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開播的《宗師列傳·大宋詞人傳》節(jié)目中,當晏殊在夜雨中淺吟低唱“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范仲淹在邊塞悲歌“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許多觀眾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檔圍繞著宋詞與詞人的節(jié)目,選擇重新恢復宋詞的音樂性,給宋詞譜上曲、唱出來。如此創(chuàng)新,讓節(jié)目得以真實、完整地讓人感受到宋詞在誕生之初的魅力與寄托,而這種“還原”,也恰恰是《宗師列傳·大宋詞人傳》在文化呈現(xiàn)上最重要的特質(zhì)。
宋詞相較于之前的唐宋古文與唐詩,有著更具人生自況和情感審美的獨特表達,而當《宗師列傳》系列走到第三季,如何更好地呈現(xiàn)這種獨特的質(zhì)感,成為新一季給觀眾的驚喜。以“美”為鑰匙,《宗師列傳·大宋詞人傳》開啟的傳統(tǒng)文化寶庫,也在進一步帶觀眾理解宋詞,并共同探討為什么在當下,我們依然需要宋詞。
有 聲
把宋詞“唱”出來,文化記憶的影像回溯
多年來,宋詞一直是作為一種文學載體被學習和認知;所以當《宗師列傳·大宋詞人傳》重新賦予這些經(jīng)典作品音樂性,才會帶來讓觀眾耳目一新的觀感,宋詞也獲得了接近于誕生之初的、兼具藝術之美與情懷寄托的完整文化魅力。
這種音樂性的補足和增強,實現(xiàn)了兩重功能:第一,這還原了宋詞原本作為唱詞的功能,無論是“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的婉約,還是“關西大漢持銅琵琶”的豪放,當那些沉默于文墨的字句重新在音符之間跳躍,會帶來讓人動容的生動與厚重;第二,則是在情感上獲得增幅,用音樂疊加文字,獲得超頻的情感加持與抒情,也能讓觀眾更好地理解宋詞感性化的表達,感受詞人超越歷史的精神與志向。
如此“有聲”,對系列原本的“有色”進行了補充。電影感的呈現(xiàn)一直是《宗師列傳》系列的表達特點,不但有生活場景和衣食住行的細節(jié)還原,比如剛剛開播的兩集,就呈現(xiàn)了從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到范仲淹營建的邊塞青澗城(今陜西清澗)的市井風物,展示捶丸、雜劇、春酒、入學等北宋生活場景,打造了一個更具沉浸感的宋詞世界;而且到了《宗師列傳·大宋詞人傳》這一季,更以多維技術手段進一步升級制作,依托電影級高精度三維建模、虛擬制片與UE實時渲染等影視級視效技術,結合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對歷史名篇進行數(shù)字再現(xiàn)。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節(jié)目通過模塊化數(shù)字資產(chǎn)庫,高效還原虛擬拍攝所需的各種場景,完成了晏殊“獨上高樓”、范仲淹慶州之夢等詩意化空間的超現(xiàn)實敘事,以充分的詩情與實驗性的視聽體驗,給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觀感。
當節(jié)目以音樂性和視聽美,真正實現(xiàn)了那些經(jīng)典文化記憶的影像回溯,觀眾得以回到那些文化瑰寶誕生的源頭,看詞人的所思所感,品人生的況味悠長。課本上的宋詞就此“活”了起來,原來它們不只是故紙堆里的文字,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更是一段段人生經(jīng)歷的詩意抒發(fā),悲歡離合之際的家國之思,并被作為一種當代人能懂的語言被歌詠、被傳頌、被共情。
有 情
讓詞人從課本里走出來,在感動中獲得共鳴
“活”起來的不只是宋詞,也包括詞人本身。有趣的是,看過《宗師列傳·大宋詞人傳》后許多觀眾才知道,《岳陽樓記》這篇當年曾“全文背誦”的千古雄文,在創(chuàng)作時作者范仲淹甚至沒去過現(xiàn)場,在千里之外就把湖南岳陽的洞庭湖寫得壯闊雄奇。這種超乎想象的才華,讓許多評論直呼“這是什么絕代大文豪”“終于理解為什么人家能進課本了”。
當《宗師列傳·大宋詞人傳》以影像再現(xiàn)這些詞人們的一生,他們不再是課本中的一個名字,而成為一段段真實卻不平凡的人生。觀眾會感慨于,原來創(chuàng)作《岳陽樓記》時,范仲淹正處于自己的人生低谷,卻能靠著滿腔的家國之思與胸中溝壑,書寫“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大好河山,更慨然寫出《岳陽樓記》里傳頌千古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具象化了中華文明里傳承至今的家國情懷;節(jié)目對這段的影視化呈現(xiàn),可謂令人胸中激蕩。
而晏殊又是何許人也?“一曲新詞酒一杯”的貶謫生涯背后,是他邀請名士范仲淹主持應天府書院,書寫“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的千秋功績;而他后來官至宰相,曾舉薦的人才清單上除了范仲淹,更有歐陽修、王安石、韓琦和富弼等一批星光熠熠的名字,如此“朋友圈”也會讓觀眾們認識到,原來《珠玉詞》背后還有如此的人生傳奇。
