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城記1899》的主理人@溫泉的家 最近在日本淘到一本舊雜志,是《讀賣新聞》旗下的攝影師1978年夏秋之際來華采訪后發(fā)表的東北旅游推介特刊。他把有關沈陽的照片發(fā)來,都是市井和城郊日常生活的景象,一下子打開了我的記憶之門。
1978年,我4歲,已經記事了。我清晰地記著,媽騎著二八車,大梁上放著一個小鞍座,我坐在上面,雙手按著車把,東張西望。突然,前邊一個穿白上衣戴大蓋帽的警察把我們攔下,自行車被沒收了。跟我同齡的沈陽人是不是都有這樣的記憶?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心下難平,揮之不散。而這一組彩色照片,如臨其境,讓那些記憶活生生映在眼前。
原圖說明文字翻譯:北陵公園里見到的“吉他小伙”。吉他像手表、收音機一樣是奢侈品,但年輕人拼命攢錢也能買得起。百貨商店的樂器銷售處是他們聚集的地方。
在我家的院門口,也有這樣一個小伙子。每次媽帶我回家,都能看見他坐在路邊,戴著墨鏡,留著小胡子,抱著吉他唱歌。后來好長時間看不到了,聽說喝了敵敵畏。大人們管這種叫“盲流子”,不念書,也沒有工作,整天無所事事,游手好閑,“將來可不能像他那樣!”
等上了中學,發(fā)現(xiàn)會彈吉他的男生很受女生青睞,心目中對那個喝敵敵畏的不禁生出一點敬意。沈陽是個有遼歌、遼芭、前進歌舞團的大城市,基層群眾的文藝活動也極其豐富。等我也開始迷上音樂的時候,跟同學到中街大舞臺旁邊的胡同,真沒想到沈陽除了有五愛市場,還有那么熱鬧的樂器市場。
原 圖說明文字 翻譯:小巷里人頭攢動,走近一看,一伙人在樹蔭下打牌。在沈陽路邊的樹下,一到節(jié)假日,隨處可見勞動者打牌、下象棋的身影。
在街邊打撲克、下象棋,現(xiàn)在也是沈陽人的娛樂常態(tài),我要回憶的是打牌這五個人的帽子。那是摘了紅五星的軍帽,地方上的半大小子都時興戴,就像當下年輕人愛穿耐克鞋。軍帽是稀罕物,軍隊家屬能弄到,花錢也難買。想要怎么辦?只能搶。我記得一個冬天大晚上,下班的老姑匆匆進了家門,說在胡同口遇見搶軍帽的,騎個車,一把給摟走了,“嚇得我心直突突?!?/p>
軍事化裝扮就是那時候的審美傾向和時尚標準,有對軍人的羨慕和對英雄的崇敬。但是,我印象里,有軍帽的大孩子都是歪戴著,跟電影里的偽軍差不多,完全沒有軍人的英姿。搶軍帽更不是什么英雄行為,幾年后就成了嚴打的對象,等著挨槍子兒了。
原 圖說明文字 翻譯:全家一起過節(jié)的中國人。比起外出旅行,他們更喜歡逛街,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冰果是孩子們的最愛,一直到深夜都有售賣。
那時候是真沒錢旅行,只能到城里逛街。每到禮拜天,我最盼望的就是坐在自行車大梁上,爸帶我去逛中街。寒暑假期間,大人都上班,也沒有機會旅行,我們都是在街上或野地里瘋跑。過年休息時間長,天天都得串門、拜年、吃喝。所以,我們不是喜歡逛街,是只能逛街。
吃冰果,確實是我們小孩子的最愛,有三分一串的,五分一串的,普通家庭都能消費得起。在奶奶家的老院子里有幾個小伙伴,進門頭一家是個比我大的姐姐,叫小月姐;往里頭第四家是個比我小的弟弟,叫大金平,我們仨總在一起玩。月姐她爸每天中午回家吃飯,有時候給我們仨帶冰果吃,可高興了。有一天,月姐指著她手腕上的五彩繩說,“今天我爸還給我們帶冰果,我想要粉色的,你們要啥色的?”我說,“要黃色的?!苯鹌秸f,“要綠色的?!痹陆惆至嘀底踊貋砹耍覀冃πM屋了,我們都站在門口等著。一會兒,他出來,在門口剝蒜,還看著我們笑。我合計,他是不是在屋里做冰果呢?做冰果用蒜嗎?后來知道他是吃餃子吶,冰果的事他給忘了??次覀兛旒笨蘖?, 月姐爸 才反應過來,趕緊到街上給我們買了冰果。果然是粉紅色的,山楂味的,我們高興死了。
