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池茂花
今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誕辰76周年,今天,也是紅色攝影家侯波女士仙逝8周年!她在93歲的生命歷程中,從延安的楊家?guī)X到北京的中南海,在時光浩渺的長河中,以獨特而璀璨的方式鐫刻歷史,將轉瞬即逝的瞬間化作永恒的經(jīng)典!
這就是紅色攝家侯波,中華人民共和國攝影史上當之無愧的傳奇女性。她宛如一顆熠熠生輝的星辰,用她手中那看似平凡卻又充滿魔力的相機,為新中國波瀾壯闊的誕生與發(fā)展歷程,留下了不可磨滅且震撼人心的影像記憶。
(圖一)紅色攝影家侯波
她的鏡頭,宛如一雙深邃而敏銳的眼睛,不僅精準地定格了開國領袖們音容笑貌背后的偉大靈魂,更如同一部無聲卻氣勢恢宏的史詩,以獨特的視覺語言,訴說著新中國從蹣跚起步到昂首闊步的壯麗史詩,見證了那個風云變幻、激情燃燒的時代所獨有的魅力與力量。
新中國新聞界的不朽傳奇
1938 年,在中華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年僅十幾歲的侯波,她毅然投身革命,并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從此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地綁在了一起。此后,在1939 年至 1944 年,她在延安邊區(qū)中學、延安大學、延安女子大學等革命學府中汲取知識養(yǎng)分,不斷充實自己。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的曙光照亮中國大地,侯波憑借自身的才華與努力,擔任了東北電影制片廠攝影科長,在攝影領域嶄露頭角。1949 年,對于她來說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年份,這一年她調入北京中南海,擔任中共中央辦公廳警衛(wèi)局攝影科科長,從此開啟了為毛主席和黨中央領導同志專職攝影的12 年。在這12年里,她就像一位忠誠的記錄者,用鏡頭緊緊跟隨新中國偉人們的腳步,捕捉他們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一個珍貴瞬間,留下了無數(shù)永恒而珍貴的歷史畫面,也因此被人們親切地譽為“紅墻攝影師”。
(圖二)開國大典,攝影:侯波
后來,侯波調入新華社任新聞攝影編輯部,繼續(xù)在攝影事業(yè)上發(fā)光發(fā)熱。侯波是山西省夏縣人,我有幸與她同為山西老鄉(xiāng)。那時,我每次太原回北京總社,都會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去拜望她;而她回山西時,也總會到新華社山西分社看望我們這些年輕記者,用她那溫暖而有力的話語鼓勵我們多到基層采訪,深入生活,挖掘最真實、最動人的故事。她曾多次鼓勵我:“穆青提出兩翼齊飛,你是文字記者,也拍照片,這很好。”這句話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在新聞道路上前行的方向,也讓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對年輕一代的關懷與期望。
從太行女兒到紅色攝影家的成長路
1924 年,在山西夏縣的中條山下,一個女嬰呱呱墜地,父母為她取名“閻千金”。這個帶著濃厚黃土氣息的名字,仿佛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她將與這片土地上的革命烽火相連,共同書寫一段波瀾壯闊的人生傳奇。
13 歲那年,當抗日烽火燃遍三晉大地,閻千金心中涌起一股強烈的愛國熱情。她毅然決然地剪掉長發(fā),背著簡單的行囊,帶著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翻越中條山,投奔到了革命隊伍中。
(圖三)毛澤東與周恩來在第一屆人代會上,攝影:侯波
1938 年的延安,宛如一座閃耀著希望之光的燈塔,吸引著無數(shù)熱血青年奔赴而來。窯洞里的燈火徹夜不眠,照亮了中國革命的未來征程。已經(jīng)改名侯波的少女,懷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攝影藝術的熱愛,在延安女子大學捧起了人生第一本攝影教材。那一刻,她仿佛打開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門,眼中閃爍著興奮與好奇的光芒。
