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5日,臺北航空航天與國防技術展覽會馬上就要開幕的時候,臺灣方面正式把新型的高空反彈道導彈系統(tǒng)“強弓”給公開了,還對外宣稱這個系統(tǒng)已經開始投入生產啦。這一由臺灣中山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發(fā)的系統(tǒng),被認為是臺灣對抗中國大陸日益增長的彈道導彈威脅的“新利器”。然而,面對解放軍數千枚多型彈道導彈的龐大陣容,以及其快速現代化的步伐,臺軍的“強弓”系統(tǒng)真能有效應對嗎?其背后釋放的信號又意味著什么?
“強弓”系統(tǒng)采用兩級攔截器設計,配備臺灣首款自主研發(fā)的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具備較強的目標探測與跟蹤能力。根據NCSIST披露,攔截器第一級負責初始助推,第二級分離后依靠內置毫米波雷達導引頭實施精準攔截。第二級采用復合材料結構并具備推力矢量控制能力,增強了其機動性和攔截精度。中央社報道稱,該系統(tǒng)能在至少70公里的高度攔截戰(zhàn)術彈道導彈,交戰(zhàn)包線與以色列的“箭2”導彈相當,優(yōu)于美國“愛國者”PAC-3(約24公里)和臺灣現有“天弓三號”(約45公里)的攔截高度。
“強弓”的設計理念旨在填補臺灣防空體系在中高空攔截領域的空白。相較于“天弓三號”和“愛國者”系統(tǒng),專注于低空和末段防御,“強弓”更適合應對中層甚至部分中段彈道導彈威脅。此外,中山科學技術研究院還透露正在研發(fā)“強弓II”,包括兩種變體:IIA為改進型反彈道導彈,攔截高度可達100公里;IIB則為射程達1000公里的地對地打擊武器,顯示出臺灣在防御之外尋求一定的進攻能力。
然而,“強弓”的實際能力仍存疑。首先,其是否具備類似“箭2”的大氣層外攔截能力尚未明確,攔截方式(動能撞擊或高爆彈頭)也未完全公開。其次,有源相控陣雷達雖號稱“自產”,但臺灣地區(qū)長期依賴外國技術(如以色列和美國)的歷史,令人懷疑其核心組件是否完全自主。
中國解放軍的彈道導彈庫是臺灣防空體系的最大挑戰(zhàn)。從公開的消息來看,解放軍手里有好幾千枚短程、中程還有巡航導彈呢。這里面有東風 - 11、東風 - 15、東風 - 16這些型號的導彈,它們能打到的距離,從幾百公里一直到幾千公里都有覆蓋。2022年,解放軍在模擬封鎖臺灣的演習中,向臺灣周邊海域發(fā)射多枚彈道導彈,展示了其精準打擊和飽和攻擊能力。這些導彈在末段飛行的高速(可達10馬赫以上)以及機動彈頭技術,使攔截難度成倍增加。
相比之下,“強弓”系統(tǒng)即使在70公里高度具備一定攔截能力,面對解放軍可能的飽和攻擊或多彈種協同打擊,仍顯得力不從心。更重要的是,解放軍還擁有強大的電子戰(zhàn)和反輻射導彈能力,可能優(yōu)先摧毀“強弓”的AESA雷達和指揮系統(tǒng),使其在開戰(zhàn)初期就失去作用。
不要忘了,解放軍的彈道導彈已經全面進入高超音速化時代。例如,東風-17等高超音速導彈具備復雜的機動變軌能力,其末端速度可達5至10倍音速。這種非拋物線彈道使得現有的反導系統(tǒng)難以預測其飛行路徑,“強弓”所依賴的雷達和攔截器技術,對于這類“不可預測”的高超音速目標,幾乎無能為力。
另外,解放軍手里有很多的遠程火箭彈。這些火箭彈射程特別遠,打得還特別準,而且還能一下子發(fā)射好多好多,搞飽和攻擊。要是以后真有沖突了,解放軍很可能會用大量的火箭彈,再加上巡航導彈,對臺灣那邊的防御體系發(fā)起特別猛的攻擊,讓對方根本扛不住。面對這種像下雨一樣密集的火箭彈攻擊,“強弓”系統(tǒng)根本招架不住,而且它配備的攔截彈數量也不多,根本沒法建立起有效的防御。這些攔截彈很快就會被消耗光,這樣一來,后續(xù)的彈道導彈就能毫無阻礙地發(fā)起攻擊了。
“強弓”系統(tǒng)的發(fā)布,讓許多人對臺灣的防御能力產生了疑問。“強弓”系統(tǒng)的亮相,反映了臺灣在構建分層防空體系上的努力。當前,臺灣的防空網依賴“天弓三號”應對低空威脅、“愛國者”PAC-3應對中低空目標,而“強弓”則試圖填補中高空防御的空白。理論上,這種分層防御能提升臺灣應對解放軍導彈威脅的生存能力。然而,實戰(zhàn)中的效果卻受到多重制約。
除了技術上的局限性,“強弓”系統(tǒng)的部署模式也使其面臨巨大的生存挑戰(zhàn)。從公開資料來看,“強弓”系統(tǒng)的發(fā)射車用的是拖車樣式,這樣的話,它部署起來還有轉移位置的時候速度都比較慢,靈活移動的能力不行。要是到了打仗的時候,這種發(fā)射車很容易就會被解放軍當成要優(yōu)先精準打擊、直接消滅掉的固定目標。
解放軍擁有強大的情報、偵察和監(jiān)視能力,可以通過衛(wèi)星、無人機等多種手段,迅速鎖定“強弓”這類高價值目標。一旦開戰(zhàn),這些拖車式發(fā)射器很可能會在發(fā)射前,或者在轉移部署的過程中,就被解放軍的遠程火力或空中打擊力量摧毀,根本沒有機會發(fā)揮作用。
“強弓”系統(tǒng)的公開亮相,釋放了多重信號。首先,它體現了臺灣軍工在反彈道導彈領域的技術進步。其次,這是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臺灣向內部民眾和外部盟友傳遞的“自信”信號,試圖證明其有能力應對解放軍的導彈威脅。然而,這種“自信”背后也有隱憂。網友戲稱“強弓”為“過于‘落后’,可以展示”,雖是玩笑,卻點出了臺灣軍工的現實困境:技術迭代速度遠不及大陸,核心組件依賴外援,難以完全擺脫“卡脖子”風險。更重要的是,“強弓”本身就無法應對解放軍的導彈攻擊。
從戰(zhàn)略博弈的角度看,“強弓”系統(tǒng)的公開也是一場“信息戰(zhàn)”。臺灣通過高調展示,試圖向美國及其盟友證明其防御決心,以換取更多軍事援助。同時,這也是對解放軍的一種“示強”,試圖通過技術展示來威懾潛在的軍事行動。然而,在解放軍絕對的數量和質量優(yōu)勢面前,‘強弓’更像是一種象征性的抵抗工具,其實際作用可以忽略不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