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晚7點,八位來自成都市中小學校的教育人,走上了「三尺之外」城市教育談的舞臺。
這是紅星教育傳媒在第41個教師節(jié)前夕發(fā)起的一場教育談話節(jié)目,也是我們對教育人的一場致敬——他們的所行需要被看見,他們的所思也需要被聽見。
在八位一線教育人中,成都石室錦官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良的故事分享備受關注,張良呼吁家長們要與時俱進,把握寬嚴界限,允許孩子在安全范圍內試錯,將叛逆期轉化為成長的契機,而非對抗的戰(zhàn)場。最后借《哪吒2》的臺詞總結:“父輩的經驗,畢竟是過往,未必全對。你的路,還需你去闖?!?/p>
從扎根班級的班主任,到統(tǒng)籌教學的教研組長,再到主持學校發(fā)展中心工作的核心骨干,其實,這并不是張良第一次“出圈”。
此前在石室中學北湖校區(qū)任教的時候,不少家長就評價他是一位不太一樣的老師。那么,這位老師究竟有哪些不一樣?近日,我們和張良開展了一場深度對話,聽聽他的教育故事。
20年前,張良就讀于川南宜賓縣第二中學(現(xiàn)敘州區(qū)第二中學)。作為縣域內的頭部中學,這里也匯聚了周邊最優(yōu)秀的生源,而張良基本穩(wěn)居年級第一,也成了老師眼中的得意門生、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剛上高中,因為成績好,也給我?guī)砹俗孕牛踔猎趯W習上還透露些許‘霸氣’?!睆埩颊f。當時,每次考試,自己坐到考場第一個位置的時候,非常享受專注付出與努力拼搏后收獲的榮譽感與成就感。
但在這份光環(huán)之外,青春期的他也經歷了不小的挫折與困惑。
他回憶到,高一下學期開始,學業(yè)之外,青春期獨有的煩惱也闖入了他的生活,上課下課也被情緒所裹挾,心態(tài)也備受影響。
這本是青少年成長的一個插曲,卻牽動著他的班主任、各科老師乃至學校領導的關注,正是這份不一味打壓,反而報以極大理解、包容與疏導的關注,在張良心中埋下了傳遞教育大愛的種子。
在面對張良的困擾時,學校并未按常規(guī)紀律條文處置,老師們反倒以極大的耐心,小心翼翼地幫他拆解困惑、梳理方向。經過近一年多的引導,讓他走出了迷茫。這段經歷在無形中鑄就了他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理念:投身教育,必定站在學生的視角去理解學生,必定給每個孩子同等的關注與成長可能。
2007年,張良考入華東師范大學,成為首屆公費師范生。頂尖師范院校的教育模式,進一步豐富了他對教育的認知,沒有枯燥的理論灌輸,取而代之的是最新的理念動向與真實情境下的體驗與探究;學生可自主設計教學方案,跨專業(yè)實踐活動更讓教育生發(fā)出無限可能。
“原來孩子可以這樣上學,不是被按在固定的模子里,而是順著自己的特質生長?!眰€性化教育的概念,站在學生的視角研究教育教學,讓他想起了當年校園里那些溫暖感動的瞬間。
在大學期間,他以學生會主席的身份參與到各類高級別教育議題座談中,“以教育家的標準要求自己,為祖國教育事業(yè)貢獻力量”這句話,讓他明晰了教育的本質,“教育不是一份簡單的穩(wěn)定工作,而是要真正為孩子的終身發(fā)展負責。”
2011年,張良走進石室中學的課堂,成為了一名生物老師。他心中揣著一個教育的信念:“教育不是給人貼標簽的流水線,每個學生都是值得等待被讀懂的故事?!?/p>
在石室中學任教的十余年間,張良始終以傾聽者的姿態(tài)與學生相處。
2024年高考裸分700分的吳霽航曾是他的學生,當時的吳同學各科成績優(yōu)異,但生物學科略顯薄弱。作為生物老師的張良,沒有讓他多刷題,而是利用答疑時間逐題分析錯因。
“生物不是死記硬背,而是理解知識背后的規(guī)律?!睆埩紟椭崂礤e題邏輯,結合其學習節(jié)奏制定方案,最終也讓吳霽航在高考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績。
比起學霸,張良更關注那些“被忽視的孩子”。
在他的印象里,曾經有名男生因為宿舍矛盾頻繁與同學發(fā)生沖突,甚至動腳踢人。當其他老師建議按校規(guī)處分時,張良堅持先查找問題根源。連續(xù)幾周,他利用課間、午休時間和男生聊天,終于得知對方的攻擊性源于成長中的敏感——成長中曾經因為誤會被不分青紅皂白地處罰過,這讓他總覺得別人在挑釁。
當時,為了幫助這位同學降低敏感度,張良以足夠的耐心幫他還原事件真相、摳細節(jié)差異,讓他認識到客觀事實與“你認為的事實”之間的區(qū)別。
在他的耐心引導下,這位男生也逐漸學會了“可以表達憤怒,但不要憤怒地表達”,慢慢掌握了情緒控制能力,宿舍關系也就變得融洽起來。
當別人不解張良做法的時候,他笑著說,一味從紀律上給予警告、處分、請家長,短期或許有效果,但終究治標不治本。
