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2003年那會兒,一部叫《走向共和》的電視劇一播出,就在歷史圈子里攪起不小波瀾。這劇把李鴻章塑造成一個悲情英雄,簽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場景拍得特別有味道,強調(diào)他那股子無奈和為國犧牲勁兒。劇里選了吳俊全來配音,那聲音一出場就給人一種權威感,本來是老版《三國演義》的旁白,現(xiàn)在擱這兒給李鴻章加持,感覺就是在有意無意地抬高這人物。
其實這不光是翻案那么簡單,劇中對李鴻章的處理已經(jīng)超出歷史還原的范疇,直接全方位美化了。慈禧太后也跟著沾光,被拍得沒那么負面,孫中山反倒成了有點幼稚的角色,康有為則像個鬧劇里的小丑。播出沒多久,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專家們就集體發(fā)聲抵制,說這劇矮化了革命人物,拔高了官僚集團。 結果電視臺真就把劇下架了,這事兒在當時鬧得挺大,成了公共知識界討論的焦點。
你知道嗎,李鴻章在歷史上的評價,本來就挺復雜的,早年是鎮(zhèn)壓太平天國,辦洋務運動,建北洋水師,到后來簽一堆不平等條約,背了不少黑鍋。建國后到改革開放前,他的形象基本是負面的,貼著“封建官僚”和“賣國賊”的標簽。那時候的教科書和研究,重點講他怎么在天津教案里處理不當,怎么在馬關條約里割讓臺灣,怎么在辛丑條約里賠了四億多兩白銀。 洋務運動也被批得體無完膚,說它是中外反動勢力勾結,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順帶加速中國半殖民地化。整個評價體系是圍繞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國、義和團和辛亥革命——來展開的,李鴻章和洋務派自然成了反面教材。
轉(zhuǎn)折點在改革開放后,尤其是80年代。學術界開始慢慢松綁,對曾國藩、李鴻章這些洋務派人物和運動有了新看法。1980年,李時岳在論文里提出,近代史研究別只盯著三次革命高潮,得關注四個階梯:太平天國、洋務運動、戊戌維新和辛亥革命。他把太平天國拉進來,是因為資政新篇那套東西算作進步嘗試,而不是單純農(nóng)民起義。 這觀點一出,就標志著洋務運動開始被正面看待了。李時岳承認洋務有先天不足,沒能真讓中國富強起來,但至少比過去進步多了,引入了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的萌芽,比如江南制造總局那時候開始用蒸汽機紡紗,輪船招商局辦起來拉動航運。 雖說他的分析還有史實缺漏,但總體框架挺合理的,開了個頭,讓大家從單純斗爭史轉(zhuǎn)向多角度看近代化進程。
到90年代,這股風氣就變味了。公共知識界對洋務運動捧得越來越高,《走向共和》就是典型產(chǎn)物。蘇聯(lián)1991年解體后,世界一下子好像只剩英美一條現(xiàn)代化路子了。華盛頓共識那時候正火,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到處推結構調(diào)整方案,拉美、東南亞、俄羅斯都得按他們的套路走:開放金融市場,讓外資進礦產(chǎn)啥的。 國內(nèi)社會科學界也跟著轉(zhuǎn),論文寫法都固定了:先指出現(xiàn)代中國有啥問題,比如產(chǎn)權不明晰,然后分析原因,最后熱情介紹英美經(jīng)驗,結論就是趕緊引進。知網(wǎng)上搜搜,就能翻出一堆,比如美國疫情防控機制對我們的啟示,或者拉美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借鑒啥的。 這套路聽著耳熟吧,其實就是時代大勢,單極世界下,大家都這么想。
