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晚餐的間隙,42 歲的張先生突發(fā)急性心梗栽倒在地,生命垂危。所幸經鎮(zhèn)江市第四人民醫(yī)院(以下簡稱 “四院”)急診團隊與心內科專家緊急介入手術搶救,他成功從鬼門關脫險。9 月 29 日是世界心臟病日,今年主題為 “律動不息”,四院心內科主任劉永生借此案例提醒,近年來年輕心梗患者數量顯著增加,且病情往往比老年人更兇險,公眾尤其是高危人群需熟知心梗 “致命信號”,做好預防與應急處置。
術前
突發(fā)險情:晚餐后胸悶栽倒,患者幾近休克
據了解,今年 42 歲的張先生體重達 220 斤,不僅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還煙癮極重,日常幾乎煙不離手。8 月 27 日晚,他用餐后突然出現胸悶、全身大汗的癥狀,起初誤以為是空調失靈、房間悶熱所致,便起身開窗通風。然而,癥狀非但沒有緩解,反而持續(xù)加重,最終他眼前一黑,直直栽倒在地。
家人見狀緊急呼救,同時撥打 120 急救電話。當急救人員抵達現場時,張先生已意識模糊,出現血壓不穩(wěn)、心律不齊等癥狀,病情瀕臨休克。急救團隊立即展開現場急救,并爭分奪秒將其送往四院急診搶救。
術后
緊急救治:介入手術打通血管,從死亡線拉回生命
抵達四院急診室時,張先生的病情已十分危急。醫(yī)護人員早已備好除顫儀以防萬一,同時迅速為其完善心電圖、心肌酶譜等關鍵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張先生患上的是急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 這是一種發(fā)病急、致死率高的心血管急癥,若不及時干預,隨時可能致命。
接到緊急會診通知的四院心內科主任劉永生,第一時間趕到急診室。結合張先生 “長期吸煙、高血壓、高血糖、肥胖” 的病史與檢查結果,劉永生判斷其冠狀動脈已出現急性閉塞,必須立即通過介入手術開通血管,否則將錯失搶救時機。
隨后,張先生被快速轉運至導管室。劉永生帶領團隊精準定位其心臟冠狀動脈閉塞部位,成功植入支架,打通了堵塞的血管。經過緊張搶救,張先生的生命體征逐漸平穩(wěn),胸悶、胸痛等癥狀明顯緩解,最終脫離生命危險。目前,他已康復出院,出院后不僅徹底戒掉了多年煙癮,還主動制定健康飲食與減重計劃,積極配合后續(xù)康復治療。
劉永生主任
醫(yī)生警示:年輕心?;颊吒鼉措U,三大特點需警惕
“近年來,像張先生這樣的年輕心?;颊咴絹碓蕉?,且他們的病情往往比老年人更危重,猝死發(fā)生率也更高?!?劉永生在接受采訪時強調,年輕人群急性心肌梗死的特殊性,主要源于三個關鍵原因:
其一,血栓病變?yōu)橹鳎荛]塞更突然。老年心梗患者多因冠狀動脈長期粥樣硬化,狹窄程度逐漸加重;而年輕人心梗多是冠狀動脈內斑塊突然破裂,形成血栓導致血管迅速完全阻塞,血流瞬間中斷,心肌缺血缺氧的速度更快、程度更重。
其二,缺乏側支循環(huán)保護,心肌壞死面積更大。老年人若存在長期嚴重的冠狀動脈狹窄,心臟會逐漸形成 “代償機制”—— 長出側支循環(huán)血管,相當于給心臟搭建 “備用通路”;但年輕人血管狹窄程度通常不嚴重,側支循環(huán)尚未形成,一旦血管閉塞,沒有 “備用通路” 供血,極易引發(fā)大面積心肌壞死。
其三,缺血耐受性差,易誘發(fā)致命心律失常。年輕人的心肌平時極少經歷缺血狀態(tài),對缺血的 “抗壓能力” 遠不如老年人(老年人因反復缺血,心肌已逐漸適應)。一旦突發(fā)急性缺血,年輕人的心臟更易出現嚴重室性心律失常,這也是年輕心?;颊哜赖闹匾T因。
“正因為如此,年輕人發(fā)生急性心梗后,‘盡早開通梗死相關動脈’至關重要?!?劉永生解釋,越早開展急診介入手術,能挽救的瀕臨壞死心肌就越多,可最大限度減少心臟損傷,降低后續(xù)心衰、猝死等并發(fā)癥的風險。
健康提醒:遠離誘因 + 警惕癥狀,守護心臟健康
針對年輕心梗高發(fā)的趨勢,劉永生結合臨床經驗,給出三點針對性健康建議,幫助公眾預防心梗:
1. 嚴格控制危險因素
高血壓、高血糖、肥胖、吸煙等都是心梗的重要誘因。年輕人群應定期進行健康體檢,密切監(jiān)測血壓、血糖、血脂指標,發(fā)現異常及時干預;同時減少吸煙、酗酒行為,避免長期熬夜、過度勞累,降低心臟負擔。
2. 養(yǎng)成健康生活方式
飲食上減少高油、高鹽、高糖食物攝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每周堅持 150 分鐘以上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將體重控制在 BMI(身體質量指數)18.5-23.9 的健康范圍。
3. 警惕早期 “致命信號”
心梗并非毫無征兆,若出現胸悶、胸骨后壓榨性疼痛、全身大汗、惡心嘔吐、肩背放射痛等癥狀,無論年齡大小,都應立即停止活動、原地休息,同時撥打 120 急救電話,切勿抱有 “忍一忍就好” 的僥幸心理,以免延誤搶救時機。
“心臟健康關乎生命‘律動’,年輕不是‘豁免權’?!?劉永生呼吁,在世界心臟病日來臨之際,公眾應重視心臟健康管理,從生活細節(jié)入手,遠離心梗誘因,牢記應急處置方法,為心臟筑起 “防護墻”。
通訊員 錢菁璐 曹婷婷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姜天圣 萬凌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