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卿
李培卿(1865—1947),字懷德,清同治四年(1865)生于嘉定西門外嚴廟鄉(xiāng),近代著名針灸學家。
謙恭求教,譽為“神針”
李培卿祖籍上海法華鄉(xiāng),太平天國運動后舉家遷居嘉定西門外嚴廟鄉(xiāng)。自幼深得父親喜愛,《詩》《書》《禮》《易》無一不通。青年時期自學針灸,22歲時,其父李晏甫特意延請浙江四明名醫(yī)陳慕蘭住家指導其學習中醫(yī)針灸。
李培卿事師若父,每日端湯送飯,噓寒問暖,稍有不適,則親自煎藥侍奉,陳慕蘭深受感動,盡授其秘。李培卿勤學苦練,博覽群書,深究金元四大家學說,研習竇漢卿、楊繼洲等諸名家之長,對《靈樞》《素問》等中醫(yī)經(jīng)典著作鉆研尤深。
李培卿早年在嘉定嚴廟鄉(xiāng)懸壺濟世,除繼承師傳外,還輾轉江浙虛心向所有擁有一技之長或獨特見解的醫(yī)者求教。其間,巧遇蘇州烏彩橋的走方郎中席上珍,相談中發(fā)現(xiàn)其針灸理論極為精辟,堪為己師,遂詢以住處。席答:“游動行醫(yī),以救人為樂,逢病家即治,遇客店食宿,居無定處?!崩钆嗲湔f:“弟初學針灸,甘拜為師,如蒙俯允,則不勝榮幸,君白天外出行醫(yī),夜歸食宿舍下,當以師禮相待?!毕险湟娝t恭有道,誠意求進,遂欣然應允。從此,李培卿白晝潛心閱讀,夜晚專心聽課,醫(yī)道大進。
李培卿為附近民眾治病,以救人為樂,不計報酬,因其療效神奇,被廣大民眾贊譽為“神針”。此時李培卿習用長針,取穴崇尚精簡,針、灸并用。
中年以后,李培卿分別設診于昆、滬兩地。有一次,他在路上遇見幾個人抬著一塊床板,板上躺著一個正在流血的女人。他上前詢問:“她怎么了?”抬床板的人邊哭邊說:“死了,生小孩死了?!薄白屛铱匆幌?,好嗎?或許有救?!彼斐鍪种盖邪磁说拇缈诿},沉思片刻,叫他們將女人抬回家中診治。到達女子家后,他拿出金針在女人的手上和腳上各扎兩針,一會兒工夫女人就醒了過來。此后,他更是聲名鵲起,“神針”之名傳遍江浙滬。這一時期,他的針具改用毫針,創(chuàng)用“溫針”,提倡“伏針”“伏灸”,這些都成為針灸醫(yī)學發(fā)展史上的重要貢獻。
晚年,李培卿對針刺手法的領悟更趨精深,針術達爐火純青之境,在施術時,改為慢針細捻手法,臨床上每獲奇效。
李培卿的大量醫(yī)案未能完整留存,其豐富的學術經(jīng)驗和精湛的醫(yī)術僅能通過其子、媳的記憶傳承得以還原部分,他們用心收集整理成《針灸科李培卿的學術經(jīng)驗》一文,發(fā)表于《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62年第9期。
善用針者,療效顯著
溫針這一方法雖然早見于張仲景的《傷寒論》,但后來明代醫(yī)家王節(jié)齋將其詆為“俗法”,認為“此法行于山野貧賤之人,經(jīng)絡受風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溫針通氣而已。于血宜衍,于疾無與也”。因此,明清以來,這種古法幾近消亡。
李培卿認識到溫針對于驅寒通絡、促進氣血流通的積極作用,并在臨床實踐中廣泛應用,收到了良好的療效。當年風濕病證較多,他在臨床上嘗試采用溫針,認為溫針不但有溫經(jīng)祛寒的功效,還能加強手法,不論在補法或瀉法時都可應用。他說:“補法的目的,一在于溫補經(jīng)絡的陽氣,二在于推動營氣的循環(huán)。溫針燃艾于針尾,借艾火的熱力,通過針體的傳導,可以透達肌膚,直入內(nèi)部,起溫陽的功效;同時,血氣的循環(huán),遇熱則可加快其流行,溫針能將熱力引入深處,最能起幫助血氣運行的作用,所以在補法之后使用,可以加強其效果。瀉法的目的,除了陽熱有余必須用手法來引導其外泄外,另一種作用是經(jīng)氣為外邪所閉阻,欲借針刺之力,使邪氣宣泄,經(jīng)絡通暢,若配合溫針,可以加強血氣的運行,達到去壅決滯的目的?!?/p>
此外,對于陽亢的病例,他也認為可以施用溫針。他以為陰虛陽亢的病理機制,往往是浮陽上越,上盛下虛,如果能引導虛浮之陽下行,則亢盛的陽氣就能潛伏而不為病害,所以當肝陽偏亢時,若在下肢應用溫針,亦常可收立竿見影之效。由于溫針療法療效顯著,吸引了眾多患者上門求醫(yī),同時也得到了其他醫(yī)家的認可與采納。
