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家住黃河源】瞧,梧桐村!橋,新通途!
俯瞰黃河峽谷旁的黃河新村。
青海新聞網(wǎng)·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一座橋改變了啥?答案,寫在黃河邊平凡的日子里。
滔滔黃河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門堂鄉(xiāng)流出青海省,又在瑪曲草原拐出一道彎,如一條綢帶再次流入青海,直奔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縣寧木特鎮(zhèn)的黃河大峽谷。
到了這兒,黃河一改之前的平靜,變得波濤洶涌。
9月19日,記者站在寧木特鎮(zhèn)黃河吊橋的中央。橋下200米,黃河水轟隆奔流,激流拍岸,兩岸植被茂密——南岸是松,北岸是柏。順流望去,還能看見一座早已廢棄的小橋,橋頭小路早已被松柏掩埋。
“那座小橋是1985年建的,比我還小兩歲。那時候,全村人出門都得靠它。但也只能滿足人通行,別的什么都做不了。”說話的是梧桐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科杰加措,他正講述這座橋的前世今生。
梧桐村位于果洛州瑪沁縣與甘肅甘南州瑪曲縣交界,這兒是黃河流經(jīng)青海境內(nèi)形成的第一個大峽谷。曾經(jīng),這道峽谷像天塹一樣,把村子與外界徹底隔開。很多老人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沒去過縣城。村民的日子,幾乎與世隔絕。
轉(zhuǎn)機發(fā)生在2009年。那年,寧木特黃河吊橋建成通車。這座橫跨峽谷的大橋,徹底改變了梧桐村。
橋通了,路順了,生活也跟著變了。村里超過80%的牧民陸續(xù)搬遷到黃河對岸,交通更方便的地方,和其他村的搬遷戶一起,組成了“黃河新村”。老村變成了放牧點,只有勞動力在那兒從事牧業(yè),老人和孩子都住進了新村新家。
科杰加措在整理鋪子里的商品。
“以前去縣城,感覺像出遠門。得從牧業(yè)點騎馬過大峽谷,再換摩托車,折騰一兩天。現(xiàn)在呢?從放牧點開車到新村,再一路開到縣城,兩個小時就夠了。”科杰加措笑著說。如今的村里,幼兒園、小學、衛(wèi)生室樣樣齊全,去年還通了上下水,“生活是真的方便了”。
2019年,科杰加措一家也搬進了新村。他在村主干道邊買了個莊廓院,拆掉老房,蓋起一棟二層小樓。一樓開商鋪,銷售食品、衣服、文具等;二樓是一家人的住所,客廳、臥室、廚房、洗手間布局得體,還裝上了電暖氣。“我們這兒海拔低,一年只要燒四個月暖氣,每月電費1500塊。兩個孩子就在旁邊小學上學,日子舒心多了?!?/p>
一座橋改變的,不只是硬件設(shè)施和生活條件,更深刻的是人們的想法。
“以前村里有些無畜戶,不想著掙錢,整天打臺球、等救濟?,F(xiàn)在不一樣了,大家主動謀生計,開菜鋪、蒸饃饃、開飯館、搞汽修……個個都想努力過上好日子?!笨平芗哟胝f。記者行走在村內(nèi),道路兩旁各類商鋪一家挨著一家,讓人恍若到了一個鄉(xiāng)鎮(zhèn)的集市。
“我小時候,只要會背包,就去放牛放羊?,F(xiàn)在的孩子,只要能背起書包,就一定送去上學?!笨平芗哟胝f。
聊著聊著,廚房飄來陣陣肉香?!扒皟商靹値Ш⒆域T馬回放牧點,宰了只新鮮的羊,還灌了血腸。今天你們來得巧,有口福啦!”科杰加措家中有十幾只羊、十幾頭牛,由弟弟在牧業(yè)點照看。每年冬天他家會宰一頭牛、三只羊,肉能吃到第二年五月。夏天再宰三只羊,這就是一家人全年吃的牛羊肉。
一座橋,讓天塹變通途,也讓日子有了新的溫度。
(來源:青海日報)
(張多鈞 才貢加 楊紅霞 潘昊 張富昭)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