭,說科學讓他感覺自己還年輕。
當被問到是否期待諾貝爾獎時,他說自己會靜靜等待那通電話。
只是電話從未響起。
回顧三代人,有一種奇妙的對照感。
祖父尼爾斯,改變了全球物理學的版圖
父親奧格,延續(xù)了量子物理的榮光
維勒姆,轉(zhuǎn)身進入生命科學,研究衰老和疾病
他們像三條曲線,雖然不總是匯聚在同一點,卻共同構(gòu)成了玻爾家族的獨特篇章。
如果說前兩代的故事是聚光燈下的傳奇,那么維勒姆的人生則告訴人們:
科學并不僅僅是鮮花和獎杯,它同樣包含疑問、質(zhì)疑,甚至是失敗。
圖源:網(wǎng)絡(luò)
當年哥本哈根的小樓如今成了博物館,游客們在展柜里看到的是維勒姆祖父留下的手稿和獎章。而維勒姆,依舊在實驗室一線做研究。
或許他終將帶著遺憾謝幕,但真實的人生,本就不全是完美的劇本。
正如有人評價玻爾家族那樣——他們?nèi)墓适?,告訴我們,科學是一場長跑。有人抵達巔峰,有人跌跌撞撞,但每一步,都是人類認識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題圖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我們長期為科研用戶提供前沿資訊、實驗方法、選品推薦等服務,并且組建了 70 多個不同領(lǐng)域的專業(yè)交流群,覆蓋PCR、細胞實驗、蛋白研究、神經(jīng)科學、腫瘤免疫、基因編輯、外泌體、類器官等領(lǐng)域,定期分享實驗干貨、文獻解讀等活動。
添加實驗菌企微,回復【】中的序號,即可領(lǐng)取對應的資料包哦~
【2401】論文寫作干貨資料(100 頁)
【2402】國內(nèi)重點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方法匯總(60 頁)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響因子(20000+ 期刊目錄)
【2404】免疫學信號通路手冊
【2405】PCR 實驗 protocol 匯總
【2406】免疫熒光實驗 protocol 合集
【2407】細胞培養(yǎng)手冊
【2408】蛋白純化實驗手冊
【2501】染色體分析方法匯總
【2502】國自然中標標書模板
【2503】WB 實驗詳解及常見問題解答
【2504】DeepSeek 論文寫作常用口令
【2505】中國科學院期刊分區(qū)表(2025 年最新版)
【2506】期刊影響因子(2025 年最新版)
【2507】130 種實驗室常用試劑配制方法(附全套資料)
【2508】常見信號通路
【2509】限制性核酸內(nèi)切酶大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