在延河畔,侯波調整光圈、按下快門。侯波全神貫注地學習著,眼神中透露出對攝影藝術的執(zhí)著與熱愛。相機取景框里的世界,從此在她的眼中有了不一樣的色彩——那是一個充滿故事、充滿情感的世界,等待著她用鏡頭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1949 年的北京,迎來了一個劃時代的時刻。侯波站在香山雙清別墅那棵古老的銀杏樹下,第一次近距離為毛主席拍攝肖像,她的心情既緊張又激動。鏡頭里定格的不僅是偉大領袖和藹可親的微笑,更是一個新時代的溫暖與希望,仿佛在向世人宣告,一個嶄新的中國即將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崛起。
開國大典:定格永恒的歷史瞬間
1949 年 10 月 1 日,這是一個讓全世界都為之矚目的日子。天安門城樓上的陽光格外燦爛,仿佛在為新中國的誕生歡呼喝彩。青年攝影師侯波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站在城樓東側的護欄旁。她手中的德國祿來120 相機,是當時最先進的攝影設備,這次拍攝讓她深感責任重大,每一張照片都必須精心構思、精準捕捉。
當毛主席那洪亮而激昂的聲音響徹云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這一震撼人心的宣告如同春雷般炸響,侯波的手指微微顫抖,但她的眼神卻無比堅定。她迅速調整好狀態(tài),精準地按下了快門,將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瞬間永遠定格。
(圖四)陳云與鄧小平暢游頤和園,攝影:侯波
為了捕捉到最佳角度,展現(xiàn)出開國大典那宏大而壯觀的場面,侯波不顧個人安危,將身體探出護欄,半個身子懸在城樓外。就在她全神貫注地拍攝時,周恩來總理不知何時悄然站在了她身后,輕輕抓住她的衣角,溫柔而堅定地說:“你放心拍,我抓住你。”這個溫暖的細節(jié),如同冬日里的暖陽,讓侯波心中充滿了感動。后來,這個細節(jié)成為了侯波最珍貴的回憶之一,每當想起,她的心中都會涌起一股暖流。
整個開國大典,拍攝的每一張照片都經(jīng)過了她的精心計算和構思,她生怕錯過任何一個歷史細節(jié),因為這些細節(jié)都將成為后人了解那個時代的重要線索。當《開國大典》的照片在《人民畫報》上發(fā)表時,整個中國為之沸騰。照片中,毛主席站在麥克風前,身姿挺拔,神情莊重而自信,身后是朱德、劉少奇等領導人,他們目光堅定,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城樓下是30 萬歡呼的群眾,他們揮舞著手中的旗幟,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張照片因承載著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而成為了永恒的經(jīng)典。侯波后來回憶說:“從技術角度,這張照片并不完美,但它記錄了一個民族站起來的瞬間?!边@句話,道出了這張照片的深刻內涵和歷史價值。
紅墻內外:記錄領袖的平凡與偉大
在中南海攝影科辦公室里,侯波的相機總是擦得锃亮,仿佛在隨時準備迎接新的拍攝任務。從1949 年到 1961 年,這 12 年是她攝影生涯中最輝煌、最難忘的時光。她用鏡頭如同一位忠實的史官,記錄了毛澤東等領導人最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讓我們看到了領袖們在光環(huán)背后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
在北戴河那片美麗的海濱,她拍下了毛主席迎著海風散步的身影。照片中,毛主席身著樸素的衣衫,步伐穩(wěn)健,海風吹拂著他的頭發(fā),他的臉上洋溢著輕松愉悅的神情,仿佛在與大海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在湖南韶山?jīng)_的曬谷場,她捕捉到了毛主席與鄉(xiāng)親們拉家常的溫馨場景。毛主席坐在鄉(xiāng)親們中間,親切地與他們交談,臉上始終掛著和藹的笑容,那濃濃的鄉(xiāng)情和領袖對人民的深厚情感躍然紙上。在那長江波濤洶涌的江水中,她定格了62 歲的毛主席橫渡長江的矯健身姿。毛主席在江水中奮勇前行,他的身影如同一條蛟龍,展現(xiàn)出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激勵著無數(shù)中華兒女勇往直前。
(圖五)周恩來在頤和園,攝影:侯波
