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姓,相傳源自上古時期的名人“倉頡”及“倉舒”,在三國時期,魏國有敦煌太守“倉慈”(見《三國志?魏書十六?任蘇杜鄭倉傳》,倉慈字孝仁,淮南人)。以此來看,倉姓歷史不可謂不久,但其規(guī)模卻并非太大,只集中分布于國內(nèi)少數(shù)省份。
在膠東半島范圍內(nèi),筆者此前還不曾接觸過本地倉姓人,只是在史志當中見過外地倉姓來此為官的相應記載。比如,清代后期的海陽縣,就曾有一位姓“倉”的知縣,接下來就對之做個簡要介紹。
根據(jù)記載,這位知縣的名字叫作“倉景長”,字子益,籍貫河南中牟縣,拔貢生(道光己酉)出身,于咸豐十年(1860年)十月來到山東登州府海陽縣上任。
查詢《中牟縣志》可知,倉姓為當?shù)氐目婆e望族之一,清代進士倉圣脈(翰林院編修)、倉景恬(翰林院編修,曾任湖南按察使加布政使銜)都是代表人物。其中,倉景恬生活的年代與倉景長相仿,兩人名中又皆帶“景”字,應為同族兄弟關(guān)系(注:《中牟縣志》中還記載有其他名為“倉景某”的功名人物,倉景長的曾祖父倉圣裔系進士倉圣脈之兄)。
倉景長在道光后期成為拔貢生之后,于咸豐年間踏入仕途。在主政海陽之前,曾在山東西部的武城、陽信等縣代理過知縣職務,口碑總體不錯。
到任海陽后的第二年(咸豐十一年,1861年,辛酉),倉景長迎來一場戰(zhàn)火考驗。當年秋季,捻軍大舉進攻膠東半島。九月中旬,捻軍一部逼近海陽縣城(鳳城),倉景長率眾防御,最終守住了城池。(注:從史料記載來看,捻軍作戰(zhàn)機動性強,但攻堅能力較差,進攻膠東期間不曾破城,但那些無險可守的鄉(xiāng)村多遭戰(zhàn)火波及。)
對于倉景長守城之事,光緒版《海陽縣志》記載道:“景長協(xié)同營伍,督率紳民,受兵登陴,分段嚴守,親身周歷,溫語拊循,不遑寢食者四十晝夜,而邑城以彈丸累卵之勢轉(zhuǎn)危為安?!?/p>
主政海陽縣兩年后,倉景長調(diào)任濟南府章丘縣。在當時,海陽尚被視為海隅偏僻之所,而章丘則是毗鄰省城的要地。因此,這一調(diào)動屬于對其的重用。在章丘任內(nèi),倉景長的表現(xiàn)亦可圈可點。同治三年,時任山東巡撫閻敬銘在向朝廷舉薦優(yōu)秀地方官員時,就將倉景長列在首位。而根據(jù)《中牟縣志》的記載,由于積勞成疾,倉景長后來在章丘任上去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