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北京五四大街,一棟見證了百年風云變幻的紅磚建筑——北大紅樓格外亮眼。踏上木質(zhì)樓梯,“嘎吱嘎吱”的聲音仿佛是歷史的回響;走進復原的李大釗工作過的圖書館主任室、毛澤東工作過的第二閱覽室,革命先輩們在這里開展革命活動、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籌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場景還歷歷在目。
近日,“校館弦歌”專題活動走進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從常設展覽“光輝偉業(yè) 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到組織“新青年志愿者服務隊”“覺醒年代”研學行,依托“京彩文化青春綻放”行動計劃,紀念館以多樣方式,擦亮京城紅色地標,讓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fā)生機。
“校館弦歌”專題活動走進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新京報記者徐彥琳 攝
6處復原舊址見證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
走進北大紅樓一層走廊盡頭的房間,墻上懸掛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書法作品,書桌上擺放有《新青年》第五卷第五號以及第六卷第六號?!斑@間屋子是圖書館主任室,也是李大釗的辦公室。1918年紅樓建成之后,李大釗就在這里辦公,一直到1922年的12月?!奔o念館講解員謝尹楠介紹,李大釗就是在這里寫下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著作,并與共產(chǎn)國際代表維經(jīng)斯基會面交流,商討建黨問題。
李大釗工作過的圖書館主任室書桌上擺放有《新青年》第五卷第五號和第六卷第六號。 新京報記者徐彥琳 攝
據(jù)介紹,“光輝偉業(yè) 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分為“經(jīng)歷近代各種力量救亡圖存探索的失敗 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喚起民族覺醒 構筑新文化運動的中心”等六個部分,共展出圖片958張(含文字版、表格、地圖),文物1357件。
五四游行籌備室中,“外爭主權內(nèi)除國賊”等旗幟、標語陳列其間。 新京報記者徐彥琳 攝
紀念館共復原了李大釗工作過的圖書館主任室、毛澤東工作過的第二閱覽室等6處舊址。第二閱覽室陳列著各類中外文報紙,1918年10月到1919年3月,青年毛澤東就在這里擔任書記員,負責登記新到報刊和讀者姓名,并經(jīng)常與李大釗、陳獨秀等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見面交流,接觸和了解馬克思主義;五四游行籌備室中,“外爭主權內(nèi)除國賊”“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等旗幟、標語陳列其間,在五四前夕,北大學生就是在這里進行五四游行籌備,五四愛國運動由此發(fā)起;大教室中整齊擺放著講臺、桌椅,1920年,李大釗在這里講授唯物史觀、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等內(nèi)容,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第一次出現(xiàn)在中國大學課堂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壯大“新青年志愿者服務隊”
作為紀念館講解員,同時也是紀念館社會教育部牽頭人,謝尹楠表示,紀念館打造了一支政治性強、業(yè)務精、作風正的新青年宣講隊伍。通過與高校共建“大思政課”實踐基地,持續(xù)壯大“新青年志愿者服務隊”。“我們的志愿者大部分是‘00后’和‘10后’,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向更多的同齡人去講述紅色故事,形成了‘青年引領青年’的良好效應?,F(xiàn)在志愿者人數(shù)已經(jīng)達到了330人,志愿服務時長接近了4萬小時,有17人獲評北京市星級志愿者。”
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劉怡樂就是“新青年志愿者服務隊”中的一員。自從大四加入服務隊以來,她已經(jīng)累計服務近400小時?!霸诒贝蠹t樓的志愿服務伴隨了我的整個研究生生涯。在這里,志愿服務不是一個人的孤軍奮戰(zhàn),而是一群人的共同奔赴?!?/p>
劉怡樂介紹,除了在北大紅樓內(nèi)講解外,紀念館還組建了宣講團走進中小學校,探索校社融合發(fā)展模式?!爱斘艺驹谥袑W講臺上講著革命先輩們的故事,看到孩子們在臺下流下眼淚,甚至有小朋友在感想中寫到‘我感覺他們不是書中的人,而是像我們一樣鮮活地活過的一群人’。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在做的事非常有價值,所有的真心付出都得到了溫暖的回響?!?/p>
謝尹楠介紹《新青年》雜志封面變化。 新京報記者徐彥琳 攝
“新青年志愿者服務隊”成員、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科生田子翀喜歡背著一個軍綠色布包,上面別滿了各種志愿者星級徽章?!芭c北大紅樓的結(jié)緣,對我的人生觀、價值觀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讓我覺得共產(chǎn)主義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信仰?!?/p>
“通過在北大紅樓的志愿講解,我從像李大釗同志這樣的共產(chǎn)黨員身上真正明白了那句話的含義:‘世界上的理想有兩種,一種是我實現(xiàn)了我的理想,另一種是理想通過我得以實現(xiàn),縱然失去了我的生命’。這種信念深深影響了我,我也把它寫進了我的入黨志愿書中?!碧镒恿堈f道。
“覺醒年代”研學行,讓紅色文化煥發(fā)生機
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館長楊家毅介紹,“覺醒年代”研學行項目是“‘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紅色行的重點活動。三年來,紀念館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20余所高校研學團隊合作,組織策劃“青年毛澤東的北京革命足跡”“真理傳播之路”“求索之路”“新質(zhì)青年說”等多場次紅色主題研學活動。
紀念館還精心組織“覺醒年代”研學行暑期研學活動。設置“傳承紅色基因 賡續(xù)紅色血脈”“共和國印記:紅色口述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項課題,形成調(diào)研報告18篇;打造精品“黨課”“大思政課”,邀請李大釗先生孫女李樂群女士、李大釗研究會副會長侯且岸教授圍繞“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開展8場講座;開展“追尋大釗先生北京足跡”City Walk紅色主題研學活動,串聯(lián)北大紅樓、蒙藏學校舊址、北大二院舊址、李大釗故居、《新青年》編輯部舊址等紅色舊址,吸引130名大中小學生及家長報名參與。
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高超自2023年6月“覺醒年代”研學行啟動以來,多次參與到活動之中。通過專題讀書會、研討會、主題展覽等形式,和同學們走進那段風云激蕩的歷史現(xiàn)場?!皞ゴ蟮慕ㄖ菤v史的見證,更是精神的載體。在其中駐足凝視,那些樸素的桌椅、泛黃的書刊、珍貴的手稿不再是靜止的陳列,而是仿佛仍在呼吸的歷史使命。通過‘覺醒年代’研學行,新時代的高校學子不僅可以通過文字來想象歷史,更能真正地走入歷史現(xiàn)場,感受精神脈動?!?/p>
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博士生何佳倍也參與到“覺醒年代”研學行中,并結(jié)合自身專業(yè)對五四運動的國際化視野做了深入的課題研究?!耙酝菀妆晃覀兒鲆暤囊稽c是,五四運動并非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世界工人運動背景下對全球趨勢的回應。在新時代背景下,新一代的中國新青年們又該作何思考?我們的研究從身邊入手,提出了‘愛國觀天下’的時代口號——當代的青年應該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為世界文明進步展現(xiàn)中國青年的擔當?!?/p>
新京報記者 徐彥琳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劉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