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最近刮起了一陣“政變旋風”,主角不是旁人,而是現任總統(tǒng)小馬科斯,社交媒體上一則傳言像野火一樣迅速蔓延。
說是美國中情局(CIA)暗中支持國防部長特奧多羅和軍方高層,計劃趁亂推翻小馬科斯,扶持一個更聽話、更“美國味”的看守政府,傳得有鼻子有眼,連總參謀長的人選都安排好了。
只是菲律賓軍方很快站出來“滅火”,強烈否認這一說法,并把它定性為“惡意捏造”,這已經是三周內第三次軍方高調辟謠了。
一邊是“政變傳說”不斷刷屏,一邊是官方緊急滅火,火上澆油的不是別人,還是軍方內部的名字,這事聽起來像謠言,但發(fā)生的頻率和內容的高度一致又讓人不得不多想。
菲律賓的“政變土壤”
菲律賓不是第一次被“政變傳聞”攪得天翻地覆,說到底,這種傳言之所以有市場,是因為“政變”在這個國家的政治歷史中早已不是陌生詞。
1986年那場轟動全球的“人民力量革命”,就是靠軍方高層“倒戈”,讓老馬科斯倉皇流亡夏威夷,2001年,埃斯特拉達政府也在軍隊“臨陣反水”的背景下下臺。
在菲律賓,軍隊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武裝力量,而是政治棋盤上的重量級選手,民眾早已習慣了一個潛規(guī)則:當政客打不下去了,就看軍方站在哪邊。
更特別的是,菲律賓的“政變文化”有點兒“低風險高收益”,哪怕政變失敗了,后果也不算慘重,很多參與者后來搖身一變成了政界人物。
這就讓一些中下層軍官把“政變”當成晉升的“捷徑”,尤其在他們對現狀不滿、上頭又有人撐腰的時候。
這次傳聞里說的主角,國防部長特奧多羅,不僅被稱為“美國男孩”,還被設定為未來的看守政府領導人。
更巧的是,小馬科斯政府最近正推進一項軍警養(yǎng)老金改革,動了不少退役軍官的奶酪,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政變的“風聲”自然更容易被放大傳播。
軍方否認歸否認,但這恰恰說明了菲律賓政治的一個現實:只要民眾對政府失望、軍方內部有怨氣,“政變”二字就從來不會真正退場。
權力的地基在搖晃
如果說歷史和制度給了政變傳言發(fā)酵的溫床,那么小馬科斯政府自身的困局,無疑是這場風波的“催化劑”。
先看民生,菲律賓最近的大米價格飆升,漲得老百姓連三餐都吃得緊巴,物價一高,民怨就沸騰,小馬科斯雖然身為總統(tǒng),還兼任農業(yè)部長,但對經濟問題的處理顯得手忙腳亂,支持率也一步步往下滑。
再看看腐敗,前段時間,一場洪澇災害引出了防洪工程的貪腐問題,問題不只是工程質量差,更嚴重的是,這背后牽出了總統(tǒng)表弟、前眾議長馬丁·羅穆亞爾德斯的名字。
腐敗這事在菲律賓老百姓眼中早就不新鮮,但當它直接指向馬科斯家族,那就不是簡單的“道德問題”,而是“統(tǒng)治合法性”的動搖。
而就在小馬科斯焦頭爛額之際,反對派也沒閑著,副總統(tǒng)莎拉·杜特爾特,看似沉默寡言,實則步步為營。
作為杜特爾特家族的政治接班人,她代表著另一種方向:更務實、更親華,她的存在就像是一道“平行路線”,隨時可能接管小馬科斯走不下去的軌道。
這些因素疊加起來,讓人不禁聯想到1986年和2001年:當一個政權在經濟上站不穩(wěn)、道義上失了分,又遇上一個強勢的替代者,政變就不再是遙遠的傳說。
不換馬也得“扶人”
這場政變傳言,如果沒有美國的影子,那就太小看地緣政治的復雜性了,美國在菲律賓的戰(zhàn)略關注,從來不是誰當總統(tǒng)的問題,而是誰更聽話。
菲律賓是美國“印太戰(zhàn)略”的前沿陣地,尤其是在南海問題上,是一顆關鍵的“棋子”,小馬科斯上臺后,迅速拉近與華盛頓的距離,讓美軍重返多個軍事基地,這讓美國很滿意。但問題是,這樣的“合作關系”并不穩(wěn)固。
小馬科斯的支持率在下滑,執(zhí)政團隊陷入泥潭,如果這種趨勢繼續(xù)下去,到了2028年大選,美國很可能面臨一個更親華的菲律賓政府。
尤其是如果莎拉·杜特爾特上臺,那不僅意味著外交政策的180度轉彎,還可能讓美國在南海的部署出現“斷點”。
對于華盛頓來說,最糟糕的不是親華政府上臺,而是它毫無準備地上臺,所以,當小馬科斯顯得越來越“不穩(wěn)”,美國就必須考慮“止損”。
政變雖非首選,但也可能是備選方案之一,扶持一個更可靠、更強硬的親美派,比如特奧多羅,或許能避免菲律賓“掉頭”。
從這個角度看,那些關于CIA支持政變的傳聞,未必完全是空穴來風,即使現在還沒動手,走到那一步,也未必是“不可能任務”。
更何況,小馬科斯的“親美”姿態(tài),也未必讓華盛頓百分百放心,他既不穩(wěn),又不夠強勢,關鍵時候能否頂得住,是個問號。
在這種背景下,哪怕只是“假傳聞”,也等于給小馬科斯敲響了警鐘:如果你不能穩(wěn)定局勢、維護美國利益,那接下來就不是“傳聞”,而是“行動”。
回頭看,這場關于“政變”的風波,不只是菲律賓政治的老毛病復發(fā),更是一次多重危機的集中爆發(fā)點,它既有歷史的慣性,也有現實的火藥味,更有地緣政治的推力。
小馬科斯現在的處境,就像是在一根搖晃的鋼絲上走平衡木:一邊是國內的民生問題和腐敗漩渦,一邊是外部的戰(zhàn)略壓力和政治對手。
他不僅要穩(wěn)住自己的政權,還得讓美國相信他還能繼續(xù)“扮演好角色”,否則,對于華盛頓來說,換一個人,也許是更“保險”的選擇。
這場風波到底是“假新聞”還是“真計劃”的前奏,誰也說不準,但可以肯定的是,菲律賓的權力結構正在松動,而這一動,很可能牽動整個東南亞的政治板塊,小馬科斯不是唯一的主角,但他是這場劇本中最不能出錯的角色。
風浪還在醞釀,風向未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不只是菲律賓的事,更是美中博弈新階段的一次“試水”,誰能掌舵,誰就能改寫地圖上的航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