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濃,深圳的山林依舊綠意蔥蘢,間或點綴著幾抹金黃。周六清晨,當?shù)谝豢|陽光掠過光明區(qū)一片郊野空地,90后設計師張月朗和她的“打野搭子”已穿梭在林間。她蹲下身,輕輕撥開覆著露水的落葉,用手機識別一株葉片鑲著紫邊的野菜。
在這個收獲的季節(jié),挖野菜這項曾屬于老一輩的鄉(xiāng)土記憶,正悄然成為都市年輕人周末休閑的新選擇。他們手握小鏟、肩挎布袋,悄然走進山野深處,開啟一場屬于秋天的“尋野之旅”。
▲市民在銀湖山郊野公園發(fā)現(xiàn)的蕨菜。
從掃碼到識草:都市青年的自然啟蒙
“快看!這是野莧菜!”張月朗對照著植物識別軟件的結果,輕聲歡呼起來。她從隨身布袋里掏出一把小鏟,沿著根部輕輕一撬,將這棵沾著露珠的野菜妥帖地收進袋中。
▲市民在梧桐山發(fā)現(xiàn)的野菜。
同行的幾位年輕人聞聲湊過來,你一言我一語討論著:“原來野莧菜的葉子背面是淡紫色的!”“莖稈有點泛紅呢!”對這群平日與電腦代碼為伴的年輕人而言,大自然正成為一本立體的“植物圖鑒”。
自從加入“打野”隊伍,她開始學習使用植物識別軟件,翻閱科普圖鑒,并向公園里鍛煉的老人家請教?!艾F(xiàn)在我能認出10多種野菜了,這種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很踏實?!?/p>
▲艾草。
對于來自潮汕的張月朗而言,挖野菜是刻在基因里的鄉(xiāng)愁?!靶r候常跟著奶奶去田邊采鼠麴草做粿,那種清香至今難忘。”她回憶道,“奶奶會用鼠曲草和艾草做粿,這些味道承載著我對童年的美好記憶?!?/p>
意外收獲:“打野”邂逅科學研究
在深圳,像張月朗這樣的“打野”愛好者正不斷增多。從山間田園到溪邊綠地,在野菜茂盛生長的地方,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社交平臺上,與“挖野菜”相關的帖子熱度持續(xù)攀升:有網友分享“秘密野菜基地”,有網友組建戶外“組隊”群,還有人發(fā)布菜葉辨別攻略,教大家分清野蔥和野草、水芹菜和毒芹。
▲市民今年3月在沙灣河發(fā)現(xiàn)的水蕨菜。
清晨的露水還未散去,30歲的王明(化名)已經出現(xiàn)在陽臺山的一條小徑上。他俯身撥開一片落葉,露出一株剛冒頭的秋筍——“這就是秋天的信號?!薄扒锕S雖小,卻是季節(jié)的見證。”在農村長大的他,對山野有著天然的親切感。
▲市民在馬鞍山采摘的蕨菜及春筍。
王明掏出手機,向記者展示他收藏的 “打野攻略”。今年春天,一篇關于蕨菜的帖子點燃了他的“打野”熱情。半年來,他的足跡遍布深圳山林:陽臺山的紅毛蕨和竹筍、沙灣河的水蕨、塘朗山的雞樅菌、銀湖山的木姜子……最讓他著迷的是“尋找過程中的未知驚喜”。
▲市民在甘坑濕地公園采摘的蕨菜。
他向記者表示,今年5月,他在陽臺山發(fā)現(xiàn)一株顏色奇特的牛肝菌,菌蓋粉中透黑,疑似云南紅蔥牛肝菌。他將照片發(fā)到蘑菇愛好者群,竟引發(fā)專家熱議,連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員也聯(lián)系他寄送樣本,懷疑可能是新物種。
▲市民在陽臺山采摘的牛肝菌。
“我小心翼翼把蘑菇打包冷鏈寄出,那幾天特別激動,心想萬一真是新發(fā)現(xiàn),也算為科研做貢獻了?!彪m最終鑒定為常見的隱紋條孢牛肝菌,但這段“差點發(fā)現(xiàn)新物種”的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自然探索的無限可能?!懊總€普通人都可能成為自然發(fā)現(xiàn)的參與者?!?/p>
▲市民在陽臺山采摘的黑紫色牛肝菌,毒性不可食用。
專家提醒:自然探索需以安全為前提
隨著“挖野菜”熱潮興起,生態(tài)保護問題也引發(fā)關注。有經驗的愛好者強調“可持續(xù)采摘”理念:只采嫩芽、果實等可再生部分,不挖根莖類植物;遵守“三不原則”——不熟悉不采、不濫采、不破壞生長環(huán)境。王明和張月朗等愛好者也展現(xiàn)出生態(tài)意識,遵循“采嫩留根、避開采挖根莖”的原則,同時在采摘時順手清理沿途垃圾。
▲市民在甘坑濕地公園發(fā)現(xiàn)的蕨菜。
面對這股熱潮,深圳市仙湖植物園資深研究員、植物保護專家李楠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達了謹慎態(tài)度。“深圳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山林環(huán)境多樣,孕育了較為豐富的野生植物資源。但城市環(huán)境中的野菜可能含有農藥殘留或重金屬污染,自然探索需以安全為前提?!彼硎?,尤其是公園、公路旁的植物,土壤污染風險較高。此外,也存在不少外形相似的有毒物種。
李楠博士以自己曾在植物園發(fā)現(xiàn)野生靈芝卻未食用的經歷為例:“當時的藥學博士提醒我,野生不等于高品質?!彼ㄗh,若非要嘗試,可選擇海拔較高、人跡罕至區(qū)域的蕨菜或山蒼子,并嚴格避免采摘根莖類植物。市面上常見的野菜如馬齒莧等,已有規(guī)?;N植,安全性更高,不必冒險采摘。
對于辨識能力,她強調“君子動眼不動手”的原則,建議借助專業(yè)圖鑒或識別軟件輔助,但需結合系統(tǒng)學習。一旦誤采毒菇或受污染植物,可能付出健康代價。
在李楠博士看來,如何將這份自發(fā)的熱情,轉化為學習科學知識、踐行生態(tài)保護的持久動力,是這股新潮流值得思考的問題。她建議,相關機構可通過自然教育課程、科普講座等方式,幫助市民在尊重生態(tài)、科學認知的基礎上與自然互動,從“采摘者”轉變?yōu)椤笆刈o者”。
深圳晚報記者 吳潔 實習生 鄭美怡/文 受訪對象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