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千龍網(wǎng))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暨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人民網(wǎng) 李世奇攝
北京城市副中心西北,一座形如古代禮器“玉璋”的博物館建筑,從古跡墟土之上悄然生長出來。今年6月,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暨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面向公眾開放,成為北京首個以“館園一體”形式運行的考古遺址公園,為北京城市副中心增添文化新名片。
2016年,在配合城市副中心建設過程中,一座漢代縣級城址在考古隊的發(fā)掘過程中漸漸揭開神秘面紗,并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而這座位于通州區(qū)的路縣故城遺址,也成為目前所知通州地區(qū)最早且唯一的秦漢時期城池,將通州的建城史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
記者了解到,遺址公園由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和南北兩個園區(qū)組成,以“無界公園”“遺址上的漢風園林”的創(chuàng)新理念,采用覆土方式保護地下遺存,設置15處景觀節(jié)點,博物館展出289件(套)路縣故城遺址出土的文物,構(gòu)成集文物保護、生態(tài)涵養(yǎng)、文化體驗于一體的城市新空間。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以“先保護后發(fā)掘、邊考古邊展示”的“公眾考古”理念規(guī)劃建設。公園總體保護范圍共113公頃,根據(jù)文物發(fā)掘情況和近十年考古計劃,分三期建設,此次開放的是一期遺址公園城墻遺址外圍區(qū)域和二期城墻遺址范圍以內(nèi),即原有古城內(nèi)的范圍,面積約68公頃。
遺址公園以路縣故城遺址考古勘探和考古發(fā)掘資料為依據(jù),在遺址上整體覆土1米保護故城遺址并復原漢代路縣故城城內(nèi)格局。沿城墻遺址,覆土3-3.5米,形成保護性土山以顯示古城輪廓。在城外,通過地形形成場地綠島,局部增加覆土土層厚度,增加喬木綠化的面積,形成綠色生態(tài)的遺址公園氛圍。在城內(nèi)結(jié)合考古勘探,再現(xiàn)漢代路縣路網(wǎng)系統(tǒng),利用生態(tài)種植再現(xiàn)古城格局。
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位于遺址公園南側(cè),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遵循圍繞遺址、聚焦兩漢、傳承文脈、古今同輝的理念,設置陳列展廳、遺址展廳和臨時展廳,展示路縣故城遺址考古出土文物289件(組),囊括玉石器、陶器、石刻磚瓦、陶器等文物展品種類,完整展現(xiàn)遺址從戰(zhàn)國至明清沒有斷層的歷史。
其中,在遺址展廳,觀眾可以直觀考古現(xiàn)場,看到漢代的水井和陶窯,還可以通過信息化技術,了解漢代居民的生產(chǎn)和生活,并為以后持續(xù)開展考古發(fā)掘預留了空間,使遺址展廳成為觀眾可參與的動態(tài)展示空間。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暨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人民網(wǎng) 李世奇攝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暨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人民網(wǎng) 李世奇攝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暨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人民網(wǎng) 李世奇攝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暨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人民網(wǎng) 李世奇攝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暨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人民網(wǎng) 李世奇攝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暨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人民網(wǎng) 李世奇攝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暨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人民網(wǎng) 李世奇攝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暨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人民網(wǎng) 李世奇攝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暨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人民網(wǎng) 李世奇攝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暨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人民網(wǎng) 李世奇攝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暨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人民網(wǎng) 李世奇攝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暨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人民網(wǎng) 李世奇攝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暨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人民網(wǎng) 李世奇攝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暨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人民網(wǎng) 李世奇攝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暨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人民網(wǎng) 李世奇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