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凌云志
熱點新聞:9月23日,北約32個成員國聯(lián)合發(fā)表聲明,要求俄羅斯對近期一系列侵犯領空行動負全部責任,并警告這些行為可能導致局勢誤判和生命安全風險。聲明強調,俄羅斯必須立即停止此類行動,否則北約將使用一切必要手段進行自衛(wèi)。
點評:俄烏沖突爆發(fā)后,北約與俄羅斯的關系持續(xù)緊張。特別是近期歐洲加大對烏克蘭的支持力度,更導致俄羅斯嚴重不滿,頻繁在波羅的海、黑海等區(qū)域進行軍事活動。俄羅斯的這些舉措既是對其“傳統(tǒng)勢力范圍”的彰顯,也是對西方近期援烏行動的回應,通過對北約東翼“邊緣地帶”的戰(zhàn)略試探,直接削弱北約的威懾可信度,并分散西方對烏克蘭的支持。而北約對此進行強硬反擊,發(fā)布具有威脅性的聯(lián)合聲明,也顯示了北約在與俄羅斯對抗問題上的不妥協(xié)態(tài)度,將雙方關系推入一個更高風險、更易誤判的“直接對峙”新階段。
波蘭公布的墜毀在其境內的無人機殘骸。
雙方對抗從潛在摩擦轉向直接對峙
近期,隨著歐洲對烏克蘭支持力度的不斷增加,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的對抗顯著升級,俄羅斯被指在短時間內多次闖入北約領空。9月9日,波蘭指責俄羅斯無人機侵入其領空并將其擊落,將技術性侵犯升級為軍事行動,表明北約對俄羅斯的軍事活動已從單純監(jiān)控轉向主動攔截。隨后,北約于9月12日啟動代號“東部哨兵”的軍事行動,一方面是對波蘭無人機事件的直接回應,另一方面也以此強化北約東翼的威懾與防御姿態(tài),并表明北約將單個成員國安全視為整體威脅的堅定立場。
9月13日,羅馬尼亞又指責俄羅斯無人機在襲擊烏克蘭時闖入其領空,刻意強調烏克蘭沖突的外溢效應,認為俄羅斯的軍事行動將可能無意或有意地波及北約領土,從而模糊沖突邊界。更為嚴重的是,9月19日愛沙尼亞報告俄羅斯三架米格-31型戰(zhàn)斗機闖入其領空后,北約緊急調動意大利、瑞典和芬蘭三國的戰(zhàn)機升空驅離,整個行動持續(xù)12分鐘,進一步顯示了俄羅斯與北約“貓與老鼠游戲”的升級性和危險性。
從地理分布看,此次北約指責俄羅斯侵犯的領空主要集中在波羅的海和黑海地區(qū),這些區(qū)域是北約與俄羅斯的戰(zhàn)略緩沖區(qū),表明了雙方的對抗行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北約在表態(tài)聲明中,首次以集體形式明確將領空侵犯定義為“導致局勢升級”事件,并表示“俄羅斯對這些行動負有全部責任”,凸顯了北約將俄羅斯的入侵領空事件視為系統(tǒng)性戰(zhàn)略的一部分,而非孤立事件,并歸咎于俄羅斯的單方面挑釁,從而加劇了對抗的尖銳性。同時,北約強調采用“一切必要手段”回應,反映了北約對俄羅斯行為的零容忍態(tài)度,從戰(zhàn)略層面也遵循了“威懾與防御”雙重邏輯,即通過展示武力懾止俄羅斯采取進一步行動,同時也確保一旦沖突升級時能快速反應。同時,北約還特別強調要“根據國際法”采取應對行動,也意在占據道德制高點,反駁俄羅斯可能的法律辯解,同時為未來可能的多邊行動奠定基礎。
此外,北約在聲明中還重申了對集體防御條約的“堅定不移”承諾,意在向外傳達北約團結一致的信號,尤其是在芬蘭和瑞典加入后,北約東翼防御體系得到鞏固,使得聯(lián)盟更有底氣對俄羅斯施壓。例如,在愛沙尼亞戰(zhàn)機事件中,北約特意調動意大利、瑞典和芬蘭戰(zhàn)機升空,不僅展示了聯(lián)盟內部跨成員國協(xié)作的效率,還專門突出了芬蘭、瑞典等新成員在防御體系中的關鍵作用,同時防止莫斯科誤判北約的反應能力。這些舉措都反映了近期北約在處理與俄羅斯關系上的適應性進化,也標志著雙方對抗正從潛在摩擦轉向直接對峙。
對于一系列空域侵擾指控,俄方予以堅決否認。俄羅斯總統(tǒng)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回應稱,有關俄羅斯飛機或無人機侵犯領空的指控“從未被任何可靠數據或令人信服的證據所證實”。
俄羅斯主要使用“天竺葵”系列無人機對烏克蘭進行打擊。
對國際安全形勢產生深遠影響