沈陽是個大城市,有中街和太原街兩條極富盛名的商業(yè)街,街上各有一個著名的冷食店。在那里冰果都上不了臺面,人家供應的是雪糕、冰激凌、冰點。一個月能去一趟冷食店,吃上一個奶油雪球,那真是開了洋葷了。
原 圖說明文字 翻譯:中間的這位老奶奶退休后幫助年輕的夫婦做家務,照顧兩個孫子,還要侍弄自留地。她每月領取相當于20元的養(yǎng)老金(一般初中畢業(yè)參加工作的底薪相當于33元)。五三人民公社
看到這張照片就想起奶奶家的老房子,在惠工廣場邊上,是城里,但跟鄉(xiāng)下沒什么區(qū)別,都是這種青磚黑瓦的硬山房和簡易的偏廈。到八十年代,沈陽市內還有大片大片這樣的老舊居民區(qū),水井旱廁,根本就沒有大都市的氣象。在我的印象里,只有中街、太原街、三經街、南京街、黃河大街上有像樣的房子。
看見照片中的那輛手推車了嗎?那也是城里家庭必備,要入冬了,推白菜,運煤坯,樣樣少不了。我還算比較幸運的,5歲那年搬進了爸單位的蘇式樓,有煤氣、暖氣、自來水。很多同學到三年級才從大雜院逃出來,跟我一起背書包上學校,一起晚上筒子樓里胡鬧。
原 圖說明文字 翻譯:婚禮后,新婚夫婦在裝飾華麗的婚房內,窗戶上貼著喜字。五三人民公社
我爸媽結婚的時候可沒他們幸福,沒有房子,爺爺奶奶家還有叔叔、姑姑一大堆人,根本擠不下。好心的鄰居借了一個偏廈,算是度了蜜月?;楹蟀帜弥Y婚證到廠里申請,就分到一間工廠后院鐵道邊上的工棚,一扇門、兩扇窗、一鋪火炕。雖然簡陋,但那可是名副其實獨立溫馨的小家。我在小屋子里長大,慢慢熟悉了身邊的陳設,大致和照片里差不多,大立柜、大鏡面、大掛鐘……都是小家庭起步階段的標配。
原 圖說明文字 翻譯:走在小巷里,可以看到很多用磚建造的房子,用來填滿磚縫的水泥也是在路邊一點點攪拌出來的。這算是自助建房。
改革開放后,中國各大城市都出現(xiàn)了住房緊張問題。我身邊的情況是家里孩子長大成人,娶妻生子,還有就是知青返城,待業(yè)賦閑。這問題難不倒勤勞智慧的中國百姓,沒房子,自己蓋唄!于是,大雜院里的建筑工程紛紛拔地而起,背靠老屋山墻或院墻,有的在倆屋之間,和泥碼磚,瞬間壘起一座小房。因為沒有獨立房基,依靠原有建筑物,面積狹小,大家就管它叫偏岔,書面寫作偏廈。別小看這巴掌大的不動產,到九十年代單位搞房改,業(yè)主是能拿到房票的,將來動遷,添點錢就能住進樓房。
我爺爺就是倚著院墻給自己修了個小屋,屋里盤個炕,炕邊擺個桌,自己相當?shù)貪M意。年夜飯一家子都在正房熱熱鬧鬧地吃,爺爺偏不湊那熱鬧,自己撿幾個愛吃的菜,到小屋里坐上熱炕頭,獨斟自飲。我也跟爺爺委在小炕上,黑漆抹糊的,看外面的燈影,聽胡同里的鞭炮,感覺特別好玩?!霸蹱攤z一起好好過個年?!睜敔斈每觐^蘸點白酒讓我舔,嘶哈——好辣呀!
五十年快過去了,老照片上的老人早沒了,年輕人和孩子也得六七十歲了。他們有多幸運啊!能出現(xiàn)在外國記者拍攝的彩色照片上,給那個難忘的時代留下一段多彩的記憶。
感謝《城記1899》不斷挖掘老照片,歡迎訪問 了解更多內容。
撰文:楊樹
圖片提供:溫泉的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