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提到廣州,有人會想起珠江新城的摩天大樓,有人會念著早茶里的蝦餃燒賣,或許很少有人會把“網(wǎng)紅打卡地”和“城中村”聯(lián)系在一起??墒窃趶V州市的海珠區(qū),就有這么一個讓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大塘村。
它距離廣州塔僅2公里左右,抬頭能看見“小蠻腰”,低頭卻是窄巷里的湖北方言、飄著辣香的湖北菜館,這種“一半繁華一半煙火”的魔幻感,讓它成為了很多游客眼中廣州“最特別”的城中村之一,甚至成為了“網(wǎng)紅打卡地”。
第一次走進(jìn)大塘村時,我剛從地鐵3號線“大塘站”出來,畫風(fēng)就瞬間切換:前一秒還在明亮寬敞的地鐵站里看廣告,拐進(jìn)村口的小巷,眼前突然擠滿了低矮的握手樓——樓與樓之間的距離近得能伸手遞東西,電線像蜘蛛網(wǎng)一樣在空中交織,巷子里的小推車冒著熱氣,攤主用帶著湖北口音的普通話喊著 “熱干面、糊湯粉”,恍惚間以為自己誤闖了湖北的某條老街。
同行的本地朋友跟我說:“別驚訝,這就是大塘村的‘特色’——距離廣州塔近,卻有‘他鄉(xiāng)味’。” 確實,作為廣州遠(yuǎn)近有名的“湖北村”,這里幾乎住的都是湖北人,湖北的元素可以說滲透在了每一個角落里:巷口的“武漢熱干面”攤位前,芝麻醬的香味飄出老遠(yuǎn);“荊州魚糕”、“潛江小龍蝦” 的招牌掛在餐館門口;傍晚時分,還能看到很多湖北老鄉(xiāng)坐在巷子里的小馬扎上,用家鄉(xiāng)話聊天,手里端著一碗冒著熱氣的藕湯,那股子親切勁兒,簡直比在湖北本地還濃。
為什么一個廣州城中村,會成了“湖北村”?村里開了十多年湖北菜館的老板說:“早在上世紀(jì)90年代,就有湖北人來這里做小生意,后來親戚帶親戚、老鄉(xiāng)帶老鄉(xiāng),湖北人就越來越多了?!?那時候的大塘村還算是廣州郊區(qū),房租便宜,漸漸就成了很多湖北人在廣州的 “落腳點”?,F(xiàn)在村里八成以上的租客都是湖北人,有的在這里住了十幾年,孩子都在附近的學(xué)校上學(xué),早就把這里當(dāng)成了“第二故鄉(xiāng)”。
最讓游客驚奇的,還是大塘村與廣州塔的“奇妙同框”。在村里的某個角度,只要一抬頭,就能看見廣州塔的塔尖從握手樓的縫隙里“鉆”出來——一邊是亮著霓虹燈的現(xiàn)代地標(biāo),一邊是掛著衣物、擺著花盆的市井小巷,這種“繁華與煙火”的強烈反差,隨手一拍就是“限定大片”。有游客特意帶著相機來,在巷子里穿梭尋找最佳機位,“在珠江邊看廣州塔是震撼,在大塘村看廣州塔是感動,能看到這座城市更真實的一面”。
不過,大塘村的“煙火氣”里,也藏著生活的“不易”。窄巷里的垃圾桶偶爾會有異味,握手樓的房間大多沒有陽臺,衣服只能掛在窗外的晾衣桿上;早晚高峰時,巷子里擠滿了上班的人、送外賣的騎手,連推著嬰兒車都要小心翼翼。有住在村里的湖北小伙說:“這里條件是差了點,但房租便宜,省下來的錢能多寄點回家?!?對很多在廣州打拼的湖北人來說,大塘村不是“網(wǎng)紅打卡地”,而是他們在這座大城市里“踮踮腳就能站住腳”的港灣。
現(xiàn)在的大塘村,也在悄悄發(fā)生變化,經(jīng)過不斷的升級改造,變得越來越整潔漂亮,也更適宜居住,難怪有人說:“大塘村就像廣州的縮影,既有一線城市的包容,也有普通人的煙火,少了點距離感,多了點人情味?!?/p>
如果你下次去廣州,不妨坐地鐵到“大塘站”,走進(jìn)“大塘村”這個“魔幻城中村”:在湖北菜館吃一碗熱干面,在巷子里找角度拍一張廣州塔同框照,聽一聽湖北老鄉(xiāng)間的方言,感受感受“一半繁華一半煙火”的廣州。你會發(fā)現(xiàn),廣州這座城市的魅力,不只是摩天大樓的高度,還有城中村小巷里的人情溫度哦!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tài)度的旅行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