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藝術美的核心是什么?熟悉書法藝術的人都知道那一定是力量和韻致,力量是書寫功力的體現(xiàn),韻致是藝術修養(yǎng)的沉淀。
筆軟、墨稀、紙柔,書法的力量并非蠻力,而是筆墨線條展現(xiàn)出來的一種內力,一種張力。歷代名家書法評價都少不了對力量的描述,比如遒勁、蒼勁、剛勁等等,沒有力量的書法難為上品。
隨著歲數(shù)的增大,控筆能力的下降,書寫的力量感會逐漸減弱,然而經驗的積累,閱歷的豐富,反而會讓韻致更為濃郁,彌補了力量不足帶來的格調衰退。
弘一法師便是鮮明的例子,他早年書法以魏碑為宗,筆力剛猛雄健,遁入空門以后心性大變,崇尚散淡清凈,不再刻意張揚筆力,而展現(xiàn)內心,這讓他的書法格調不降反升,成為一代大師。
如果在筆力下降的時候韻致也提升不上去,那么書法的品質必然會下降,也就會越寫越差。當今很多書家都是這樣,比如楊再春先生、秘錫林先生等人,晚年已經陷入江湖體,既無筆力,也無韻致,遭人詬病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果筆力是訓練出來的,那么韻致一定得益于修養(yǎng)。凡是晚年越寫越差的人,必然是早年植根膚淺,疏于修身養(yǎng)性。所以一位書法家是否有真本事,不在于年輕時的意氣風發(fā),而在于晚年能夠實現(xiàn)書風的蛻變。
那些晚年作品被認為“越寫越差”的書家,其問題往往不在于年齡增長導致的必然衰退,而在于其藝術根基和人生修養(yǎng)存在短板。
有些書家可能在早期憑借一定的天賦、敏銳的時尚嗅覺或特定的表現(xiàn)手法,在一定時期內獲得了聲名。
但其對傳統(tǒng)經典的挖掘可能不夠深入,技法體系不夠穩(wěn)固扎實,或者過于依賴某種易于見效的“風格面具”。
當盛年時期的技術慣性和身體機能開始消退時,原本被掩蓋的基礎薄弱問題就會暴露出來。筆力一旦衰減,線條質量便急劇下降。
如果一位書家在其藝術生涯中,過于注重技巧的炫耀或外在名聲的追求,而忽視了內在修養(yǎng)的積累,那么其作品就容易流于形式化、表面化。
年輕時或許可以憑借嫻熟的技法和一股銳氣創(chuàng)作出引人注目的作品,但隨著年齡增長,如果學識、眼界、心胸未能同步拓展,其藝術內涵便會逐漸顯得空洞、重復甚至俗氣。
當“韻致”無法隨著人生閱歷而深化,反而趨于僵化或滑落時,作品就失去了最核心的精神吸引力。此時,即便技術仍在,作品也難免顯得蒼白無力;若技術再退步,則更顯不堪。
藝術審美并非一成不變。一位有生命力的藝術家,需要始終保持對時代的敏感和一定的開放性。如果晚年沉溺于自己過往的成功模式,拒絕接受新的藝術滋養(yǎng),或與當代文化語境脫節(jié),其作品可能會逐漸失去新鮮感與活力,顯得陳舊落伍。
書法的藝術生命高度依賴于技道雙修,尤其依賴于那種能夠隨歲月沉淀而愈發(fā)芬芳的“韻致”的培育。
寫字越來越差的書法家,其根本原因,通常并非單純的年齡增長導致的生理機能衰退,而在于“韻致”提升的停滯或倒退,無法彌補“筆力”的自然衰減。深層次看,這反映了其藝術根基的淺薄和人文修養(yǎng)的不足。
書法的最高境界,是人格修養(yǎng)與筆墨技巧的高度統(tǒng)一。因此,一位書法家是否具備真正的、可持續(xù)的藝術生命力,在于其能否在漫長的藝術道路上,不斷滋養(yǎng)內心,提升境界,使筆下的“韻致”歷久彌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