歷史研究也沒躲開這股浪潮。過去革命史學把李鴻章簽條約批成賣國,現(xiàn)在反倒成了值得辯護的事兒。90年代末,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和北京大學世界史研究中心還為此打過一場論戰(zhàn),爭現(xiàn)代化史觀的定義。 一種主流觀點,就是《走向共和》奉行的那種:排斥馬克思主義的現(xiàn)代化論述,轉(zhuǎn)而推漸進改良。
復旦大學江沛在2000年論文里點出,改革開放后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評價倒轉(zhuǎn)了,有人說它全盤反傳統(tǒng),導致文化斷裂,最終釀成大亂子。 1986年,林毓生那本《中國意識的危機》翻譯過來,批陳獨秀、魯迅、胡適這些新文化干將,說他們本質(zhì)上是全盤反傳統(tǒng)主義,會給中國現(xiàn)代化帶災難。只有漸進改良才能行。 林毓生還說中國文化本身就有反傳統(tǒng)傾向,得全盤學英美。這話聽著自相矛盾,一面說別全盤反傳統(tǒng),要在本土基礎上改良,一面又說中國沒改良傳統(tǒng),所以學英美。但就是這套思維,影響了90年代的公共知識界,告別革命、告別五四、告別政治浪漫的呼聲到處是。
洋務運動就這么被當成了漸進改良的典范,李鴻章成了最接近英美道路的代表。劇里拔高他,為慈禧平反,矮化孫中山,其實就是這思維的體現(xiàn)。過去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被說成越來越激進,打斷了本來該有的改良進程。 這套史觀還借了輝格主義史學的力。輝格史觀是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產(chǎn)品,為自由貿(mào)易擴張背書,說英國從1215年大憲章開始,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經(jīng)1688年光榮革命,一路漸進改良到繁榮。
其實這敘事經(jīng)不起推敲,大憲章在封建時代歐洲多的是,英格蘭王權強化后也沒啥作用,等資產(chǎn)階級革命后才被挖出來賦予新意。 光榮革命也不是不流血的典范,它是宗教戰(zhàn)爭產(chǎn)物,新教貴族趕走天主教國王詹姆斯二世,請荷蘭威廉上臺。之后英國對天主教徒大迫害,法案持續(xù)到20世紀。1690年威廉三世剛站穩(wěn),就對愛爾蘭天主教區(qū)大規(guī)模掠地,軍隊焚村,蘇格蘭高地格倫科大屠殺,刀劍下村民倒地。 20世紀英國史學家巴特菲爾德批這史觀是政治洗腦,不是科學歷史研究。 可國內(nèi)90年代的現(xiàn)代化史觀,就以此為基礎,把洋務捧上天,尤其擔心民族主義情緒,怕中國接不了國際軌。
李鴻章簽條約的事兒,本來是革命史學重頭批判,現(xiàn)在在劇和書里,被藝術加工成悲情人設。馬關條約割臺灣賠款,辛丑條約賠四億五千萬兩,這些在過去是鐵證如山的恥辱,現(xiàn)在有人辯,說是無奈求和,洋務運動至少引進了機器生產(chǎn),建了船廠。 其實洋務運動從1861年江南制造總局辦起,到1894年甲午戰(zhàn)敗,就基本瓦解了。北洋水師建好后,經(jīng)費短缺,炮彈都沒備齊,黃海海戰(zhàn)一打就露餡。 淮軍鎮(zhèn)壓太平天國時,在蘇州屠了兩萬多降卒,八王投降后第二天就被砍頭,這類事兒劇里一筆帶過。 專家們抵制《走向共和》,就是因為這劇反民主革命,過分拔高李鴻章和袁世凱。 網(wǎng)上也有傳聞說劇下架是因為主張民主,其實相反,它矮化孫中山,才遭老專家集體反彈。
改革開放后評價變化,是學術求真的一部分。1978年后,史學界開始反思簡單化臉譜化缺陷,但反帝反封建主線沒丟。范文瀾、翦伯贊、侯外廬、劉大年、丁守和這些老先生,見識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真面目,他們的框架還是基礎。 李鴻章辦洋務,客觀上推進了近代化,比如1872年北洋水師起步,定遠艦下水,1880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時,推動了電報和鐵路建設。 但甲午戰(zhàn)敗證明,這條中體西用路走不通,割地賠款加速了清廷崩盤。1901年辛丑條約簽完,李鴻章兩個月后就病逝了,洋務企業(yè)如江南總局也衰落,工人散了,機器銹了。
