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初,華為把旗艦手機用的麒麟芯片裝進了智慧屏 MateTV 中,用手機級別的算力重構了智能大屏的體驗。在智能電視品類,華為這種下重本的做法可以說僅此一家。但如果我們把智能電視盒子也算上,這種做法并不是華為的首創(chuàng)。
近期,有傳言稱蘋果將在 10 月份推出新一代 Apple TV,其將配備蘋果老款旗艦手機(iPhone 15 Pro系列)的芯片——A17 Pro,這是蘋果公司首款3nm SoC。除了改用更強的光追芯片外,新一代 Apple TV 還將進一步縮小產品體積。
圖片來源:Apple
作為一個多年的 Apple TV 用戶,小雷對新款 Apple TV 其實還挺期待的:在升級到 tvOS 26 后,液態(tài)玻璃效果確實為我這臺 A12 芯片的老 Apple TV 帶來了一定的性能壓力。
但從實用性的角度看,我對 Apple TV 改用 A17 Pro 芯片的「意義」卻有些存疑:Apple TV 當前面臨的問題,根本不是換一個 A17 Pro 芯片就能解決的。
生態(tài)位「獨一份」的 Apple TV
如果單純把 Apple TV 當作「電視盒子」,那它的更新速度幾乎可以用「佛系」來形容。上一次 Apple TV 的芯片升級還停留在 2022 年,當時換上了 A15 仿生;再往前看,很多人手里還在用 A12 甚至 A10X 的機型。但即便如此,這些老機型依舊能流暢運行最新的 tvOS 系統(tǒng)。這種情況放在國內的電視盒子市場,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之所以有這么大的差距,原因在于 Apple TV 和國內盒子的定位完全不同。
國內廠商做盒子,本質上是「內容補丁」。由于各大視頻平臺的資源分散、交互體驗割裂,盒子的作用就是讓用戶在客廳里能更順利地打開愛優(yōu)騰、B 站或抖音。而 Apple TV 自誕生以來就想成為蘋果家庭生態(tài)的一部分:除了要承擔流媒體播放的任務外,蘋果還給 Apple TV 加上了智能家居中樞、甚至輕量游戲主機(Apple Arcade)的角色。
圖片來源:Apple
換句話說,Apple TV 在蘋果眼里是一臺小型「家庭電腦」,而不是一塊貼在電視上的「補丁」。舉個例子,如果各位使用 HomeKit 打造智能家居,必須先設置一個「家庭中樞」;而蘋果只允許三類設備充當家庭中樞:iPad、HomePod、Apple TV。
正因如此,Apple TV 的性能往往是「嚴重過剩」的。對于一臺主要任務是解碼視頻流、運行輕量級應用的盒子來說,A 系列芯片的算力完全沒有被吃滿,導致更新的迫切性遠不如 iPhone 或 iPad。
而從用戶的角度看,Apple TV 也根本沒有換新的必要,畢竟 Apple TV 沒有「廣告去不掉」「接口縮水」這種人為制造的痛點;再加上性能溢出明顯,導致不少用戶一臺用五六年,依然不覺得卡頓。
所以,當傳言說新款 Apple TV 將換上 A17 Pro 芯片時,小雷的想法其實是「舊的還能用,沒必要換」。再說了,單純的 A17 Pro 芯片,根本不能像華為 MateTV 那樣,用性能的「量變」引起體驗的「質變」。
提高芯片性能救不了 Apple TV
表面上看,把 A17 Pro 搬到 Apple TV 上,是一個很合理的升級邏輯。A17 Pro 是蘋果第一款支持硬件級光追的移動芯片,能在 iPhone 15 Pro 上流暢運行原神、生化危機這樣的游戲,帶來了全新的手游體驗。
但問題在于,Apple TV 的瓶頸從來不是性能,而是交互方式和生態(tài)匹配度。
先看交互。任何一臺主機想要打游戲,首先需要解決「怎么操作」的問題。PS5 有 DualSense 自適應板機手柄,Xbox 有「一億美元打造」的人體工學手柄,Switch 有改變了游戲硬件形態(tài)的 Joy-Con,華為 MateTV 甚至還做了「遙控器+觸控板+手機+體感」的黃金組合。
圖片來源:Apple
相比之下,Apple TV 自帶的遙控器,雖然在觀影場景下還算夠用,但一旦切換到游戲,就徹底暴露短板:小小的觸控板根本無法承擔復雜的操作邏輯,更別提動作類、射擊類游戲了。
蘋果當然知道這個問題,于是它在 tvOS 里提供了對 MFi 手柄的支持,能直接連接 PS、Xbox 手柄。但這其實把 Apple TV 的定位拉進了一個更尷尬的境地:既然要用手柄,為什么不直接玩 PS5?或者干脆接上 Mac 或 PC,體驗刺客信條、賽博朋克 2077 等真正的 3A 大作?
