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六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的《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行動計劃》中,“2030年市域內普通高中發(fā)展差距明顯縮小” 的目標被明確提出時,一組數據尚未被廣泛討論:我國近 60% 的高中生,約 1670 萬人,就讀于縣域普通高中。這些被稱為 “縣中孩子” 的群體,他們的課堂條件、師資水平、成長路徑,構成了中國基礎教育最龐大也最易被忽視的基本面。《縣中的孩子》沒有用宏大敘事包裹這個群體,而是以田野調查式的細膩筆觸,剖開了縣中教育的現實褶皺 —— 那些政策文本未能完全覆蓋的細節(jié),恰恰藏著這群孩子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
等待講座開始前,還在刷題的學生(來源:十三邀)
在中部某縣中任教十年的李老師,在書中的訪談里提到一個細節(jié):“我們學校的物理實驗室,三年沒添過新設備,學生做實驗只能看視頻,有孩子問‘老師,真實的電流表指針會不會晃’,我只能說‘等以后有機會你們去城里看看’?!?這樣的場景,與《行動計劃》中 “教育資源擴容行動” 形成了鮮明對照 —— 政策提出 “新建一批普通高中補齊資源短板”,但在財政壓力較大的縣域,資源落地的速度與孩子成長的節(jié)奏,仍存在時間差。書中記錄的另一個案例更具代表性:某縣中 2023 屆畢業(yè)生中,選擇讀高職的學生占比 38%,但學校開設的職業(yè)體驗課僅有 2 門,且由文化課老師兼任教學,“孩子連焊槍都沒碰過,怎么知道自己喜不喜歡機械維修?” 這背后,是《行動計劃》“推進職普協(xié)調發(fā)展” 目標與縣域職業(yè)教育配套資源不足的矛盾,也是縣中孩子面臨的選擇困境:既難擠入 “尖子生” 的升學通道,也難在職業(yè)教育中找到清晰方向。
十三邀節(jié)目中林老師與“縣中的孩子”
《縣中的孩子》沒有回避 “縣中塌陷” 的核心問題:優(yōu)質師資的流失。書中記錄了西部某縣中的教師流動數據:2021-2023 年,該校共有 12 名骨干教師被城區(qū)學校 “挖走”,其中 8 人是班主任?!俺抢锝o的工資比我們高 2000 多,還能解決孩子上學問題,換誰不心動?” 一位留下的老師的話,道出了縣域教育的困境。這也解釋了為何《行動計劃》要特別強調 “禁止搶挖縣中優(yōu)秀校長和教師”—— 當政策試圖為縣中筑起保護墻時,現實中的利益落差,仍在不斷拉扯著師資隊伍。而師資流失帶來的連鎖反應,直接體現在課堂上:高一年級的數學課,曾由三位老師輪流代課,最長一次停課兩周,“學生上課像聽天書,有的干脆放棄了”,這樣的描述,讓 “提質量” 的政策目標變得具體而沉重。
書中還關注到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群體:縣中里的 “留守學生”。某縣中高一(3)班,45 名學生中有 32 人父母在外務工,他們大多住在學校宿舍,周末要么留校,要么去親戚家?!坝写卧驴己?,一個女生在操場哭,說想給媽媽打電話,但媽媽在工地加班,接不了”,這樣的細節(jié),揭開了縣中孩子成長中的情感缺口?!缎袆佑媱潯诽岬?“優(yōu)生態(tài)”,但在縣域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成為短板 —— 該校僅有一名兼職心理老師,每月只能開展一次集體輔導,“根本顧不上一對一溝通”。這些孩子的孤獨與迷茫,無法被 “促融通”“強保障” 等政策術語覆蓋,卻恰恰是縣中教育振興需要面對的深層問題。
《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行動計劃》為縣中教育畫下了一張清晰的藍圖:數字化賦能、對口幫扶、規(guī)范招生…… 但《縣中的孩子》讓我們看到,藍圖落地的過程,需要穿過無數現實的荊棘。書中最后一章,記錄了某縣中引入城區(qū)學校 “云課堂” 后的變化:學生能跟著城里老師學英語,但網絡卡頓、設備老化的問題時常出現,“有時候聽一半就斷了,還不如自己看書”。這種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正是縣中教育振興的真實寫照 —— 政策的善意需要與縣域的實際情況磨合,而每一個縣中孩子的命運,就藏在這磨合的縫隙里。
如果你想跳出政策文本,真正理解縣中教育的現狀;如果你想知道 1670 多萬名縣中孩子,在課堂上、宿舍里、考試后真實的樣子;如果你關心中國基礎教育最龐大群體的未來,那么《縣中的孩子》值得一讀。它沒有給出標準答案,卻用無數個具體的人和事,為我們打開了觀察縣中教育的一扇窗 —— 透過這扇窗,我們能看到政策的溫度,也能看到現實的重量;能看到孩子的努力,也能看到教育的困境。而理解這些,或許是推動縣中教育真正向前走的第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