這風氣來路,說白了是時代產(chǎn)物。90年代公共知識界,外部是新自由主義浪潮,內(nèi)部是現(xiàn)代化敘事主導。論文套路、書籍出版、電視劇制作,都在推這套東西。2003年《走向共和》播出時,正趕上這高峰,觀眾看熱鬧,專家看門道。 后來學術界也反思了,江沛2000年那篇論文,就點出新文化運動評價的倒轉(zhuǎn)問題,漸進改良和全盤西化的矛盾。 雷頤2003年聊天實錄里,也說要以歷史真實反思中國近代化之路。 洋務運動促進資本主義,但消極作用也不小,比如對外國侵略的適應。 李鴻章一生,從1847年進士到1901年去世,卷入太平天國鎮(zhèn)壓、洋務自強、甲午戰(zhàn)敗、義和團事變,每一步都踩在歷史轉(zhuǎn)折上。
再看評價兩極分化根源,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工業(yè)規(guī)模上去了,但也得承認,李鴻章那時代的分水嶺問題還沒完全解決。 過去全面否定他,現(xiàn)在有人說他聰明,比如租香港只肯99年。 但簽的條約是事實,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一樁樁一件件,賠款割地拆炮臺,淮軍腐敗、北洋水師覆滅,都是實打?qū)嵉臄」P。 劇里把這些加工成悲情,忽略了淮軍在蘇州的屠殺和地方破壞。 公共知識界那會兒,批判西方容易被扣義和團帽子,所以辯護李鴻章簽條約成了潮流。
其實這風氣,也反映了史學從斗爭到多元的轉(zhuǎn)變。80年代李時岳四個階梯論后,洋務被拉進正面序列,90年代輝格史觀進來,英美漸進敘事成了模板。 巴特菲爾德的書《歷史學的輝格解釋》2012年和2013年有兩個中譯本,里面批輝格史觀虛構大憲章和光榮革命,現(xiàn)在英美學界基本不信了,但國內(nèi)影響力還大。 雷訓馬的《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現(xiàn)代化》講美國冷戰(zhàn)時怎么輸出社會科學和第三世界競爭,雖不直接說中國,但解釋了80、90年代知識界轉(zhuǎn)變的外部因素。
李鴻章的路徑選擇,中體西用,辦自強局、船政局、開煤礦、建電報線,這些事兒推動了近代工業(yè)起步,但甲午一敗涂地,證明局限性大。 評價兩極,就因為時代變了,改革開放后求實求真,但也帶進外部模式,搞得過頭。劇下架后,學術界開始調(diào)整,回歸反帝反封建主線。 比如2011年觀察者網(wǎng)文章,論李鴻章形象變遷,從負面到重新認識,但強調(diào)要多維度。 2020年澎湃新聞,馬勇寫李鴻章與近代路徑選擇,說他促使中國走中體西用,但繞不過晚清變革。
話說回來,這風氣雖說推動了社會進步反思,但也鬧出笑話。過去負面形象翻正,現(xiàn)在有些地方又過度。洋務運動的成敗得失,得具體看:促進了資本主義,但鎮(zhèn)壓起義、適應侵略也是事實。 李鴻章1900年義和團時避上海租界,1901年簽辛丑后不久去世,留下一堆爛攤子。 劇美化他,忽略這些,專家抵制就是為了拉回平衡。傅正那系列,2021年10月發(fā),就從這劇切入,講評價兩極分化的原因。 網(wǎng)上B站、YouTube都有,觀眾留言說看完懂了風氣怎么來的。
總的看,這事兒提醒我們,歷史評價得跟時代走,但不能丟根。改革開放后變化是好事,從簡單否定到多面看,但90年代那股子英美化過頭了?!蹲呦蚬埠汀肪褪强s影,播出抵制下架,學術反思繼續(xù)。 李鴻章的洋務,建了工廠船隊,但戰(zhàn)敗賠款是鐵板釘釘。風氣來源,就在那個單極世界下,大家急著接軌,忽略本土主線。 現(xiàn)在回看,平衡點在哪兒,大家心里有數(sh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