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4年,一位名為盛兵衛(wèi)的日本農民在耕地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枚刻有漢字的金印。當消息傳到附近的熊本城時,精通漢學的學者龜井立即致信,愿以十兩黃金求購此印。盛兵衛(wèi)對這枚小印的價值心存疑慮,便暫未回復。見此情形,龜井將價格提升至百兩黃金。面對這筆足以改變人生的巨款,盛兵衛(wèi)心動之際,同村人提醒道龜井愿出百兩黃金,此物價值必遠超此數(shù);若消息走漏,恐招致歹徒覬覦。不如獻給領主,既能換取錢財,又可保全性命。
盛兵衛(wèi)采納建議,將金印獻給統(tǒng)治熊本的肥后藩大名黑田氏。黑田氏賞賜其白銀后,召集漢學家考證金印來歷。經(jīng)辨識,印文"漢委奴國王印"六字證實,此物正是兩千年前漢光武帝劉秀冊封日本列島政權的信物。這枚象征中日交流源頭的金印,后被昭和天皇指定為日本國寶。
回溯東漢初年,光武帝絕難料到,這個蕞爾小島將在千年后成為華夏勁敵。日本列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實為千年恩怨的根源所在。四大主島構成的國土框架中,關東平原與大阪平原兩大聚居區(qū)分據(jù)南北,跨度逾兩千公里;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諸島間僅隔數(shù)十公里海峽。這種地理格局既促成政權統(tǒng)一,又孕育了對外擴張的天然沖動。
日本首次實質性統(tǒng)一始于漢委奴國王時代。以大和王權為標志的強權政權建立萬世一系天皇制,并開啟了對朝鮮半島的千年覬覦。對古代日本而言,征服朝鮮半島不僅是擴張?zhí)?,更是深入中國大陸的關鍵。朝鮮半島最南端與日本九州僅隔對馬海峽,而橫跨東海抵達中國大陸的航線長達七百公里,其間暗礁密布、風浪險惡。
百濟作為日本最近的半島政權,成為其滲透首選。日本曾試圖通過聯(lián)姻培植親日勢力,但新羅在唐朝支持下?lián)魯“贊c高句麗,粉碎了日本擴張計劃。663年白江口之戰(zhàn)中,唐軍以少勝多全殲日軍,迫使日本收斂野心,轉而潛心學習中原文明。
七世紀律令制國家的建立,使日本完成中央集權化。至1590年豐臣秀吉統(tǒng)一全國時,這個封建化政權已具備成熟軍事體系。1592年,豐臣秀吉動員三十萬大軍入侵朝鮮,先鋒部隊達十五萬九千人。毫無準備的朝鮮兩月即告淪陷,國王逃亡遼東求援。萬歷皇帝洞悉"倭寇圖朝鮮,意實在中國",決意援朝抗倭。
明軍與朝鮮聯(lián)軍在露梁海戰(zhàn)重創(chuàng)日軍,此役耗銀兩千四百萬兩,雖重創(chuàng)日本但加速了明朝衰亡。戰(zhàn)后德川幕府汲取教訓,暫時放棄大陸野心。但鎖國令下的日本通過長崎港口吸收西方技術,人口激增至三千萬,海權時代的到來終將改變東亞格局。
1853年佩里艦隊黑船來航,幕府被迫開國。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開啟了全面侵華的罪惡序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