在這種人物的豐富性背后,《宗師列傳·大宋詞人傳》宛然拉開了一幅群星璀璨的文化長卷,一個個耀眼的名字就此具有了完整的人格。原來那些冠絕文翰的名篇,并非他們?nèi)松娜?,身處文化燦爛卻內(nèi)憂外患的宋朝,他們有著各自的人生抱負與悲歡離合,在廟堂之高、江湖之遠演繹著屬于自己的壯志與孤獨;而宋詞是解碼他們?nèi)松娜肟?,也因此成為傳統(tǒng)文人精神的載體。
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節(jié)目不但勾畫了詞人們憂國憂民的偉岸形象,也通過表現(xiàn)其作為文人的生活意趣與田園之思,展示了更可愛的一面。晏殊主政陳州(今河南淮陽)時,見府衙附近莎草叢生,就移植到府中開辟了一方莎場,而這后來就成為名篇《庭莎記》的主角;范仲淹則愛算賬,每天睡前會心算一家人的飲食花銷,如果“自奉之費與所為之事相稱,則鼾鼻熟寐”,反之則“終夕不能安眠”。通過這些生活細節(jié),節(jié)目也讓觀眾得以從更多側面,深刻地理解詞人的精神世界。
跟隨著嘉賓視角,觀眾仿佛真的回到了古代、與這些文明“頂流”當面對話,更會看到原來那些千古名篇背后,也是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其中,不但有理解這些作品的全新角度,觀眾也會從這些更親近、更生動的人物身上獲得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進而真正理解和愛上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而《宗師列傳·大宋詞人傳》也以兼具藝術性、沉浸感和價值性的創(chuàng)新性表達,完成了一次傳統(tǒng)文化傳播與發(fā)揚的重要探索。
有 共 鳴
當宋詞照進生活,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新價值
《宗師列傳·大宋詞人傳》的前兩期人物晏殊與范仲淹,在有很多相似性的同時,也有著各自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特質(zhì)。比如范仲淹被認為是北宋士大夫的天花板,因為他謚號為“文正”,后來這個謚號也被認為是古代文人謚號的榮耀極致;金代元好問曾評價他“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在朝廷則又孔子之所謂大臣者,求之千百年之間,蓋不一二見”;而他“先憂后樂”的精神表達,更鑄就了后來文人精神的核心品格,被傳承并影響著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直到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成為民族集體性格中的重要文化遺產(chǎn)。
如果說范仲淹是“吾道不孤”,晏殊直面人生的孤獨則是另一種勇氣。正如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探訪團成員張靜所言,晏殊的一生都有著一種復雜的觀照,“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背后,是人生面對廣闊與未知的常態(tài),而真正的力量“始于接受這份望盡天涯的孤寂”。
而《宗師列傳·大宋詞人傳》所展示的是,無論是人與集體的關系,還是人與自己的關系,或許都可以通過宋詞為載體,在傳統(tǒng)文化中嘗試尋找答案。正如開頭所言,宋詞相較于唐詩等文學載體的特點是更為日常和私密,濃縮了不同的人生體驗與個體記憶,也更能打通與具體個人的鏈接。通過閱讀宋詞,觀眾可以理解詞人更真實的所思所想,以及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
在節(jié)目中,觀眾會看到如何用晏殊的詞,解答當代學生在學習中保持專注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探訪團成員谷曙光會以詞自勉,“獨立自持,目光深遠,在孤獨中保持精神的充盈與行動的從容”。而范仲淹在教育中反復提及的“明體達用”,強調(diào)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學以致用、知行合一,這在今天處理現(xiàn)實問題的時候依然是重要的指導原則。無論是作為學生心理教育的重要載體,還是指導現(xiàn)實中的人生,節(jié)目都讓觀眾看到了宋詞在今天依然具有的價值,讓“為什么還要讀宋詞”的答案更加清晰。
以“美”為一把鑰匙,《宗師列傳·大宋詞人傳》開啟了一個豐富、真實、厚重的宋詞世界,而這種兼具韻律美、人情美、精神美的傳統(tǒng)文化載體,也正在通過節(jié)目,打開和觀眾的對話與共情空間,以文化深度與時代溫度為當代人注入精神動力與傳承的力量。節(jié)目接下來還將逐一解鎖黃庭堅、李清照、陸游、辛棄疾、姜夔等九位詞人故事,勾勒出一卷宋代詞人全景圖,值得繼續(xù)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