李培卿雖創(chuàng)用溫針,但強調(diào)不能代替灸法。他認為溫針是取其溫暖,使患者不覺灼燙,借以加強針刺的力量,而灸法以艾火之力,振奮陽氣,祛退陰寒,在作用上是截然不同的。應該灸治的病例,必須及時施灸。
李培卿在行醫(yī)初期曾采用長針,但到了中年,他體會到長針的性能沒有毫針良好,所以除了針刺個別肌肉豐厚的穴位仍用長針外,平時都改用毫針。他認為,長針的針體較粗,施行手法時肌膚損傷較多,有傷正的缺點;而毫針的優(yōu)點一是瀉病邪而不傷正氣,二是安全可靠,適用于針刺全身各部位的腧穴,三是運針靈活,可以進退捻轉自如,所以他樂于用此,并說:“善用針者,無如毫針為佳。”
從幾十年的臨床實踐中,李培卿還總結出,針的鋒芒不宜過銳,必須圓利相當,如果太銳了,容易使患者覺得痛。他特地創(chuàng)制“秤桿形”(針芒如秤桿之末梢,呈橢圓而不過于尖銳的一種針尖形式)針具,刺針時可減除患者的痛感。可見其醫(yī)者仁心。
此外,李培卿在其醫(yī)學研究與臨床實踐中,還獨創(chuàng)了“伏針”這一針灸療法。自中年以后,他敏銳地捕捉到自然界與人體生理變化之間的聯(lián)系,認為伏天氣候炎熱時,人體腠理開疏,若于此時進行診治,必能引導伏留筋骨深處的外邪外泄;同時,伏天陽氣旺盛,于此時診治,可以添助不足之陽氣,加強衛(wèi)外的作用,有助于療效的鞏固。因此,他提倡伏針、伏灸。目前,這種方法已相沿成習。
子承父業(yè),傳家有道
李培卿生有六子二女,其中五子瘦鶴、七子君梅、八子瘦燕繼承父業(yè)。
五子李瘦鶴在嘉定農(nóng)村行醫(yī),深知農(nóng)民生活的艱辛,經(jīng)常免費為貧困民眾醫(yī)治疾苦,經(jīng)他針灸醫(yī)治起死回生的事例不勝枚舉,醫(yī)術醫(yī)德遠近聞名。1928年,李瘦鶴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是當時嘉定縣地下黨組織的負責人。同年4月,在領導“五抗”斗爭失敗后被叛徒出賣,被捕后于嘉定西門外高義橋西北英勇就義,時年31歲。其子李元吉繼承祖業(yè),先后隨祖父李培卿、叔父陸瘦燕學習中醫(yī)針灸,后在昆山南街“綠墻頭”行醫(yī)。新中國成立后,調(diào)往南京,在江蘇省中醫(yī)院針灸科工作,李元吉之女李梅芳亦傳承父業(yè)。
1927年,陸瘦燕通過上海醫(yī)學會考試,取得開業(yè)執(zhí)照,開始行醫(yī)生涯
七子李君梅自幼隨父學醫(yī),后在上海二馬路(今九江路)設診開業(yè),醫(yī)術高明,醫(yī)德高尚,視患者如朋友,以誠相待。李君梅膝下兩女李雪珍、李雪珠在上世紀50年代參加“陸瘦燕、朱汝功針灸學習班”學習針灸,繼承父業(yè)。
八子陸瘦燕,小名昌,是李培卿最小的孩子,因過繼給昆山陸家而易姓陸。李培卿因愛幼子,后亦定居昆山懸壺應診,故陸瘦燕始終跟隨生父左右,耳濡目染針灸治病之神效,更受其父濟世仁術的熏陶。中學畢業(yè)后,陸瘦燕立志繼承父業(yè),刻苦研讀歷代中醫(yī)針灸典籍,并每日到父親診所臨診,遇有疑難之處,定要問清緣由,直到明白為止。李培卿嚴格要求,悉心教誨,陸瘦燕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故短短兩年就掌握中醫(yī)針灸的基礎理論及操作方法。1927年,陸瘦燕通過上海醫(yī)學會考試,取得開業(yè)執(zhí)照,開始行醫(yī)生涯,并加入神州醫(yī)學會。陸瘦燕最初分別在昆山南街“綠墻頭”及上海南市兩處開業(yè),后因戰(zhàn)亂,全部遷至上海八仙橋(今上海市金陵中路112弄5號),診所門口的招牌寫著:江蘇嘉定李培卿出嗣子陸瘦燕診所。他視患者如親人,診病認真,手法熟練,療效顯著。因此,雖然當年在八仙橋一帶針灸診所林立,但陸瘦燕的針灸診所診務最忙,求治者絡繹不絕。
1943年,陸瘦燕與朱汝功結為伉儷,夫妻倆既是名醫(yī),又是針灸教育大家,為近代針灸學的傳承與發(fā)展、為針灸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2009年6月,“陸氏針灸療法”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1年5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撰稿:陳文華
編輯:劉靜嫻、倪丹丹
喜歡就點個“贊”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