首先,北約與俄羅斯的對抗加劇將使得北約東翼國家的安全環(huán)境惡化。從戰(zhàn)略層面看,東翼地區(qū)本是北約與俄羅斯的緩沖帶,但頻繁對抗使其轉變?yōu)榍熬€地帶,安全形勢也從相對穩(wěn)定轉向高度不穩(wěn)定,從而導致東翼國家對外部威脅的集體焦慮。例如,波蘭、羅馬尼亞、愛沙尼亞等這些國家在歷史上受蘇聯(lián)影響較大,同時地處俄羅斯鄰接區(qū)域,因此對俄羅斯的軍事行動高度敏感。此次所謂的俄羅斯侵犯領空事件,更是直接加劇了它們的脆弱感。波蘭在擊落俄羅斯的無人機后,已宣布提升邊境監(jiān)控能力;愛沙尼亞則呼吁北約永久增兵,同時加大國防投入;羅馬尼亞則將該事件認定為烏克蘭沖突的外溢效應,將會波及北約成員國領土,從而可能導致東翼國家更深度卷入地區(qū)沖突,使得東翼國家的安全形勢正從“防御性穩(wěn)定”轉向“對抗性不穩(wěn)定”。
其次,對更廣泛的歐洲安全形勢而言,當前俄羅斯與北約的對抗加劇了區(qū)域分裂和聯(lián)盟對峙風險,可能使歐洲重回冷戰(zhàn)式的集團對抗格局。長期以來,歐洲安全部分依賴北約與俄羅斯的有限合作,但本次事件表明互信已瀕臨破裂。北約在集體聲明中強調要“遏制來自四面八方的所有威脅”,暗示沖突風險從特定熱點擴展至全歐范圍,可能給歐洲帶來更大的安全隱患。例如,德國和法國等西歐國家可能被迫選邊站,強化北約團結,但這勢必會削弱歐盟自主安全倡議的努力。因此,北約的強硬回應雖然在短期維護了聯(lián)盟威信,但長期可能加深分裂,特別是導致歐洲內部矛盾升級。
最后,從全球和戰(zhàn)略層面看,對抗對地區(qū)安全的影響還體現在國際法秩序和誤判風險上,這可能超越歐洲范圍,波及全球穩(wěn)定。北約聲明強調“根據國際法”行動,這試圖將沖突置于法律框架內,但俄羅斯可能反駁北約東擴本身違反過去協(xié)議,從而引發(fā)法律爭議。這種對立會削弱國際法的權威性,使領土侵犯問題政治化,鼓勵其他地區(qū)模仿類似對抗模式。
此外,對抗的誤判風險極高。在現代戰(zhàn)爭中,軍事行動具有快速性和不可預測性,特別是無人機和戰(zhàn)機闖入往往涉及自動化反應系統(tǒng),一次意外交火就可能觸發(fā)鏈式反應。例如在愛沙尼亞事件中,12分鐘的對抗窗口極短,快速升空驅離可能增加誤判概率,任何通信故障都可能升級為交火,從而大幅增加沖突概率。這種風險不僅威脅直接參與國,還可能通過聯(lián)盟條約擴散,如北約第五條(集體防御)一旦觸發(fā),將卷入全球力量。因此,北約在聲明中明確指出“可能導致誤判,并危及生命安全”。
俄羅斯米格-31截擊機。
未來雙方關系發(fā)展前景充滿不確定性
北約的強硬聲明和軍事回應表明,其短期內已放棄與俄羅斯“重啟”關系的嘗試,轉而采取更為強硬的遏制戰(zhàn)略。特別是俄烏沖突長期僵持不下,更成為影響雙方關系發(fā)展的關鍵變量。從俄羅斯的視角來看,北約雖然沒有直接介入沖突,但其在俄周邊地區(qū)采取的一系列強化軍事行動是對俄羅斯的包圍戰(zhàn)略。面對壓制,俄羅斯將可能會采取更加激進的行動,包括繼續(xù)以更頻繁的軍事試探作為反擊,甚至將領空侵犯事件轉為常態(tài)化,或利用網絡攻擊、代理人沖突等混合戰(zhàn)爭手段在不觸發(fā)全面戰(zhàn)爭的前提下施壓北約。這些舉措將使得雙方關系持續(xù)緊張,甚至進一步惡化。
而從長遠來看,隨著地區(qū)安全形勢以及雙方戰(zhàn)略目標的變化,北約與俄羅斯關系也可能會呈現危機升級與間歇緩和交替的較大波動性。一方面,如果俄烏沖突找到了政治解決方案,北約與俄羅斯可能重啟對話,緊張對峙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從此次北約發(fā)布的聲明來看,雖然態(tài)度強硬但仍然保留余地,宣布所采用的手段包括“軍事和非軍事手段”,即除了直接軍事干預外,還包括經濟制裁、外交孤立等“非軍事手段”空間,暗示外交選項未完全關閉。而俄羅斯因經濟壓力也可能調整策略,從強硬對抗轉向務實合作。
但另一方面,由于雙方之間存在的諸如北約東擴、向烏克蘭提供支持等均為結構性問題,難以達成妥協(xié),導致雙方的對抗也可能被長期固化。北約還將繼續(xù)強化東翼部署,甚至向東擴張至格魯吉亞或烏克蘭,而俄羅斯則側重不對稱應對,在以強硬軍事手段直接應對的同時,不斷強化與印度、沙特等國的戰(zhàn)略協(xié)作,尋求實現“戰(zhàn)略突圍”,從而使雙方的對抗制度化、陣營化成為“新常態(tài)”,迫使雙方關系在“冷和平”狀態(tài)下徘徊,陷入新的“安全困境”。
本 期 編 輯 邢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