張良表示,理解的目的是秉持包容的心態(tài),帶著心智尚未成熟的年輕人探索主觀認知與客觀事實之間的差異,為此他也常安慰自己要三分教育、七分等待。當然在他的育人觀里,客觀上的錯誤必須承擔責任,錯了該罰還是要罰。
任教幾年后,張良從生物老師成長為了班主任,后來又開始擔任行政工作,但他讓每個孩子都能被看見的初心始終未變。他推動學校開展午餐談心活動,無論多忙,每周都會固定時間和學生共進午餐,傾聽他們的想法。
在他看來,教育不是單向的“管理”,而是雙向的“對話”。
“當老師時,我面對一個班的學生;做行政(干部)后,我要面對更多孩子,但核心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讓每個孩子都能被看見、被理解?!睆埩颊f。
2024年,張良又接到了一個新任務,那就是執(zhí)掌石室錦官中學。
“究竟要辦一所怎樣的學校?”這個看似簡單、實則關乎教育本質的問題,也就擺在了張良面前。而這所新學校的籌建,讓他有了將多年教育理念落地的契機。從硬件設計到軟件搭建,他始終貫穿的是“看見學生、尊重學生”的核心思想,堅決拒絕“標準化”的刻板模式。
在硬件規(guī)劃階段,他與設計方進行了多次溝通。在原本的方案里,學校樓頂屋面因為安全考量,計劃全部封閉,宿舍設計也采用統(tǒng)一的格子間樣式。
“這個肯定不行,學校不能為了方便管理,犧牲學生的成長需求?!睆埩籍敃r就提出了反對意見。
在他的強烈支持下,所有樓頂屋面都鋪上了人工草坪,允許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開展露臺詩歌會、小型藝術活動,甚至還在宿舍設計中增加了公共交流空間,每個房間也預留個性化裝飾區(qū)域。
值得一提的是,他還將校園里光線最好的一間教室,改造成了學生藝術展廳,書法、繪畫、扎染等學生作品在此陳列?!白尯⒆拥膭?chuàng)造力被看見,比多一間普通教室更重要?!睆埩颊f。
說了硬件,在軟件建設上,張良的標準也格外嚴格。
當初招聘的時候,石室本部專家團隊首先會對教師專業(yè)能力進行評估,隨后他都會與每位應聘者深入交流,核心考察的不是教學技巧,而是教育溫度。
面試時,他總會問一個問題:“如果班里有個學生偏科嚴重,還抵觸學習,你會怎么帶他?”“我不要冷冰冰的老師,也不要只會培養(yǎng)‘刷題機器’的老師?!睆埩颊f。
在教學模式上,他也在推動分層教學,但是打破了優(yōu)質資源向尖子生傾斜的慣例。比如,學校將更有耐心的老師派到基礎相對薄弱的班級,而理由是這些孩子更需要有經驗的老師引導。同時,還引入大數據精準教學系統(tǒng),根據學生錯題生成個性化作業(yè),避免無效刷題。
“分層不是分階層,而是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幫助?!睆埩颊f。
此外,學校專門開設了30余門綜合實踐課程,從物理學科的“私家車速度調研”到生物學科的“校園植物觀察”,讓知識走出課本。食堂根據學生反饋調整菜品,實行分時就餐制度,定期開展問卷調研,在眾口難調中尋找平衡。
“當學生經歷風雨時,我們要陪著他們,而不是躲在棚下?!苯衲贶娪柶陂g的一幕,成為家長們口中的暖心瞬間。
當天細雨淅瀝,按計劃舉行的檢閱活動本要推遲,但張良帶頭走下主席臺,和老師們一起站在跑道旁,陪著學生完成儀式??磁_上的家長深受觸動。
“那天好多家長給我發(fā)微信,大家都說把孩子交給這樣的學校,我們放心?!睆埩夹χf。
這種認同,其實也是源于學校的點滴行動。
當初在籌備建校時,張良就在校門口設立了校長信箱,每周兩次親自查看,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逐一回應;
在AI時代背景下,學校把諾獎得主愛德華·莫索爾請到學校來,讓學子們不斷觸摸世界前沿,高一三班的王歆瑞是對話莫索爾的學生代表之一,她說自己是幸運的,在這所學校里,沒有走出世界,而是把世界上的頂流大咖請進了校園;
針對新加入教師的培養(yǎng),學校高中部全為優(yōu)秀成熟教師,初中部成熟教師占比超80%,尤其是語數外物化等核心學科,對于少數的新教師,學校建立“師徒結對”機制,由成熟教師帶教,定期開展教學研討,并去石室本部跟崗培訓。
當時在2024年小升初搖號中,石室錦官就成為了家長眼中的熱門校。不過這些都不重要,張良更看重的是學生的變化——比如,曾經抵觸學習的孩子主動參加實踐課程,偏科嚴重的學生逐漸找到學習信心,內向的孩子在露臺詩歌會上勇敢發(fā)言。
“我是從縣城出來的,知道好的教育能夠改變什么?!睆埩颊劦?,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耐心和溫度,所以我希望石室錦官中學能成為這樣一個地方,也就是讓每個孩子都能順著自己的樣子生長,在這里埋下的種子,能在未來的人生里開花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