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日本游客涌入北京,不去旅游也不吃美食,反而扎進(jìn)北京街道掃貨。
這根本不像來旅游的,倒更像專門來“進(jìn)貨”的,到底是為啥?這群日本人來北京究竟為了做什么?
其實是因為北京有他們在日本很難買到、還特別劃算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是日常要用的剛需,比逛景點、吃美食更實在。
先說說藥材這事。在日本,漢方藥早就成了日常保健的標(biāo)配。感冒了喝葛根湯,失眠了用酸棗仁,上班族天天泡枸杞茶護(hù)眼,連老人調(diào)理身體都靠它。
可日本有個大問題:國土小、氣候也不合適,沒法大規(guī)模種中藥材,國內(nèi)漢方藥80%的原材料都得從中國進(jìn)口。原材料從中國運(yùn)到日本,再加工、包裝、上架,倒了好幾手,價格一下就漲上去了。
日本藥店一小包200克的黃芪,要賣300多日元,換成人民幣快20塊;可北京同仁堂的黃芪,顆粒大、看著就地道,五斤才2000多塊,夠一家人喝大半年,算下來比日本便宜兩三倍。
北京又是中藥老底子,同仁堂、鶴年堂這些老字號,幾十年的老手藝做藥材,品質(zhì)有保障,日本游客都認(rèn)這個。所以他們來之前大多會列好清單,到了藥店直接按單買。
除了藥材,北京的茶葉也讓日本游客挪不開腳。日本本土基本只有綠茶,像宇治茶這樣的,一小罐就要上千日元,換成人民幣五六十塊,還沒別的口味可選。
但北京不一樣,馬連道茶葉城隨便一家店,龍井、碧螺春、茉莉花茶都能找到,張一元、吳裕泰這些老品牌的茶葉,又香又醇,一斤茉莉花茶才200多塊,比日本的綠茶還便宜。
日本游客來買茶葉,大多是批量采購。先嘗幾口,覺得味道對了,就說“要十斤”“十五斤”,還讓商戶真空包裝好,塞進(jìn)行李箱不占地方。有些愛喝茶的人,甚至每年專門來北京一趟,就為了囤夠一年的茶葉。
潘家園古玩市場也是日本游客的常去之地。他們不看那些動輒幾萬、幾十萬的高價古董,專挑明清時期的小瓷碗、民國的銅擺件、老算盤這類小東西。這些物件在日本的小眾收藏圈特別受歡迎。比如一個民國的小瓷瓶,在北京潘家園300塊就能買到,到了日本的古玩店至少要賣2000日元,還不一定能找到這么地道的。
而且潘家園攤位多、東西集中,一上午就能淘好幾件,比在日本逛零散的古玩店方便多了。商戶都說,日本游客買這些小物件,很少砍價,看中了問完價就付錢。
更特別的是,還有些日本游客專門來北京看學(xué)?!褪潜本┤毡救藢W(xué)校。這所學(xué)校是給在華工作的日本企業(yè)員工子女辦的,課程跟日本本土完全銜接,還教中文,孩子以后回日本上學(xué)也不耽誤。
現(xiàn)在不少日本公司在北京有分公司,員工可能被調(diào)過來工作,孩子上學(xué)就成了大問題。這些游客大多是家長,提前跟學(xué)校預(yù)約好,專門來問入學(xué)要求、學(xué)費多少、有沒有課外活動,就怕耽誤孩子的教育。
說到底,這些日本游客是把旅游過成了“實用型”。其實這種現(xiàn)象挺有意思的,以前大家覺得旅游就是“打卡拍照、吃遍美食”,但現(xiàn)在越來越多人明白,旅游能滿足實在需求,才更有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