然而,這些照片背后的艱辛,卻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有一次,為了拍攝毛主席暢游長江的精彩瞬間,侯波在岸邊來回奔跑,眼睛緊緊盯著江中的毛主席,不放過任何一個精彩的動作。由于過于專注,她不小心掉進糞坑,渾身沾滿污物,但她心中只有一個念頭:不能錯過這珍貴的拍攝機會。她顧不上清理身上的污物,立刻繼續(xù)投入拍攝,直到拍到滿意的照片為止。為了記錄毛主席讀書的畫面,她常常在書房外等候數(shù)小時。她靜靜地坐在那里,眼睛望著書房的門,心中期待著領袖進入最佳狀態(tài)的那一刻。有時候,等待的時間很長,她的腿都坐麻了,但她依然堅守在那里,因為她知道,這些瞬間對于記錄領袖的生活和思想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拍攝毛主席與亞非拉青年在一起時,她跪在地上尋找角度。膝蓋磨出血痕,鉆心的疼痛讓她幾乎無法忍受,但她渾然不覺,心中只有如何將照片拍得更好的想法。最終,她拍出了一張充滿活力和溫情的照片,展現(xiàn)了領袖與各國青年之間的友好情誼。
侯波的鏡頭不僅記錄了領袖的工作,更捕捉到了他們作為普通人的情感。1954 年,她在杭州五云山上拍下毛主席與女兒李訥嬉戲的畫面。照片中,毛主席笑容溫暖而慈祥,他輕輕地撫摸著李訥的頭發(fā),眼神中充滿了父愛。李訥則依偎在父親身邊,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幅溫馨的畫面,讓我們看到了領袖作為父親的一面,感受到了他們之間深厚的親情。1958 年,她記錄下毛主席與庫爾班大叔握手的瞬間。照片中,毛主席緊緊握住庫爾班大叔的手,臉上露出真誠的笑容,庫爾班大叔則激動得熱淚盈眶,他的眼神中充滿了對領袖的敬仰和感激。這張照片展現(xiàn)了領袖與各族人民的深厚情誼,體現(xiàn)了新中國團結和諧的民族關系。
光影人生:用影像傳遞時代精神
侯波的攝影生涯,是與新中國同呼吸共命運的12 年。這 12 年里,她的照片就像一部生動的史書,既有開國大典的莊嚴宏偉,那雄偉的天安門城樓、飄揚的五星紅旗、歡呼雀躍的人群,共同構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歷史畫卷;也有領袖與百姓的魚水情深,那親切的交談、溫暖的笑容、緊握的雙手,無不展現(xiàn)出領袖與人民之間深厚的情感紐帶;既有國際會議的嚴肅莊重,那莊重的會場、嚴肅的表情、激烈的討論,反映了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重要地位和積極作為;也有田間地頭的質樸生動,那辛勤勞作的農民、金黃的麥田、豐收的喜悅,展現(xiàn)了新中國農村的新面貌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這些影像資料,不僅是中國革命史的珍貴檔案,更是民族記憶的重要載體。它們讓我們能夠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親身感受共和國成長的艱辛與輝煌。在拍攝《毛澤東在飛機上》時,侯波冒著氣流顛簸的危險,堅持在機艙內拍攝。飛機在空中劇烈搖晃,她的身體也隨之晃動,但她緊緊握住相機,眼睛緊緊盯著取景框,記錄下領袖在空中俯瞰大地的沉思瞬間。照片中,毛主席靜靜地坐在窗邊,目光深邃地望著窗外,仿佛在思考著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命運。這張照片不僅展現(xiàn)了領袖的沉思形象,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圖六)毛主席在北戴河海濱,攝影:侯波
在拍攝《朱德參觀景泰藍》時,她捕捉到老總仔細端詳工藝品的專注神情。照片中,朱德戴著眼鏡,認真地觀察著景泰藍的每一個細節(jié),臉上露出欣賞和贊嘆的表情。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和對工匠們精湛技藝的敬佩。這張照片展現(xiàn)了共和國領導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和支持,也讓我們看到了傳統(tǒng)文化在新中國煥發(fā)出的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拍攝《陳云、鄧小平暢游頤和園》時,她用鏡頭記錄下兩位領導人輕松愉悅的時刻。照片中,陳云和鄧小平在頤和園的湖水中嬉戲玩耍,他們的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仿佛忘記了工作的疲憊和壓力。這張照片展現(xiàn)了他們作為普通人的生活情趣,讓我們看到了領導人在嚴肅工作之外的另一面。
時代印記:影像中的新中國密碼
侯波的照片,是解讀新中國歷史的重要密碼。每一張照片都像是一個神秘的故事,隱藏著那個時代的種種信息,等待著我們去挖掘和解讀。在《開國大典》中,我們可以看到城樓上懸掛的八盞大紅燈籠,這八盞燈籠不僅為開國大典增添了喜慶的氛圍,更象征著新中國的光明前景。它們如同八顆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新中國前進的道路,寓意著新中國將在黨的領導下走向繁榮昌盛。
