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歷史長河中,眾多流傳至今的文物宛如明珠般耀眼奪目。它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承載著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的記憶、情感與精神。
《何以華夏:文物上的中華民族》一書,從國內(nèi)外近50家博物館中甄選出200余件不同類型的代表性文物。借文物之口,講述中華民族的歷史故事,探尋中華民族的歷史淵源,幫助我們理清中華民族的發(fā)展脈絡(luò)。
文物無聲,愛國有心
《何以華夏:文物上的中華民族》中配有300余張文物高清大圖、局部細(xì)節(jié)圖、復(fù)原圖、線條圖,以及書畫、拓片、壁畫等,為讀者打造了一場視覺盛宴。“后母戊”鼎、紅山文化玉龍、馮承素摹《蘭亭集序》卷、各種釉彩大瓶、人面魚紋彩陶、“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錦雞鳴枕、《瑞鶴圖》《宋太祖蹴鞠圖》、成化斗彩雞缸杯、唐摹本《女史箴圖》……我們耳熟能詳?shù)奈奈镆桓牟Aд构裰械膰?yán)肅模樣,變得“能說會道”,生動還原中華民族歷史大背景下的武王伐紂、春秋爭霸、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絲綢之路、少數(shù)民族大融合等一幕幕歷史畫面……
這些文物也帶著我們穿越時空,深切感受著古人的情感與追求。
器物里的文明密碼
《何以華夏:文物上的中華民族》中精選的文物,不只是“好看”,更是文明的切片:
→鸛魚石斧圖彩繪陶缸:6000多年前的“宣傳畫”,記錄了部落戰(zhàn)爭與融合。
→后母戊鼎:重達832公斤的青銅巨作,是商代權(quán)力與禮制的象征。
→吳王夫差劍:見證了運河開鑿與春秋爭霸的雄心。
→絲路織錦:圖案間交織著中外文明交流的密碼。
這些穿越時空的文物,正在向我們訴說——中華民族是血脈相連、命運與共的共同體,它歷經(jīng)數(shù)千年風(fēng)雨,變得愈加生機勃勃!
編輯|王蕾雅
復(fù)審|李 鵬
終審|張弋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