這種交互與性能的不匹配也帶來了 Apple TV 的第二個問題:性能和生態(tài)之間的錯位。
Apple TV 的窘況:高不成、低不就
作為蘋果首款支持光追技術的手機芯片,A17 Pro 的 GPU 確實強悍,但它依舊是一顆「手機芯片」。它可以流暢運行移動端的大型游戲,也能移植一些幾年前的主機游戲(比如生化危機的重制版)。
但如果把它和真正的主機硬件橫向對比,差距立刻顯現(xiàn)。就算是多年前的 PS5 和 Xbox Series X,GPU 性能也遠遠甩開 A17 Pro。至于動輒 100GB 起步的 PC 大作,A17 Pro 既沒有算力去支撐高畫質,更沒有軟件層面的兼容性。
更現(xiàn)實的是,蘋果連自家的 Mac 平臺游戲生態(tài)都沒能跑通。大量 3A 游戲至今沒有 Mac 版本,即便 macOS 已經支持 MetalFX 超分辨率、兼容虛幻引擎,廠商依然不愿意投入適配。如果連 Mac 這樣「全功能電腦」都難以成為主流游戲平臺,那定位更窄的 Apple TV,憑什么靠一顆 A17 Pro 改變局面?
作為對比,MateTV 雖然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游戲主機,但它在交互上比 Apple TV 做得更激進。遙控器+觸控板+手機+體感的黃金組合,至少能把電視性能用在「輕娛樂」和「家庭互動」場景上。比如跳舞類、運動類游戲,在 MateTV 上天然適配。
圖片來源:Apple
而 Apple TV 這邊,即使性能再強大,也只能在 Apple Arcade 和極少數(shù)「3D 大作」里孤芳自賞。事實上,就小雷的體驗來說,Apple Arcade 那種堪稱「4399」的游戲陣容對 Apple TV 的幫助也極為有限。
Apple Arcade 的游戲類型以休閑為主,只適合手機或平板的碎片化體驗;把它搬到客廳大屏上,會給用戶帶來極大的預期落差——既然是坐在沙發(fā)上開電視玩游戲,那至少得有主機級的體驗; Apple TV 的性能雖強,卻無法支撐這種心理預期的落差,導致 Apple TV 「性能看似過剩,體驗卻嚴重不足」。
換句話說,要想讓 Apple TV 真正成為一臺游戲主機,蘋果必須做的遠不止換芯片。
「生態(tài)產品」的問題,必須從生態(tài)的角度解決
如果蘋果真的想讓 Apple TV 走向「游戲主機」的方向,雷科技認為,Apple TV 必須在性能、交互和生態(tài)這三方面同時下功夫。
首先,Apple TV 要徹底解決性能的短板:換上 A17 Pro 對 Apple TV 來說遠遠不夠,哪怕再強的手機芯片也無法撐起主機級體驗;不如直接采用 M 系列芯片的多 GPU 定制版,讓 Apple TV 的游戲性能至少追平自家的 MacBook Pro 產品。
圖片來源:Apple
交互方面,MateTV 的成功已經證明了家庭場景下,交互的多樣性比硬件的絕對性能更重要。想解決交互問題,蘋果要么推出專門的游戲手柄,要么把 iPhone、Apple Watch 更好地納入到交互體系中,否則性能再強也會白白浪費。
最后是最難的游戲生態(tài)??v觀蘋果在游戲品類的「努力」,3A 級別的內容缺失始終是 蘋果的短板。想把 Apple TV 打造成游戲設備,蘋果必須說服開發(fā)者為 tvOS 制作真正的 3A 游戲,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讓 Apple TV 和 macOS 的游戲生態(tài)打通,讓高性能的 Apple TV 能通過手柄直接運行 Mac App Store 的大型 3D 游戲。
也只有這樣,Apple TV 才可能在客廳里真正搶到一席之地,而不是繼續(xù)做那個「大屏生態(tài)拼圖」。而從這個角度看,Apple TV 目前最缺的還真不是硬件算力,而是對未來大屏生態(tài)的想象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