在《毛澤東與亞非拉朋友在一起》中,領袖與各國代表的親密互動,展現(xiàn)了新中國外交的嶄新局面。照片中,毛主席與各國代表們親切交談、握手擁抱,他們的臉上都洋溢著真誠的笑容。這表明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各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尊重。在《毛澤東暢游長江》中,波濤洶涌的江水與領袖矯健的身姿,隱喻著中華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毛主席在長江中奮勇前行,不畏艱難險阻,他的身影成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于拼搏的象征。這張照片激勵著無數(shù)中華兒女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要堅定信念,勇往直前,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圖七)毛主席暢游湘江后與農家兒女聊天,攝影:侯波
侯波的照片具有獨特的文獻價值。她拍攝的許多場景,如第一屆政協(xié)會議、國慶閱兵、黨的代表大會等,都成為研究新中國歷史的重要資料。這些照片為我們提供了直觀的視覺證據(jù),讓我們能夠更加真實地了解其時代背景、政治氛圍和社會狀況。通過研究這些照片,歷史學家們可以更加準確地還原歷史事件的發(fā)生過程,深入分析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趨勢,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藝術追求:在光影中尋找永恒
侯波的攝影作品展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像寶石一樣在歲月的打磨下散發(fā)出迷人的光芒。在《毛澤東在北戴河》中,夕陽的余暉灑在領袖身上,形成明暗交織的效果。毛主席的身影在光影的映襯下顯得那么高大挺拔,他的輪廓被勾勒得清晰而有力,既突出了人物形象,又營造出一種詩意的氛圍。觀眾仿佛能夠感受到海風的吹拂,聽到海浪的聲音,與領袖一同沉浸在這寧靜而美好的時刻。
在《毛澤東與韶山中學師生》中,候波利用門窗的自然框架,將領袖置于畫面中心,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門窗的框架就像一個畫框,將毛澤東和師生們的形象完美地框在其中,使觀眾的目光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他們身上。照片中,毛主席面帶微笑,與師生們親切交流,展現(xiàn)出他平易近人的一面。這種構圖方式不僅使照片更加美觀,還增強了照片的主題表達,讓觀眾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領袖與人民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
(圖八)毛主席與紅色攝影家侯波、徐肖冰婦夫
侯波還注重捕捉瞬間的表情變化。在《毛澤東與頑童》中,領袖與小孩逗趣的場景被定格為永恒。毛主席臉上洋溢的笑容和孩子們天真的表情,構成了一幅溫馨和諧的畫面。毛主席的笑容溫暖而慈祥,就像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輩;孩子的表情天真無邪,充滿了對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這個瞬間被侯波敏銳地捕捉到,并通過照片展現(xiàn)給了觀眾,讓人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最純真的情感。在《毛澤東在飛機上沉思》中,領袖望向窗外的專注神情,展現(xiàn)了其深邃的思想境界。毛主席的眼神深邃而堅定,仿佛透過窗戶看到了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他的表情嚴肅而莊重,讓觀眾能夠感受到他作為領袖所肩負的重大責任和使命。
這些藝術處理手法,使侯波的照片超越了簡單的記錄功能,成為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她的作品不僅被收錄進各類歷史畫冊,成為人們了解新中國歷史的重要窗口,還在國際攝影展上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國的形象。通過這些照片,世界能夠看到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感受到中國人民的勤勞、善良和勇敢,以及新中國在文化、藝術等方面的成就和魅力。
