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jīng)”是我國最重要的經(jīng)典。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觀主要匯集于或者說來自“四書五經(jīng)”。學好“四書”是走進“五經(jīng)”的門徑、階梯。
“四書”或稱“四子”,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儒家重要的經(jīng)典,也是中華文化的寶典。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無疑也是經(jīng)典,是宋代人注疏、詮釋“四書”的集大成者,影響了東亞七八百年。
“四書”的意義
“四書”是中國人必讀的書?!八臅敝谥袊?,如同《吠陀經(jīng)》或《奧義書》之于印度、《古蘭經(jīng)》之于阿拉伯、《新約》《舊約》之于西方?!八臅?,特別是《論語》,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源頭。
“四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做事的。大多數(shù)中國人接受了“四書”的影響,才知道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宋代張載(橫渠)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边@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文化理想,也是他對儒學精義的概括。
按照梁啟超先生的說法,《論語》《孟子》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nèi)外生活,其中有益于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全社會形成共同意識,我們既然作為這社會的一分子,總要徹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識產(chǎn)生隔閡。“四書”表達了中國人的人生信仰與思想智慧。
我國臺灣的心理學家楊國樞先生講,以儒家文化為基底的中國文化其實是形塑中國人心理和行為的非常重要的精神資源。有的學者、作家告訴我們,他們的人生觀是在十三歲上中學后的幾年間,通過必修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內(nèi)容即是“四書”),接受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等基本價值理念之后,就奠定了下來的。
這些價值觀在不少人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起著作用,乃至成為精神生命的主脈、做人做事的準則。我們周圍很多人,也是以孔仁孟義、氣節(jié)人格來滋潤生命,從而面對現(xiàn)實、立身行世的。我也有類似的生命體驗。其實,“四書”所講的,正是我們平凡的老百姓真正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依據(jù)。
任何一個社會、一個族群,作為其文化土壤或社會文化背景的有兩個東西,一個叫“文化認同”,一個叫“倫理共識”。所謂“文化認同”或者叫“民族文化的自我身份認同”,解決的是“我是誰”“我來自哪里”的問題,是個體所歸屬的民族文化基本身份的自我定位,是精神信仰的歸鄉(xiāng)與故園。
所謂“倫理共識”,其實是在民眾中的隱性卻又具有約束力的價值觀、生活態(tài)度、對待家庭與社會的方式及終極信念的一個共同點。一個社會、一個族群的生活如果沒有“文化認同”與“倫理共識”,不免會遭受脫序的危險,當然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現(xiàn)代化,健康的政治、經(jīng)濟、科技和文化的建設(shè)。
實際上,健康的現(xiàn)代化,健康的法治社會、工商社會的建構(gòu),不能不依賴于“文化認同”與“倫理共識”。而“四書”,正是孕育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與“倫理共識”的基本經(jīng)典,其中所講的道理,例如五?!叭省薄傲x”“禮”“智”“信”、四維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就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念,一直到今天還活生生地扎根在老百姓的心中,繼續(xù)為中華民族的成長與復興起著積極的作用。人類文明的經(jīng)典,可以調(diào)治現(xiàn)代的生活;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如儒家的“四書五經(jīng)”、道家的《老子》《莊子》、佛家的《六祖壇經(jīng)》《心經(jīng)》等,同樣有調(diào)治的作用。
錢穆先生說,中國文化史上有兩位偉人,地位越出其他人之上,前古是孔子,近古是朱子。錢先生的這個說法是很有根據(jù)的。朱子是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同時也是一位積極入世、關(guān)懷百姓疾苦的有為的政治家。其實真正的儒家,從來都是“內(nèi)圣外王”的?!皟?nèi)圣”指心性修養(yǎng),“外王”指建功立業(yè)。
沒有所謂一心只研究“心性論”或只修身養(yǎng)性的儒家,或是一心參與政治事務的“政治儒學”。這兩者分化了就不是儒學或儒家了。儒家中人對“內(nèi)圣”與“外王”會因客觀條件限制而有所偏重,但絕不會偏廢其中任何一方?,F(xiàn)代人也是這樣,我們修養(yǎng)身心,同時擔負著一定的公共事務,有一定的社會職責,仍然是德與業(yè)的并進。
生命的學問
如何讀“四書”?現(xiàn)在對古代經(jīng)典的詮釋,有一些低俗化的傾向,對于民間文化來說,淺一點是正常的,但一定要提升受眾的水平,努力把“戲說”“俗講”引導為“正講”。
“四書學”在今天仍有勃興之勢。從近十余年來我與同仁在學校、社團、企業(yè)、媒體、地方圖書館等處講授“四書”的情況來看,深感民眾迫切需要,又特別歡迎,他們對“四書”有一種親和感,而且能從生命的體驗中、從生活的實踐中加以理解。我相信,“四書”仍是現(xiàn)代中國人最好的精神食糧!
關(guān)于“四書”的讀法,朱熹說:“某要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guī)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fā)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庇腥丝赡軙f,為什么一定要按朱子的步驟呢?我們當然可以各行其是,不過,朱子的讀法符合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
我們學習“四書”,首先要疏通文句,讀懂弄通每一字、詞、句、段的本來意思。這還是要從文字、音韻、訓詁入手,借助相對準確的注疏、解釋,把握原文、原意。
我們學習“四書”,根本上是學習如何做人做事,一定要聯(lián)系實際,知行合一,修身養(yǎng)性,完善自我。程子曾說:“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我們不是為讀書而讀書,為讀經(jīng)典而讀經(jīng)典,讀經(jīng)典一定要與自己的身心修養(yǎng)、與我們的生活實踐聯(lián)系、貫通起來,變化氣質(zhì),改過遷善,嚴于律己,誠心為民。
程子說,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的發(fā)問當作自己的提問,把圣人的回答視作今日耳聞,自然會有所得。假如孔孟復生,不過以此教人。如若我們能把“四書”中的話,深切求索,反復體會,再三玩味,定能涵養(yǎng)自我,提升境界,做好本職工作,服務大眾。這樣,就能做一個有尊嚴的人,做一個君子,改變自己,改變世界。
所以,“四書”要用心去讀,以生命對生命,以心靈對心靈,以真誠對真誠。古代圣賢指點人,不是權(quán)威說教,而是啟發(fā)學生或讀者自己去領(lǐng)會。儒學是“生命的學問”,要體驗、實踐,身心合一。我們這里說的“生命”,是德化的生命。
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慢慢形成了以“四書”為中心的、儒家的一些價值觀念,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類的理念,千百年來在實踐中轉(zhuǎn)化為老百姓的行為方式。不僅是價值標準,還是行為方式。
所以說,“四書”是值得大家一輩子反復研讀、學習的經(jīng)典。第一次將“四書”全本通讀一遍,然后再慢慢地去讀第二遍、第三遍,不斷地去實踐、去修養(yǎng),來提升自己。學習“四書五經(jīng)”等典籍,要身體力行,學以致用,不能所學與所行脫節(jié)。《四書章句集注》這部書,我不知讀過多少遍、教過多少遍了,反復誦讀,每一次都有新的體驗與收獲。
總之,“四書”不是一般的書,“四書”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四書”是中國人基本信念、信仰的源泉,是中國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傳戶誦之學,哪怕是鄉(xiāng)間不識字的勞動者,也在自覺實踐其中做人的道理。“四書”中的“仁愛”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格言,一直到今天,不僅是中國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
原載:《名作欣賞》2025年19期
作者:郭齊勇,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與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榮譽主任,國學院名譽院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