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器物中,許多人都記得5號坑出土的半張沉甸甸的黃金面具。那是目前中國商周時期尺寸最大、最為厚重的金面具。這張金面具的修復者,便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馬燕如。
2020年底,新一期三星堆考古發(fā)掘5號坑金器出土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迅速邀請馬燕如來廣漢參與修復。經(jīng)過她和團隊的妙手回春,這張殘重280克的金面具漸露真容,重現(xiàn)流光溢彩。
到2023年底,三星堆又有數(shù)張金面具和上百件金飾片被修復展示。加上以往1、2號坑出土的7件金面罩,三星堆迄今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至少10件黃金覆面器物。再加上各個坑中的零碎金器,三星堆出土器物中的黃金用量估計超過2公斤,在同時期的中國無出其右。
9月27日在2025三星堆論壇的“文明解碼”分論壇上,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馬燕如對三星堆出土的金質文物進行了概述并做出幾點總結。
其中,對于三星堆的黃金用量與形制豐富,馬燕如用“獨步天下”來形容。目前已整理、修復的金質文物總重量已超過1.5公斤,加上未修復的(約0.5公斤),總計可達2000克。
顯微鏡下呈現(xiàn)的金器表面精細線條
在用量夠“壕”之外,三星堆黃金制品的加工工藝水平亦遙遙領先:劃刻、鏨刻等手法充分利用了金銀的柔韌和延展性。從這些金質文物制作的工藝復雜程度來看,三星堆的金質文物制作代表了早期中國貴金屬工藝的“巔峰高度”,遙遙領先于同時期(約3000~5000年前)華夏其地域文明的貴金屬工藝水平。
據(jù)馬燕如介紹,這些金器多是金銀合金,來源應為較為穩(wěn)定的砂金礦。因為與脈金和巖金相比,砂金相對更容易提取。馬燕如還提到:四川的砂金礦儲量占全國的21%,古蜀人充分利用了這一自然資源優(yōu)勢,實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黃金自由”。
三星堆鳥形金飾片
面對這一“金光閃閃”的研究成果,馬燕如認為:三星堆金質文物是三星堆文明的璀璨代表,其意義遠超“貴金屬器物”本身,而是從歷史、文化、藝術、科技等多個維度,直接打破了“中原文明單向影響周邊”的傳統(tǒng)認知,以“重器”姿態(tài)實證了長江上游曾存在一個與中原夏商文明平行、且高度發(fā)達的區(qū)域文明中心。
編輯:劉英鑾
一審:徐楊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
來源:紅星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