薪火相傳:激勵后人不斷前行
1961 年,侯波告別了中南海,調入新華社攝影部工作。盡管離開了領袖身邊,但她依然堅守著對攝影的熱愛和執(zhí)著,堅持用鏡頭記錄時代的變化和發(fā)展。
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地,侯波迎來了新的春天。她與愛人徐肖冰一起,在全國各地舉辦攝影展覽,向世人展示新中國的歷史影像。這些展覽就像一扇扇窗戶,讓觀眾透過照片看到了新中國的發(fā)展歷程,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通過這些展覽,侯波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歷史,珍惜現(xiàn)在,展望未來。
(圖九)毛主席暢游長江,攝影:侯波
晚年的侯波,將大量精力投入到攝影藝術的傳承中。1991 年,她和徐肖冰懷著對家鄉(xiāng)的深厚感情,將 2700 多件電影、攝影作品和珍貴收藏品捐獻給了家鄉(xiāng)桐鄉(xiāng),創(chuàng)辦了侯波徐肖冰攝影藝術館。這個藝術館成為了傳承攝影文化、弘揚影像精神的重要基地。在這里,年輕一代可以通過她的作品了解新中國的歷史,感受建國初期的精神風貌,從她的經(jīng)歷中汲取力量和靈感。藝術館就像一座燈塔,照亮了年輕攝影人前行的道路,激勵著他們用鏡頭記錄時代、傳承歷史。
2017 年,侯波仙逝,享年93 歲。但她留下的影像遺產(chǎn),卻永遠鐫刻在新中國的記憶中,成為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法國科梅伊舉辦的“紀念攝影術誕生 180 周年”活動中,侯波與徐肖冰被評選為“攝影術誕生 180 年 180 人”之一,這是國際攝影界對他們的最高褒獎。這一榮譽不僅是對他們個人攝影成就的認可,更是對中國攝影藝術的肯定和贊揚。
結束語:光影長河中的永恒豐碑
侯波的一生,是與相機相伴的一生,是與新中國同呼吸共命運的一生。她用鏡頭記錄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最輝煌的時刻,從開國大典的莊嚴宣告到社會主義建設的蓬勃發(fā)展,從領袖們的偉大風采到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她的照片涵蓋了新中國歷史的方方面面,為我們留下了一部生動而真實的歷史畫卷。同時,她也捕捉到了領袖們最真實的一面,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在光環(huán)背后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感受到了他們與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
她的照片,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藝術的珍品。在她的鏡頭下,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崛起,感受到了新時代的激情與夢想。她的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歷史內涵,成了新中國攝影史上的經(jīng)典,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攝影人不斷追求卓越,用鏡頭創(chuàng)造更多的藝術精品。
今天,當我們重溫侯波的作品時,依然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激情與夢想。她的照片,如同一扇扇時光之門,帶我們回到那個火紅的年代,讓我們親身感受共和國從誕生到壯大的偉大歷程。侯波雖然已經(jīng)離去,但她的影像精神將永遠傳承下去,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攝影人用鏡頭記錄時代、傳承歷史,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光影的長河中,侯波是一座永恒的豐碑。她用相機為共和國立傳,用影像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藝術家精神。她的故事,將永遠銘刻在中國攝影史上,成為后人追尋的永恒記憶,激勵著我們在新時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