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疼了才知道哭,立陶宛被中國冷落三年,終于繃不住低頭求饒了。最終換來的是被中國冷落3年,本國企業(yè)成批倒閉,港口日漸冷清。
2021年的時候,中方跟立陶宛反復(fù)溝通,明明白白講清楚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允許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操作,可他們偏不聽。仗著背后有別人撐腰,直接允許臺灣當局以“臺灣”的名義在當?shù)卦O(shè)所謂的“代表處”——分明是故意拆中立方外交關(guān)系的政治基礎(chǔ),把中國的底線當成了可有可無的擺設(shè)。這種觸碰核心利益的事,中方當然不能慣著。
沒過多久,中方就正式宣布把中立外交關(guān)系從大使級降到代辦級,這在外交層面已經(jīng)是很嚴肅的表態(tài)了,就是要讓他們清楚,原則問題上沒有商量的余地。
緊接著反制措施也跟上了:之前雙方談好的農(nóng)產(chǎn)品出口合作、基礎(chǔ)設(shè)施共建項目,全給暫停了;從立陶宛過來的商品,不管是乳制品還是工業(yè)零部件,檢驗檢疫都卡得更嚴,每一項指標都得核對清楚,絕不含糊;國內(nèi)不少企業(yè)也主動跟立陶宛商家斷了合作,畢竟誰也不想因為這種原則性問題受牽連,生意能做就做,不能做也不能丟了底線。
就這么一“冷落”,整整三年過去,立陶宛的日子肉眼可見地難起來了。以前靠給中國出口木材、家具的企業(yè),訂單說沒就沒,倉庫里堆的貨賣不出去,資金鏈一斷,倒閉的倒閉、裁員的裁員;做電子元件的廠商更慘,以前能給中國的家電企業(yè)供貨,現(xiàn)在合作停了,想找歐洲其他買家,要么價格壓得太低,要么需求沒那么大,撐不下去的只能關(guān)門。
連他們一直引以為傲的克萊佩達港,也一天比一天冷清——以前不少中國貨輪會在這兒中轉(zhuǎn),帶動了港口的裝卸、物流生意,現(xiàn)在基本見不到中國貨輪的影子,吞吐量掉了快三成,港口工人的加班都少了,收入自然也跟著降。
現(xiàn)在他們想起來“低頭求饒”了,可早干嘛去了?中國從來不是主動找事的一方,但也絕不怕事,更不會因為對方服個軟就隨便松口。要重啟對話可以,但首先得把三年前犯的錯糾正過來,明確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把那些不該有的“小動作”全停了,這是前提,沒這個前提,說再多都是白搭。
畢竟原則問題不是買賣,不能討價還價,立陶宛要是真明白“打疼了才知道哭”的道理,就得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而不是光靠嘴說想恢復(fù)合作。不然的話,就算再等三年,恐怕還是老樣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