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一鳴
一輩子就做一件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從南京藝術(shù)學院畢業(yè)到蘇州刺繡研究所工作,迄今剛好四十五年,如果從一九七三年拜蘇繡大師任嘒閑為師開始算起,黃春婭從事蘇繡工作已經(jīng)五十二年。上周六(九月二十日),筆者陪同香港潮州商會會長高佩璇和香港新聞工作者聯(lián)會會長張國良等到蘇州刺繡研究所參觀考察,受到蘇州市統(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鄧兵、中國絲綢協(xié)會副會長鄭桂泉、蘇州刺繡研究所總經(jīng)理黃燕萍和高級顧問游偉剛等歡迎,黃春婭老師特地為我們在這所中國傳統(tǒng)刺繡工藝的殿堂充任藝術(shù)導賞。
蘇州刺繡研究所坐落在姑蘇老城區(qū)的“環(huán)秀山莊”,這是一座典型的蘇州園林,走進大門不遠處有一塊黑色石碑,上面記載此處曾是東晉中書令王珉的府邸,明代為大學士申時行的宅園,清代刑部員外郎蔣楫、尚書畢沅、大學士孫士毅、工部員外郎汪藻、吏部主事汪又等都曾在此修建宅園,一九八八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七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看完碑文,才知道這里蘊藏半部蘇州史,我不由自主放輕腳步,心想能夠每天在這里上班真是一件賞心樂事。
一頭灰白頭發(fā)、身穿白色無領(lǐng)短袖襯衫,今年剛滿七十歲的黃春婭老師,說話帶有典型的吳儂軟語,她說:“因為喜歡,才有可能把小的事情做好,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這位五十年如一日的蘇繡工藝大師,如今退休后還在研究所當顧問指導年輕人,有興致的時候還會繼續(xù)創(chuàng)作,在她的工作臺架子上有一幅林風眠的《翔》的刺繡作品,鶴在云中飛翔,“最后調(diào)整中”,黃老師說。她對林風眠的作品情有獨鐘,也喜歡吳冠中,因為他們的筆下多寫江南水鄉(xiāng),而她則以針作畫,勾勒江南之美。在一次接受媒體訪問中,黃春婭說:“我們要注重傳統(tǒng),更主要是表現(xiàn)我們這個時代?!?/p>
蘇繡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以針代筆,以線為色,有其獨特的技藝:設(shè)計、勾稿、上繃、勾繃、配線、刺繡、裝裱,針法有平針繡和亂針繡,最神奇是“雙面繡”。我們參觀多位正在工作中的繡娘,有的繡古代作品,有的繡山水風光,有的繡中外人物。那一幅國家領(lǐng)導人作為國禮贈送給英女王的“伊麗莎白女王繡像”,就出自蘇州刺繡研究所的趙麗亞,她正在創(chuàng)作一幅大型繡品“上山虎”,這位大師級專家和黃春婭一樣,質(zhì)樸低調(diào),平凡得像一位鄰家?guī)熌?。我們來到繡娘王康霞的繃架前,她正在繡一幅花卉作品,當場為客人表演“劈線”,這是蘇繡處理絲線的獨特方法,劈出最細的絲線,直徑只有頭發(fā)絲的十分之一,肉眼基本上看不見。一幅精美的蘇繡作品往往需要十幾萬次的穿針引線。一幅大型作品,通常需要兩三年才能完成。
看到繡飛針走線,賦予作品詩一般的氣韻,小時候在汕頭生活的高佩璇會長一時技癢,在一幅未完成的大型山水作品前坐下來,拿起繡針,一招蘭花指顯露功架,雖然只是兩三針,卻是真正把潮繡和蘇繡融為一體。中國有蘇繡、湘繡、粵繡(包括潮繡)和蜀繡四大名繡,各具特色,高佩璇認為,蘇繡的工藝技法更能代表中國刺繡傳統(tǒng)工藝的水平,所以,她大力支持蘇州刺繡研究所到香港舉辦蘇繡作品展。
娘們
前身為一九五四年成立的蘇州文聯(lián)民間藝術(shù)研究組刺繡小組,一九六三年正式組建的蘇州刺繡研究所,于二○○五年成為首批國家級非遺保護單位。據(jù)鄭桂泉介紹,該所收藏有兩千多幅蘇繡珍品,當中不乏國寶級的稀世藝術(shù)珍品,不少作品從未與公眾見面。鄭桂泉表示,已經(jīng)初步與香港故宮館溝通,計劃明年到香港舉辦蘇州刺繡研究所珍藏作品專題展覽。
走出環(huán)秀山莊,風和日麗,街上人來人往,眼前這座四千年歷史的姑蘇古城顯得更有魅力。香港正在大力打造中外文化藝術(shù)交流中心,期待蘇州刺繡作品展可以早日與香港市民和游客見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